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8jh014691-41763 德國教育新調查.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904 × 1,275 pixels, file size: 27.14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431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德國教育新調查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王仁夔 顧樹森編譯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德國教育新調查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發行者]
Description

分述普魯士王國、巴敦大公園、威丁堡王國、巴衣倫王國教育情況

目錄
第一編 普魯士王國
第一篇 普魯士教育總論
第一章 德意志聯邦之盟主
第一節 普魯士之實力
第二節 普魯士之教養
第三節 現今德皇改革教育之意見
第二章 普魯士之國粹
第一節 君主神權
第二節 國家主義
第三節 官僚政治
第四節 軍國主義
第五節 性質剛健
第三章 教育部
第一節 教育部之組織九
第二節 地方教育事務
第三節 與宗教之關係
第四章 學校系統
第一節 二種之系統
第二節 男女分離
第三節 公私立之關係
第二篇 伯林市之教育
第一章 伯林市教育上之位置
第一節 伯林市之歷史
第二節 伯林市之理想
第三節 畢士馬克之理想
第四節 伯林市之學校
第五節 與外國文化之關係
第六節 伯林市之範圍
第二章 伯林市之教育行政
第一節 三級行政
第二節 教育部之監督範圍
第三節 州及市區學務局
第四節 伯林市學務課
第五節 學校設計通則
第六節 學年及時間
第七節 休業及國祭日
第八節 學校經費
第三章 兒童之待遇法
第一節 兒童期
第二節 親子之關係
第三節 家庭與教育
第四節 家庭與學校
第五節 社會上之注意
第四章 幼稚園及兒女監護所
第一節 發達之歷史
第二節 幼稚園
第三節 兒女監護所
第四節 裴斯塔洛奇弗洛培爾館
第五章 國民學校
第一節 國民學校發達之歷史
第二節 國民學校之組織
第三節 伯林市國民學校之編制
第四節 生徒數與學級數
第五節 校長教員及學校醫
第六節 柏林市制定教授要目
第七節 第二百三十一男子國民學校
第八節 祝祭及旅行
第九節 暑假中之處置法
第十節 午飯後休息
第十一節 兒童之犯罪者
第十二節 送入感化院者
第十三節 升級及卒業
第十四節 卒業生之前途
第十五節 校長及教員之待遇
第十六節 教員年齡及勤續年限
第十七節 國民學校教師之進路
第十八節 教師中之特出者
第十九節 伯林教師協會
第六章 特殊學校
第一節 特殊學校之種類
第二節 市立盲學校
第三節 市立聾啞學校
第四節 市立白痴學校
第五節 私立癲癇病者學校
第六節 市立孤兒院
第七節 市立感化院
第八節 聾啞教員之檢定試驗
第七章 實業補習學校及職業學校
第一節 實業補習學校及職業學校發達之歷史
第二節 實業補習學校及職業學校之目的
第三節 實業補習學校之種類
第四節 義務的實業補習學校
第五節 第四區義務實業補習學校
第六節 任意實業補習學校
第七節 職業學校之種類
第八節 校長及教員之待遇
第八章 中學校
第一節 中學校發達之歷史
第二節 中學校之內容及其種類
第三節 中學預備學校
第四節 文科中學校之課程
第五節 實科中學校之課程
第六節 高等實科學校之課程
第七節 阿篤奈式之改良中學校
第八節 夫倫苛福篤式之改良中學校
第九節 伯林市中學校數
第十節 中學校之職員及生徒
第十一節 堪尼希司文科中學校
第十二節 福德利希司實科中學校
第十三節 開尼希德基高等實科學校
第十四節 中學學生之負擔
第十五節 獎勵體育
第十六節 普魯士中學校之訓練
第十七節 國祭及紀念日
第十八節 理想之人物
第十九節 升級及畢業
第二十節 中學生之自殺
第二十一節 中學畢業生之特點
第二十二節 中學畢業生之前途
第二十三節 校長及教師之待遇
第二十四節 中學教員之補習
第九章 中等實業學校
第一節 中等實業學校發達之歷史
第二節 中等實業學校之組織
第三節 伯林市立中等工業學校
第十章 高等女學校
第一節 高等女學校發達之歷史
第二節 高等女學校之組織及課程
第三節 專門科之課程
第四節 大學預備科之課程
第五節 校長及教員之待遇
第十一章 大學
第一節 大學發達史
第二節 德國大學之特色
第三節 一大學之組織
第四節 伯林大學之狀況
第十二章 各種高等專門學校
第一節 專門學校之種類
第二節 高等工業學校
第三節 高等農業學校
第四節 國立礦業學校
第五節 國立森林學校
第六節 國立獸醫學校
