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2jh002336-50899 世界文化史.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918 × 1,350 pixels, file size: 29.5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777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世界文化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美〕桑戴克(Lynn Thorndike)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世界文化史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發行者]
Description

共8篇42章。內容含遠古文化史、古代文化之進展、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及其衰敗、遠東文化、中世紀的近東文化、西方文化復興、現代文化之開始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梗阻款進步款
研究文化史之重要
文化與自然變化之關係
地質系統及地質時代
生命之初現及物種之原始
人類進化
由古及骨骼所得推論
本能與文化
地理變化
氣候與文化
文化之主要中心
世界背脊
東西分界線
參考書目
第一卷 史前初民文化
第二章 石器時代
石器及最古石器
中石器時代之穴居人
舊石器時代及中石器時代之分期
穆斯忒石錐
內安得塔爾人及洞穴繪畫
克羅麥里人
燧石工藝極盛之時及新骨器之初現
新石器時代
陶器較磨光石器為重要
丹麥之貝邱及犬之養馴
湖居人
其他新石器時代人之居處及遺蹟
及輸之發明
新石器時代之商業及巨石之建立
新石器時代與青銅器時代及鐵器時代間之交替問題
參考書目
第三章 初民之習俗及思想
從今世未開化人以推測初民
今日野變人習俗思想為即初民所遺之學說
初民言語
音樂及舞蹈
個人修飾及美術
未開化人之心境
拜生教及拜物教
巫術,符咒,及教儀
巫術與醫術
邪術
造雨與摹仿之舞蹈,巫術與戲劇
文化出於巫術乎
禁術
先知術
信神
神話
社會組織,家族
父權問題
婦女地位及男女關係
團體制度
社會中各種分群
折割肢體及別種野蠻習俗
初民法律之特色
參考書目
第二卷 近東古代文化之發展
第四章 古埃及
地理及氣候
紀年
建國前時期
埃及曆法
書法之發展
陵墓為吾人考古所資
從陵墓得見日常生活狀況
金字塔之起源
金字塔之意義
金字塔習俗之繼續
埃及美術
初期神廟
雕刻及繪畫
新王國之神廟
埃及美術多受材料拘束
埃及眾神考源
金字塔教典,未來生命,埋葬巫術
後來死者用教典
木乃伊
阿麥神之祭師
奧賽烈司神之神話
埃及宗教之較高處
文學及學術,醫學
埃及與文化之起源
參考書目
第五章 底格里斯河幼發拉的河流域
地理
發掘之進行
蘇美爾語言
蘇美爾文化
廟及塔
宗教上之別項特色
蘇美爾美術
戰爭及政治
法律及商業
銅器時代中閃族之敘利亞
阿刺伯果為閃族故鄉款
阿卡德之閃人
罕穆刺傳為巴比倫王
罕穆刺傳法典
社會階級
婦女地位
土地制度
市鎮房屋
商業事件
工人責任
巴比倫敍事詩
科學智識
埃及及巴比倫在文化史上共有之貢獻
參考書目
第六章 愛琴區域文化
