File:NLC416-08jh005961-7617 中國經學史概說.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12.12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445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中國經學史概說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日〕瀧熊之助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中國經學史概說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發行者] ([長沙])
Description

論述兩漢至清末中國經學的發展,包括源流、成立、派別、人物、內容、經書等。全書分8章:緒論,經書,西漢之經學,東漢之經學,魏晉南北朝之經學,唐宋之經學,元明之經學,清代經學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經學
經學之意義

六經
經學之語
第二節 儒學
儒學之意義
經學與儒學
儒學與論語
第三節 經學之成立與發展
經學成立之起原
經學之發展
兩漢之經學
魏晉隋唐之經學
宋之經學
元明之經學
清之經學
第四節 經學史
經學與孔子
孔子之思想
中國經學史
第二章 經書
第一節 孔子與經書
孔子
孔子以前之文化
孔子之教
詩書禮樂
六經與孔子教學之資料
第二節 經書之成立及內容
六經
十翼
八卦
重卦
卦辭
爻辭
十翼之意義
書之內容
偽古文尚書
詩之作者



周禮
儀禮
禮記
樂曲樂章與舞
樂經非先秦時存在
春秋之傳來
左氏傳
公羊傳
毅梁傳
三傳之比較
第三章 西漢之經學
第一節 西漢以前之學術
周末之儒學
焚書坑儒
文字之改革
蝌蚪文
大篆
小篆
八分
隸書
行書草書
第二節 西漢經學概說
叔孫通
除挾書之律
武帝與董仲舒
田蚡
五經博士
十四博士
劉歆之七略
前漢之經學特質
第三節 經書之傳授
易之位置
易之六家
象數易與義理易
今文尚書
歐陽氏之學
大夏侯小夏侯之學
古文尚書
詩之四家
齊詩
魯詩
韓詩
毛詩
儀禮
周禮
禮記
春秋
公羊傳
穀梁傳
左氏傳
論語
魯論
張侯論
齊論
古論
孝經
孟子
爾雅
第四節 西漢今文學
今文學與古文學
行今文經書之理由
古文學之起源
今文學之態度
其所主張
第五節 讖緯與經學
讖緯
陰陽五行說
五德終始說
五行相生說
齊學與讖緯
受命之符
第六節 西漢經學家
一 西漢經學家表
二 西漢主要經學家
伏生
龜錯
申公
韓嬰
韓詩外傳
轅固生
胡母生
河間獻王
公孫弘
董仲舒
春秋繁露
孔安國
兒寬
江公
劉向
劉歆
七略
揚雄
第四章 東漢之經學
第一節 東漢經學之概說
光武帝之學術獎勵
明帝之學術
章帝以後之學術
靈帝之學術
熹平石經
後漢經學之概觀
王充之新思想
第二節 經書之傳授
孟氏易
梁丘易
京氏易
施氏易
費氏易
今文尚書
歐陽氏尚書
大小夏侯氏尚書
古文尚書
逸書
魯詩
齊詩
韓詩
毛詩
儀禮
禮記
周禮
公羊學
嚴氏春秋
顏氏春秋
何休
穀梁學
左氏學
第三節 東漢古文學
西漢之今文學
古文學之興起
古文學與劉歆
光武帝與今文學
古文今文之紛爭
范升之今文學擁護
後漢末之古文學




春秋
論語
孝經
第四節 東漢之經學家
一 東漢經學家表
二 東漢之主要經學家
鄭興
鄭眾
歐陽歙
牟長
孔奮
衛宏
毛詩序
窪丹
薛漢
尹敏
杜林
牟融
楊政
包咸
魏應
伏恭
景鸞
班固
程曾
賈逵
周防
許慎
說文解字
五經異義
馬融
何休
春秋公羊解詁
蔡雍
石經
服虔
盧植
趙歧
孟子章句
鄭玄
鄭志
禮是鄭學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隋之經學
第一節 魏晉之經學概說
三國時代之經學
魏之學術
晉之學術
東晉之學術
第二節 魏晉之經學者
一 魏晉之經學者表
二 魏晉之主要經學家