第七節 國立美術學校
第八節 工藝傳習所
第九節 高等商業學校
第十節 列透協會
第十三章 幼兒教員養成所
第一節 幼兒教育發達史
第二節 裴斯塔洛奇與弗洛培爾館
第三節 育兒之大任
第十四章 師範學校
第一節 師範學校發達史
第二節 男子師範學校之組織
第三節 女子師範學校之組織
第四節 師範教育之要旨
第五節 一師範學校之職員及學生
第六節 伯林市師範學校
第七節 卒業生之特興與前途
第八節 第二格教員檢定試驗
第九節 中等學校教員檢定試驗
第十節 校長試驗
第十一節 專科教員之養成
第十五章 中等教員之養成
第一節 高等師範學校之不設立
第二節 中等教員檢定試驗
第三節 及第後之實習
第四節 女教員之養成
第五節 專科教員之養成
第六節 設立高等師範學校之可否
第七節 中等教員之前途
第十六章 各種學會
第一節 國立科學學會
第二節 國立藝術學會
第三節 國立實驗研究所
第四節 各種私立研究會
第五節 教育研究會
第十七章 學校與教會
第一節 學校與教會之歷史的關係
第二節 國家與宗教
第三節 教會與學校
第四節 僧侶之養成
第五節 僧侶之事業
第六節 宗教之教育及其利害
第十八章 社會教育
第一節 社會教育之種類
第二節 紀念建設物
第三節 博物館
第四節 圖書館
第五節 通俗講演會
第六節 公共寄存金
第七節 兒童之保護事業
第八節 墮落文學展覽會
第三篇 削洛敦堡市
第一章 削洛敦堡市之教育的抱負
第一節 削洛敦堡市之歷史
第二節 教育的都會
第三節 新教育之施設
第二章 削洛敦堡市之教育行政
第一節 市公所之學務課
第二節 學校數
第三章 幼稚園及兒童監護所
第一節 幼稚園
第二節 私立幼稚園
第三節 兒女監護所
第四章 國民學校
第一節 國民學校之設備
第二節 學級編制
第三節 補助學校
第四節 森林學校
第五節 聽覺遲鈍兒童之學校
第六節 衛生上之注意
第七節 治療的教育學上之注意
第八節 社會的教育學上之注意
第九節 美術的教育
第十節 二十六號女子國民學校
第五章 實業補習學校
第一節 男子實業補習學校
第二節 女子實業補習學校
第三節 工業學校
第六章 中學校
第一節 中學校之編制
第二節 摩遜文科中學校之經費
第七章 高等女學校
第一節 大學預科之有無
第二節 奧古士都惠克託略高等女學校
第八章 社會教育
第一節 市立劇場
第二節 公共寄存金
第四篇 法爾肯堡地方之教育
第一章 地方之教育事業
第一節 地方教育視察之必要
第二節 法爾肯堡地方之教育事務
第三節 法爾肯堡地方之學校
第二章 法爾肯堡地方之國民學校
第一節 三學級編制學校
第二節 四學級編制學校
第三節 單級學校
第三章 地方教育之趣味
第一節 德意志宰相與教育
第二節 村落教師之生活
第二編 巴敦大公國
第一篇 巴敦教育總論
第一章 巴敦之興盛
第一節 巴敦之位置
第二節 對於君主之忠誠
第二章 教育之官署及行政
第一節 教育主務部
第二節 教育制度
第二篇 曼尼亨市之教育
第一章 曼尼亨市之理想
第一節 曼尼亨市之歷史
第二節 商業市
第三節 教育的都會
第二章 曼尼亨市之教育行政
第一節 曼尼亨市之學校
第二節 曼尼亨市之教育行政系統
第三節 國民學校監督所
第三章 曼尼亨式之原理
第一節 曼尼亨式之編制
第二節 曼尼亨式之學級配置
第三節 天才之養成
第四節 吃音之矯正
第五節 曼尼亨式之贊否
第四章 鄉土主義與勤勞主義
第一節 鄉土主義
第二節 勤勞主義
第五章 市民學校與國民學校
第一節 市民學校
第二節 國民學校
第三節 男女合同教育
第四節 華爾蓋雷根國民學校
第五節 路易薩國民學校
第六節 哀爾補助學校
第七節 兒女監護所
第八節 學童之沐浴
第九節 食事之給與
第十節 休暇移住
第十一節 圖書閱覽
第十二節 禁酒之注意
第十三節 兒童調查
第十四節 卒業時之注意
第六章 實業補習學校
第一節 二年之義務
第二節 男兒實業補習學校
第三節 女子實業補習學校
第七章 雷欣格中學校
第一節 巴敦大公國之中學校數
第二節 改良中學之一模型
第三節 教員及學生
第四節 學科課程
第五節 教授之狀況
第六節 卒業生
第八章 體操場
第一節 曼尼亨體操協會
第二節 是會之目的
第三節 職員及會員
第四節 體操之時間及會合
第五節 體操之種類
第九章 宮城之開放
第一節 巴敦大公之美舉
第二節 博物館
第三節 圖書館
第四節 庭園
第三篇 哈德堡市
第一章 哈德堡市之學校
第一節 古哈德堡市
第二節 哈德堡市之人情風俗
第三節 哈德堡市之學校
第二章 哈德堡市之師範學校
第一節 師範學校之組織
第二節 學生數
第三節 學生之宗教別
第四節 是校學生之履歷及身分
第五節 學科及時間
第六節 教授要目
第七節 教授之狀況
第八節 寄宿舍
第九節 寄宿生之費用
第十節 學校之校風
第三章 哈德堡大學
第一節 哈德堡大學之歷史
第二節 教師與學生
第三節 學科
第四節 研究室與圖書館
第五節 大學之牢獄
第六節 學生之角藝
第七節 大學生之列炬會
第四章 哈德堡市之博物館