愛琴區域及人種
故址之發掘
書法及記數法
愛琴文化與埃及文化及底格里斯河幼發拉的河流域文化之關係
推來第二城在西元前二五〇〇年
諾薩斯宮乃西元前二二〇〇年至一五〇〇年間建築
泰麟茲
萬錫尼
雕刻
陶器
壁畫
青銅器及雜色遺物
戰爭及海外貿易
宗教及埋葬
參考書目
第七章 北地傳來之改革
引言
馬初用於戰爭
馬自北地傳入巴比倫及埃及
印度歐羅巴語之初創
印度歐羅巴語研究
梨俱吠陀之年代及作者
梨俱吠陀之神話巫術及宗教
雅利安人入印度時之文化
雅利安人取他族之文化
赫人
赫人美術文化之遺蹟
始用鐵
印度歐羅巴人侵入愛琴區域及意大利
印度歐羅巴人侵入小亞細亞
荷馬氏詩之時代及作者
荷馬氏詩之文學品格
宗教及道德標準
社會及經濟情形
哈爾斯大文化
希西阿所記古今情形
參考書目
第八章 古代諸帝國時代
新閃族
亞述人
軍戚稱霸之時代
諸國戰爭自相殘害
波斯帝國建立
亞述政府及波斯政府
交通加廣
亞述人及迦勒底人保守舊文化或破壞舊文化而不創造新文化
亞述雕刻
波斯人簡陋無文
瑣羅亞斯德及阿味斯塔經
阿刺米亞及肼尼基之商業,呂底亞鑄錢法
古代紫色染料
始制字母
字母傳入歐羅巴
猶太教及舊約
舊約與希伯亞人以前思想及經歷之關係
舊約之內容
參考書目
第三卷 古希臘羅馬文化之興衰
第九章 希臘城國
希臘及希臘人
地理之影響
貿易及殖民
獨立之波里即城國
政體
諸城國之關係,戰爭及聯盟
斯巴達風俗及政治組織
伯羅奔尼撒聯盟
雅典之政治發展
梭倫之變法
經 主政體而至完全民主政體
雅典民主政體之批評
民眾法庭
後來欲統一希臘者之無功
社會及經濟情形
商販,贊財,及銀行
婦女及家庭
雅典人之理想
參考書目
第十章 希臘文學及哲學
希臘言語
抒情詩
抒情詩人
合唱詩,巴啟力第及品得
希臘戲劇之起源
演劇之法
希臘悲劇
亞理斯多芬
幼里披底
希羅多德
參昔的底斯
演說學
蘇格拉底前之哲學
原質及原子
哲人學派
蘇格拉底
柏拉圖
希波革拉第之醫學
亞理斯多德
參考書目
第十一章 希臘美術
希臘瓶之用途及製造
瓶畫之發展
希臘神廟
神廟尺度之比例,神廟之彩色
帕德嫩廟之原狀
帕德嫩廟之破毀
人像柱,愛奧尼亞式柱,科林多式柱
西元前四八〇年以前之古體雕刻
西元前第五世紀雕刻舉例
西元前第四世紀雕刻家之傑作
俄羅斯南部之希臘美術
參考書目
第十二章 希臘化時代
希臘化時代
波斯帝國之弱點
色諾芬之阿那巴息斯
希臘城國之衰
馬其頓之興
希臘城國覆亡之故
亞歷山大帝之功業
亞歷山大所留印像
亞歷山大與文化史之關係
波斯帝國分崩
希臘半島及西希臘之局勢
托勒密朝之埃及
希臘城市生活習慣傳入東方
希臘化時代之都會
城市生活及家庭生活
卑賤而被壓迫者之生活
與印度之貿易
參考書目
第十三章 希臘化時代文化
希臘化時代文化通論
雅典之新喜劇
米能得
伊壁鳩魯之哲學
斯多噶派哲學
斯多噶派哲學,伊壁鳩魯派哲學,及新喜劇三者共有之根據
宗教及占星學
亞歷山大里亞之博物館
亞歷山大里亞之圖書館
亞歷山大里亞學者廣進方言博覽載籍
亞歷山大里亞之詩歌
提奧克立塔之田園詩
里得及阿基米得
天文學及地理學
醫學及植物學
希臘化時代雕刻之傑作
希臘化時代美術之新特色
參考書目
第十四章 古文化之西界
地中海西部之四種主要文化
迦太基之經濟權力
迦太基人少自創之文化
迦太基對於地中海古部之影響
伊特刺斯坎文化似出於小亞細亞
伊特刺斯坎人之社會及經濟情形
伊特刺斯坎美術
伊特刺斯坎人對於羅馬之影響
意大利人
克勒特人侵入高盧,西班牙及意大利
高盧社會
政治法律及宗教
市鎮及經濟情形
參考書目
第十五章 羅馬法律及政治
羅馬古史之本原及傳說
羅馬宗教與法律政治之關係