董遇
邯鄲淳
孫炎
王基
王弼
周易注
何晏
論語集解
王肅
六天說與一天說
感生帝說
園丘與郊
宗廟之數
三年之喪期
武王崩時成王之年齡

虞翻
張昭
諸葛瑾
步騭
程秉
闞澤
陸績
韋昭

尹默
許慈
杜瓊
來敏
李撰
譙周

裴頠
杜預
春秋左氏傳集解
束皙
郭璞
范寧
第三節 南北朝及隋之經學概說
一 總論
南北學之比較
義疏學之發生
音韻學與印度哲學之源泉
史學及其他學術
二 南朝之經學
南朝學風之特色
宋之學術
齊之學術
梁之學術
陳之學術
三 北朝之經學
後魏之學術
北齊之學術
北周之學術
四 隋之經學
文帝之學政
南北學術之統一
三教一致與王通
讖緯之禁止
第四節 南北朝及隋之經學家
一 南北朝及隋之經學家表
二 南北朝及隋之主要經學家
南朝
臧壽
何承天
雷次宗
裴松之
伏曼容
崔靈恩
何佟之
嚴植之
昭明太子
孔子祛
賀瑒
皇侃
沈文阿
張譏
王元規
戚袞
北朝·隋
劉獻之
徐遵明
李鉉
蘇綽
熊安生
沈重
劉焯
劉炫
第五節 隋書經籍志
隋書與魏徵
經籍志之內容
第六章 唐宋之經學
第一節 唐代經學概說
一 總論
太宗之學政
玄宗以後之學術
開成石經
唐代學術之概觀
訓詁之流行
新學之機運
韓愈之儒學
文學及其他之學術
二 五經正義
顏師古之經書校定
五經正義
其之原據
對五經正義之批評
三 唐代經學著述一覽表
第二節 唐代經學家
一 唐代經學家表
二 唐之主要經學家
陸德明
經典釋文
顏師古
五經文字之考定
孔穎達
五經正義
賈公彥
李鼎祚
周易集解
淡助
陸贄
韓愈
李翱
第三節 宋之經學概說
一 總論
太祖之學術獎勵
太宗以後之學術
王安石之三經新義
南渡以後之學術
宋學之特色
朋黨之爭
朱子學
春秋學
道學
二 四書與十三經
四書
大學與中庸之表章
四書之順序
十三經
九經之義疏
十三經註疏
註疏之刊行
註疏之翻刻
三 宋代經學著述一覽表
第四節 宋之經學家
一 宋代經學家表
二 宋之主要經學家
刑炳
孫奭
孫復
胡瑗
劉敞
歐陽修
張載
司馬光
王安石
周官新義
蘇軾
程頤
胡安國
鄭樵
呂祖謙
朱熹
王應麟
因學紀聞
玉海
魏了翁
第七章 元明之經學
第一節 元代經學概說
一 總論
外族世祖之登機
國子學
元初之學術
郭守敬
元之諸學派
二 元代經學著述一覽表
第二節 元代經學家
一 元代經學家表
二 元代主要經學家
許衡
吳澄
郝經
鄭玉
第三節 明代經學概說
一 總論
太祖之經營
五經四書大全
永樂大典
薛瑄王守仁之二學派
東林黨
二 明代經學著述一覽表
第四節 明代經學家
一 明代經學家表
二 明代主要經學家
宋濂
方孝孺
薛瑄
明代理學之祖
吳與弼
胡居仁
婁諒
陳獻章
蔡清
王守仁
羅欽順
顧憲成
高攀龍
劉宗周
梅鷟
第八章 清代經學
第一節 清代經學概說
一 總論
獎勵學術
敕撰刊行
清初之考證學
乾嘉之學術
學術之興起
歷史
小學
音韻學
校勘學
地理學
金石學
輯佚
札記
公羊學之興起
公羊學之主張
正統派
文學革命
二 清代經學上著述一覽表
三 清朝經學家表
第二節 清初之經學
一 總論
清初之學風
二 清初經學家
黃宗羲
浙東學派
王夫之
湖南學派
顧炎武
浙西學派
音學五書
日知錄
天下郡國利病書
閻若璩
古文尚書疏證
四書釋地
胡渭
易圖明辨
禹貢錐指
毛奇齡
顏元
顏李學派
李塨
孫奇逢
陸世儀
陸隴其
張爾歧
朱彝尊
陳啟源
萬斯大
萬斯同
方苞
徐乾學
梅文鼎
第三節 乾隆嘉慶之經學
一 總論
乾嘉之學風
主要之學派
浙西吳派與惠棟
浙西皖派與戴震
揚州學派
二 蘇州學派(浙西吳派)
惠周惕
惠士奇
惠棟
著書
沈彤
余蕭客
江聲
王鳴盛
錢大昕
錢大昭
錢塘
錢玷
王昶
江藩
洪亮吉
孫星衍
張惠言
三 徽州學派(浙西皖派)
江永
金榜
戴震
著書
孟子字義疏證
原善
王念孫
廣雅疏證與讀書雜誌
王引之
經義述聞
經傳釋詞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
六書音韻表
盧文弨
紀昀
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孔廣森
孔廣林
朱筠
四 揚州學派
汪中
劉台拱
阮元
經籍纂詁
十三經註疏校勘記
山井鼎與七經孟子考文
皇清經解
焦循
孟子正義
五 浙東學派
邵晉涵
爾雅正義
全祖望
宋元學案續補
章學誠
史籍考
文史通義
第四節 道咸以後之經學
一 總論
道咸以後清之國況
道咸以後之經學
今文學之興起
清末之古文學者
二 公羊學派(常州學派)
今文學之興起
公羊學
莊存與
莊述祖
劉逢錄
宋翔鳳
龔自珍
魏源
劉寶楠
凌曙
陳立
陳喬樅
王闓運
廖平
皮錫瑞
康有為
新學偽經考
孔子改制考
大同書
譚嗣同
仁學
梁啓超
三 清末之正統派
俞樾
孫詒讓
章炳麟
王先謙
陳灃
楊守敬
張之洞
王國維
馬瑞辰
胡承琪
陳奐
馬國翰
胡適
陳獨秀
羅振玉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30[1941]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主題
InfoField
經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Z126
拼音題名
InfoField
zhong guo jing xue shi gai shuo
載體形態
InfoField
424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3:40,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3:40, 10 June 20231,239 × 1,754, 445 pages (12.12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中國經學史概說 (1/1) by (日)瀧熊之助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8jh005961,7617; 民國圖書.3; 中國經學史概說)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