第一節 各種博物館
第二節 博物館之內部
第三編 威丁堡王國
第一篇 威丁堡教育總論
第一章 威丁堡之位置與歷史
第一節 威丁堡之位置
第二節 威丁堡之歷史
第三節 威丁堡王國之特長
第四節 君主之崇拜
第二章 教育部及學校系統
第一節 教育部
第二節 學校系統之異點
第三節 宗教之關係
第四節 學校總數
第五節 邱平根大學
第二篇 斯多德加爾市之教育
第一章 斯多德加爾市之特色
第一節 斯多德加爾市之位置
第二節 斯多德加爾市之生產
第三節 所謂首府之品格
第四節 美術之發達
第二章 斯多德加爾市之教育行政
第一節 斯多德加爾市之學校數
第二節 教育部之監督
第三章 國民學校
第一節 國民學校之組織
第二節 兒童數
第三節 得倫哈敦國民學校
第四節 初等預備校
第四章 市民學校
第一節 市民學校之目的
第二節 學科課程
第三節 每月學費
第四節 管理訓練
第五節 第二市民學校
第五章 女子中等學校
第一節 女子中等學校之目的
第二節 女子中等學校之組織
第三節 學級之學生數
第四節 學費
第六章 工業補習學校
第一節 工業補習學校之組織
第二節 義務補習科
第三節 任意補習科
第四節 女子補習科
第五節 對於成年婦人之補習科
第六節 工業補習學校之統計
第七章 商業補習學校
第一節 商業補習學校之組織
第二節 義務補習科
第三節 任意補習科
第八章 中學校
第一節 中學校之組織
第二節 楷爾斯文科中學校
第九章 高等女學校
第一節 高等女學校之組織
第二節 女後楷他利紀念女學校
第十章 各種高等專門學校
第一節 高等工業學校
第二節 建築工業學校
第三節 高等獸醫學校
第四節 雕刻專門學校
第五節 美術工藝學校
第六節 國立音樂學校
第四編 巴衣倫王國
第一篇 巴衣倫教育總論
第一章 巴衣倫與普魯士之對抗
第一節 南北之兩雄
第二節 巴衣倫之歷史
第三節 宗教
第二章 教育部及學校系統
第一節 教育部
第二節 地方教育事務
第三節 學校系統
第四節 宗教上之分離
第二篇 民亨市之教育
第一章 民亨市教育概論
第一節 民亨市之歷史
第二節 民亨市之理想
第三節 本市之學校
第四節 民亨市學務課
第二章 世界第一之實業補習教育
第一節 凱善西台奈氏之努力
第二節 勤勞主義
第三節 國民學校與補習教育
第四節 師匠部與徒弟部
第三章 幼稚園
第一節 幼稚園之目的
第二節 幼稚園之組織
第三節 保姆數及生徒數
第四章 國民學校
第一節 國民學校之組織
第二節 國民學校之學科及課程
第三節 輔助學校
第四節 國民學校之統計
第五節 體育上之注意
第六節 午時之看護
第七節 夏期休假中之看護所
第八節 吃音矯正
第九節 健康狀態
第十節 職業介紹
第十一節 郵票貯蓄
第十二節 阿爾風鎮之國民學校
第五章 實業補習學校
第一節 實業補習學校之組織
第二節 實業補習學校之種類
第三節 職業學校
第四節 國民科及處世心得
第五節 普通之商業補習學校
第六節 師匠及助手部
第七節 對於女子之補習學校
第六章 摩冓希米利阿文科中學校
第一節 此校之組織
第二節 職員及生徒數
第七章 市立中等學校
第一節 男子商業學校
第二節 女子商業學校
第三節 高等女學校
第四節 音樂學校
第八章 女子師範學校
第一節 女子師範學校之組織
第二節 職業及生徒
第三節 教育科之教授
第九章 民亨大學
第一節 民亨大學之歷史
第二節 民亨大學之組織
第三節 擔任教育科之教授
第十章 博物館及圖書館
第一節 博物館之種類
第二節 德國博物館
第三節 國民博物館
第四節 新舊售圖書館
第五節 雕刻館
第六節 圖書館
第十一章 學會
第一節 學會之數
第二節 教育研究所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6[1917]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370.930/7
主題
InfoField
教育調查
中圖分類
InfoField
G551.6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冊(406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4:55, 22 April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4:55, 22 April 2023904 × 1,275, 431 pages (27.14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德國教育新調查 (1/1) by 王仁夔,顧樹森編譯 (batch task; nlc:data_416,08jh014691,41763; 民國圖書-PD2022.2; 德國教育新調查)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