家族及社會階級
初期共和政治組織史
平民所得權利
平民權利旋消失
羅馬稱霸於意大利
馬羅威服地中海世界
共和政治衰微
共和易為帝政
初期共和時代軍隊
帝政時代軍隊
民法
訴訟程序,萬國法
釋律家之著作
查士丁尼法典
羅馬法對於後世之影響
羅馬政治對於後世之影響
參考書目
第十六章 羅馬帝國之文化
文化之廣被
書史中所見社會情形
貧賤人民生活艱難
工業及商業
土地制度
羅馬房屋遺蹟
房屋之構造
羅馬城福利院
判提溫
潘沛依柏薩廷加德
供公眾利用及娛樂之建築物
團劇場
羅馬人用希臘各式圓柱
凱旋門及紀功柱
羅馬雕刻,別種奢侈美術
拉丁文學
羅馬帝國之科學
普林尼之自然史
巫術與科學
托勒密
占星術
格林
科學及宗教
帝政憲能促進文化否
羅馬帝國式徽,經濟空虛,文化衰落
破毀之羅馬城
參考書目
第十七章 基督教對於古代文化之影響
城國宗教之衰
哲學家之教訓
東方宗教之傳布
基督教之興
第二世紀之基督教徒
基督教排除壓力而傳播
基督教與衰落異教文化之關係
教父著作
初期基督教美術
教會組織
參考書目
第十八章 侵入羅馬帝國之蠻族
中亞細亞
游牧民族之生活
烏拉爾阿爾泰言語
蒙古人體格
游牧民異與中國之關係
匈奴人襲擊歐羅巴
日耳曼人及斯拉夫人
日耳曼人風俗
日耳曼人歸依基督教
蠻族侵入羅馬帝國,羅馬帝國亡
日耳曼王國及其文化
亞細亞游牧民族及斯拉夫人
北歐人入寇
參考書目
第四卷 遠東之文化
第十九章 至釋迦時止之印度
東行乎
印度地理
氣候及物產
印度與別邦及別族之關係
人種及言語之複雜
後吠陀
羅門經及優波尼沙經
古印度哲學
書那教
佛之經歷及教訓
佛教之將來及其與文化之關係
古代印度學術
參考書目
第二十章 自西元前前五〇〇年至西元八〇〇年間之印度
足為考古資料之主要記載
巫術範式
神禮
學術及學者生活
王政及部落共和之政
聯合家庭及村落團體
經濟狀況及業會
階級之生成
印度敍事詩
梵語文學之進展
梵語戲劇
年代之回顧
阿育王與佛教
阿育王時美術
此後雕刻進步之狀
此後之印度建築
佛教繪畫
參考書目
第二十一章 至孔子時止之中國
中國地理
民族及言語
中國文化之繼續
上古遺物少
史書多
孔子編定尚書
尚書所述中國上古文化
中國書法
上古社會及政治制度
政府之分部及社會之階級
封建時代,自西元前七二二年至四七九年
上古詩歌
民生狀況及社會組織
貨幣及度量衡
卜筮及醫藥
孔子,西元前五五一年生,四七八年卒
孔子盡力於改造國家社會
孔子非宗教家
孔子乃重道德之哲學家
希臘與中國
老子
道教
孔子以後之哲學
中國建築
參考書目
第二十二章 中國文化之完成
秦始皇帝
漢朝,自西元前二〇六年至西元二二一年
發明
向西擴張
希臘化之影響
中國之佛教
西元四〇〇年前之陶瓷,雕刻,及繪畫
孔子與唐代間之詩歌
中國史家之祖及曹大家
西元二二一年至五八九年間政局之混亂
唐宋文化繼續進步
詩歌
唐代美術
宋代美術
瓷器
發明之進步
婦女地位
王安石之改革
朱熹之哲學
日本所受中國文化及佛教之影響
參考書目
第五卷 近東之中古文化
第二十三章 拜占庭文化
拜占庭之義
拜占庭略史
政治及組織
東部教會,即希臘教會
科普特人及亞美尼亞人
君士坦丁堡城
拜占庭文學及學術
拜占庭美術概論
拜占庭柱頭及聚珍畫
現存有名古屋
雕刻,繪畫,珍飾,琺瑯
拜占庭加於別邦之影響
典托曼帝國之繼承拜占庭帝國
參考書目
第二十四章 波斯及阿剌伯文化:回教
波斯國薩珊朝,自西元二二六年至六五一年
波斯傳來之宗教
波斯美術
阿剌伯人
回教前詩歌
穆罕默德,古蘭經,及回教
回教徒之戰功
政治
傳說及宗教學術
海里發治下之文化
經濟情形
商業及旅行
阿剌伯科學及醫學
回教美術
今日回教世界之文化
參考書目
第六卷 西方文化之復興
第二十五章 過渡時代之歐羅巴西部
自具類明特色之西方文化之發生
新文化或者起於第十世紀
第十世紀之文化
黑暗時代
中古文化中之拉丁特性及北方特性
愛爾蘭之貢獻
修道士之貢獻
教宗之貢獻
法蘭克人之貢獻
北人之貢獻
封建公侯之貢獻
拜占庭及阿刺伯之影響
中古時代之教會及統一基督教會之理想
參考書目
第二十六章 歐羅巴土地制度及貴族
農民
公田及耕種
散田,散田,團田
上述制度之例外
繼承及分產
地主
農民受制之租地之類別
某數處農民之解放
封建公侯間之關係
堡壘及甲冑
封建社會
都會為地主
後來農民叛亂之失敗
英格蘭農民與田地分離
農民及有田貴族之長存
參考書目
第二十七章 市鎮生活之復盛
何時及何地
何故及何狀
市鎮興起興農民解放運動之關係
市民之權利
市鎮與外方世界之關係
戰爭及同盟
市鎮之參與代表議會
自治區之興
市鎮之法律及風俗
業會在實業上及社會上之地位
數種特別業會
業會制度消減
中國之業會
貿易及製造之貨品
資本尚非重要,貸款汲銀行業
市集測路商律
中古市鎮之形狀
房屋及家具
日常生活,飲食儀容
中古之慈善事業
中古發明事物
參考書目
第二十八章 印製術發明以前之學術,教育及文學
中古拉丁語
重聲調之散文及拉丁語
中古寫本書籍
中古時代之通俗教育
教會與學術之關係
神學及論理學
歷史及別種社會科學
以好同為治學之法
科舉進步
算學及天文學
物理學在亞理斯多德派舊說以外之進步
地理學
農業
鍊金術
醫學
大學之興
經院哲學
冰洲及布羅溫斯文學
中古時代之雜體文學
中古方言文學之時期
人文學
中古時代文化與文藝復興時代文化之真正關係
希臘語列入學校課程
活字印刷術
參考書目
第二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美術
中古美術最能表見當時文化
中古美術以真實工作為本
中古美術與近代美術之差異
仿羅馬式與哥德式之關係
大教堂之近地一層圖樣
用圖拱表顯崇高氣象之問題
石造穹窿之問題
哥德式構造,肋骨形穹窿,及飛扶 壁
尖頂拱
哥德式大教堂之結構恰與其裝飾相稱
大教堂為美術寶庫
中古雕刻
建築式隨時地而變化
意大利繪畫雕刻之獨立發展
多拿的羅氏之製作
繪畫之進步
顏色玻璃美術之衰落
參考書目
第三十章 十字軍及蒙古人
基督教在西班牙及意大利之擴張
日耳曼人向東進
塞爾柱族之土耳其人
十字軍
十字軍與文化之關係
蒙古人侵入歐羅巴,蒙古大汗圖
奧托曼族之土耳其人
帖木兒,亞細亞西部化為游牧區域,歐羅巴東部文化衰落
中國之元朝,明朝,及清朝
受莫兒人統治之印度
忽必烈汗及亞格伯
懷土守舊之思
湫陵城市中之宏麗建築
印度之社會風俗及婦女所處地位
中國之戲劇及小說
明朝美術過求精緻
柑為詐偽
滿洲人入主中國之影響
封建時代之日本
美術及文學
參考書目
第七卷 近代之初期
第三十一章 歐羅巴西部之君主政治個人主義及資本之興
近代初期概況
中古國家與近代國家,膨脹國家與受壓迫國家
中古邦國四要素
帝國及教宗
第十九世紀以前日耳曼與意大利俱非統一之國
英格蘭
法蘭西
西班牙半島
哈布斯堡家
個人主義及資本之興
舉例
文藝復興與君主政治及個人主義之關係
航海發見新地與君主政治及個人主義之關係
參考書目
第三十二章 新大陸及新海道
第十三世紀至第十五世紀間之探險及發見
哥倫布航海
此後西半球之探險及發見
亞美利加土人文化
文化本源之問題
紀年法及天文學
美術
經濟狀況
道德及宗教
葡萄牙成商業國
當時人性殘忍
基督教傳教師事業
歐羅巴人受中國文化影響
葡萄牙王專利之策
荷蘭及英格蘭之東印度公司
葡萄牙人及荷蘭人在東方拓地之遺蹟
自航海運商覓地以來文化所受影響
亞美利加洲中西班牙人屬地之歐羅巴化
歐羅巴人移居亞美利加洲時受自印第安人之事物
北亞美利加洲之不列顛殖民地
參考書目
第三十三章 歐羅巴之宗教變化:現世主義
新教徒革命之原因
新教徒之見解
中古時代後期之種種異教及改革教會之企圖
新教改革派之首領
喀爾文派新教及長老派新教
國教之生成
信教自由之發生
隨基督教改革而生之經濟變化及社會變化
羅馬教之改革
基督教改革對於文化之影響
教育無顯著進步
基督教改革非通俗運動
啟發文化問題,道德及理想
其後文化益與宗教分離
參考書目
第三十四章 第十六世紀及第十七世紀之科學
芬奇利奧那多
阿基柯拉及冶金學
巴拉塞爾士及藥物化學
帕利棲
哥白尼學院
格列高里曆法
第十六世紀之算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
新科學儀器
學會
學報
哈維以前之生物學及解剖學
哈維發見血液循環
再論哈維之特色
植物學學名之制定
伽利略
伽利略與基督教裁判所
刻卜勒定律
波義耳以前之化學
牛頓爵士
顯微鏡下之發見
政治哲學
史學,馬比局
第十七世紀之形而上學,笛卡兒
斯寶挪莎及來布尼茲
陸克之哲學
參考書目
第三十五章 諸國文化特色
受西班牙影響之意大利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之終
阿加的米式,巴洛克式,洛科科式
音樂及歌劇
自蒙面劇至哥爾多泥
西班牙及葡萄牙之經濟衰落
咯摩英之琥息阿德詩
西班牙風俗敗壞
塞凡提,未加,加爾德倫
西班牙戲院
未拉斯刻司及?立羅
第十世紀之服飾
荷蘭共和國之黃金時代
荷蘭國政寬大,四方之人樂居其境
英格蘭及亞美利加所受荷蘭之影響
依利蕯伯時代
依利蕯伯時代之奢華風俗及誇飾文體
依利蕯伯時代文學及戲劇
日耳曼文學
參考書目
第三十六章 路易第十四世時代
第十六世紀之法蘭西文化
黎塞留及馬蕯林
路易大王
路易王宮廷及其影響,凡爾塞宮
今人若見路易王宮廷盛況應不深加讚美
路易王政府之強有力
科爾伯特之經濟政策
公共事業之改良
路易王獎勵美術
第十七世紀之法蘭西文學
英格蘭復行王政時代
德來登及棱
彼得大帝時之俄羅斯
參考書目
第三十七章 理性時代
第十八世紀之精神
法蘭西哲學家福耳特耳
孟德斯鳩及經濟學家
百科全書及字典
史學
盧梭
日耳曼及意大利文學
發見新原質
細菌學,生理學,病理學,組織學
天文學及地理學之新發見
地質學之新創
自然神論及福音運動
漢諾威朝之英格蘭
普魯士之興
康德之哲學
日耳曼及奧地利之音樂
慈仁君主
佛蘭克林
參考書目
第八卷 今世文化之本原
第三十八章 經濟革命
經濟革命之主要特色
前此長時期中變化較少
機械發明時代之預備期
農業革命
整田運動
現在歐羅巴洲農民情形
紡織業新發明及工廠制度
統一機械配件形式
英格蘭首受經濟革命之惡影響
印度所受影響
英格蘭之新發明及工廠制度傳播於國外
瓷紙
煤鐵
發光取火
汽機
交通互待改良
汽船
機車及鐵路
鐵路之結果
農業機械
商品之裝置及貯藏
縫衣機及製成待售之衣服
橡皮工業之興
石油工業之興
鋼業
鋼料建築
摩天屋
橋梁
電報,電話,及無線電報電話
電之用途益廣
工廠化學及商業化學
人及近代機械
一八六五年後變化益速
投資習慣之養成
投機事業及巨富之發生
股票及債票
保險公司及信託公司
信用及恐慌
留聲機及攝影術
民間生活日趨舒適奢華
廣告與清費貨物者
飛行機械及潛水艇
參考書目
第三十九章 政治革命及社會改造
結論
革命之時代
亞美利和加革命
合眾國之產法
法蘭西革命
產法會議之工作
法蘭西革命之後期
拿破崙之事業
法蘭西革命加於英格蘭改造成運動之影響
第十九世紀初期各國之革命
北美合眾國主權在民,男子有選舉權
一八三〇年七月革命
一八三一年英格蘭之改革法
功利主義
孔德
資本及勞工問題
英格蘭之所謂放任主義時期
英格蘭之勞動運動及社會主義
一八四八年之革命
克里米亞戰爭及俄羅斯之進步
意大利及德意志之統一
北美合眾國之南北戰爭及戰後建設
近東問題
一八四八年至一八六七年間之勞工運動
馬克斯卡爾
一八六七年後之勞工運動
軍國主義
國家教育
教會與國家
近代成立之共和國及權在國會之政體
不列顛帝國屬地之自治政府
印度及埃及要求自治之紛擾
普選制度之推行
女權主義
社會同情心及社會科學之發展
市有及國有
第二十世紀之勞工運動
實業革命主義
俄羅斯革命
蘇維埃之實驗
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之世界大戰
國際聯盟
新興之國家及男子善選權
工業試執國家
參考書目
第四十章 帝國主義及國家膨脹,大城
國家膨脹及人口增加之原因
不列顛帝國
不列顛統治之得失
歐羅巴之遠東貿易
日本及中國承受西方文化態度差異
亞美利加之向西運動
歐羅巴移民
俄羅斯向亞細亞開拓
歐羅巴諸國割據阿非利加
日本之帝國主義,北美合眾國之帝國主義
德意志殖民地及土耳其領土之瓜分
基督教傳道
渾噩之民接觸西方文化時所受弊害
世界人口增加
近代大城市
消遣及娛樂
都市組織
參考書目
第四十一章 今世文化問題
人口增加交通便捷對於文化之影響
今世之報紙
近人著作宏富,難以評量
人心能與智識之大進步俱化乎
歌德乃文學界中最後之大思想家
浪漫運動
軍俄
迭更斯
寫實主義即自然主義
俄羅斯小說,托爾斯泰
近代戲劇
卡杜契
瓦格湼及今日之藝術問題
其他制曲家
近代繪畫
亞美利通俗教育
參考書目
第四十二章 科學之進步
顯露上古,比較法,考古學
人類學,民俗學,心理學之興
社會科學
批評之學,專門論文
科學之量度
星及光之量度
原子之研究
近代算學
天文學及物理學
物理化學及有機化學
原形質,細胞學說,進化論
遺傳性之實驗研究
生理學及細菌學
近代內外科醫學之進步
地理探險
宗教及倫理感受科學進步之影響
科學及社會
參考書目
附錄第一 普通參考書目
一 記載文化之通史
二 記載長期史事之書籍
三 分論文化上特別事物之歷史
附錄第二 文化上各項事物門類表
附錄第三 文化發展階級年表
地圖及鋼版相片目錄
(一) 地圖
第一幅 近東區域之古文化
第二幅 希臘及古意大利
第三幅 亞細亞及歐羅巴洲東部
第四幅 歐羅巴洲西部
第五幅 意大利及歐羅巴洲中部
第六幅 阿非利加,亞美利加,及海洋洲
(二) 銅版相片
埃及古王國之飾終典禮
人面獅身像及歧奧普斯金字塔
墓中木偶,負載祭品
埃及雕刻及繪畫
卡納克神廟前大道兩旁排列之石羊
古墓壁畫之車馬
埃及神址
錫提第一世受陶司神之封號
阿紐比斯神守護森湼矰王之木乃伊
發菲城金杯(兩幅)
帕德嫩神廟(兩幅)
希臘劇場
雅典城蒂奧奈薩斯劇場之前排座位,供祭司用
厄匹多刺斯城劇場
希臘古體雕刻
亞克羅坡利山之女像
西元前第六世紀之雅典女像
希臘婚禮里禮器物
雅典婚禮瓶
雅典墓碑,拜里厄司市出土
西元第四世紀及第五世紀之雕刻
來息帕斯氏制角力士拭身像
受傷之阿馬沖人像
黑梅斯神像
善刺克息忒利氏所制之像
安德羅斯市之像
假死高盧人像(正面及背面兩幅)
羅馬拱式構造物
水道橋(尼母市附近之加爾橫)
尼母市圓劇場之一部,已破壞
羅馬劇場及圓劇場
奧倫治市劇場之戲台牆壁
尼母市之圓劇場
羅馬青銅像
辛尼加氏半身像
哈德良帝銅像之首
古代家具
銅幾
熱水爐及湯盆
羅門凱旋門
奧倫治市之凱旋門
理斯市之戰神門
印度之洞廟
卡利洞廟
孟買附近象島之洞廟
中國建築
長城之一段
北平國子鹽之牌樓
拉溫那城之教堂
克拉斯之聖阿坡力內立會議廟
聖教塔爾教堂
拉溫那城之雕刻
聖徽塔爾教堂之柱頭
聖徽塔爾教堂雕刻空花雲石屏障
拉溫那城之聖珍畫
加拉普拉息狄亞陵屆
新聖阿坡力內立會議廟培上列隊聖徒像
塞維里亞市阿爾卡塔宮中房屋(兩幅)
加爾加索內室(兩幅)
封建時代人生景況
農夫向炎取暖,此見於亞眠大教堂雕刻
披甲武士下馬,此見於林肯大教堂牧師椅下凸板之雕刻
中古時代石造堡壘
摩塞耳河上蘭德收特堡遺蹟
根脫市法蘭德斯伯爵堡中主堡之內部
中古時代城垣
貝魯基亞市城垣之聖安極樂門
洛森堡城垣
中古時代街道
約克城肉市街沙脫爾市部耳路
中古時代塔樓
波倫亞兩貴族,勢成匹敵,各建塔樓
奧丹那得市廟
中古時代住宅房屋
沙脫爾市第十三世紀建古廟
微忒波市匹阿禁·聖佩雷格里睰房屋之拱
略延及里曼兩地古屋之木料雕刻窗擂及家具(兩幅)
仿羅馬式及哥德式大教堂之內部
達爾成大教堂
里摩日大教堂內部東首之半圓形室
斯拜爾大教堂(兩幅)
大教堂
里曼大教堂
理姆斯大教堂
大教堂之塔
盧昂市聖疴恩教堂
坎特布里大教堂諾爾曼塔
教堂大門之雕刻
波亞疊市大聖母院大門上雕刻
部耳日大教堂大門
教堂中門之雕刻
隆市大教堂中門之拱楣間雕刻
巴黎聖母院中門之雕刻
教堂之石料雕刻
希熱大教堂第十二世紀雕刻柱頭
林肯大教堂之石料雕刻
教堂之圓屋頂及木料雕刻
未茲雷市馬德楞大教堂圓屋頂之斜交肋條
林肯大教堂之怪雕刻
多拿的羅氏雕刻
阿絮諾「尼科羅」氏半身像
亞摩利諾人像
中古時代消像畫
基爾蘭達約氏繪祖孫圖
芬奇「利奧那多」氏繪女像,傳為克立味來「琉克里細亞」氏
米開蘭基羅氏及拉斐爾氏之畫
息斯廷教堂壁畫布景細部
以西結氏所見幻象圖
第十五世紀及第十六世紀之宮殿
味羅那城昆息格力奧宮
羅馬城法內塞宮
基督教改革中之人物
和爾掩埋固氏繪伊拉斯莫斯像
拉斐爾氏繪教宗利奧第十世像
羅馬城聖彼德大教堂
圓屋頂
內部
西班牙王肼力第五世像
未拉斯刻司氏畫像兩幀
未拉斯刻司氏及立羅氏之畫
立羅氏繪乞兒圖
未拉斯刻司氏繪幼女圖
今世運輸
利維坦汽船
新式蒸汽機車
今世銅料構造物
三十二層高樓建築時之狀
紐約城武爾隔司大樓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5[1936]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K103
主題
InfoField
文化史
中圖分類
InfoField
K103
載體形態
InfoField
31,678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6:05,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6:05, 11 June 2023918 × 1,350, 777 pages (29.5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世界文化史 (1/1) by (美)桑戴克(Lynn Thorndike)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2jh002336,50899; 民國圖書.7; 世界文化史)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