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2jh003564-43692 中國最近世史.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904 × 1,331 pixels, file size: 30.52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762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中國最近世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Title
中國最近世史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Publisher
[出版者不詳]
Description

全書分三編,每編一冊。第一編自道光至辛亥革命,共5篇。述道光至宣統五朝歷史。第二編自民國建元至國會顛復。第三編為文明史。分制度、宗教、學術、社會等4篇

目錄
緒論
第一編 自道光至辛亥革命
第一篇 道光時代
第一章 道光內政
第二章 回疆之變
一 回之名考
二 回之亂源
三 張格爾之起事
四 西四城之失守及回復
五 張格爾之就擒及善後事宜
六 敖罕之寇掠
七 七和卓之亂
第三章 湖粵猺亂
一 猺亂原因
二 猺亂猖獗
三 猺亂之平
第四章 鴉片戰爭
一 中英關係之沿革
二 鴉片輸入之沿革
三 林則徐之查辦
四 英商窮狀及英政府之態度
五 開戰之始及則徐之防備
六 定海失守及琦善之誤國
七 沿海要塞失守及恢復浙東之失敗
八 沿江要塞失守及南京條約
九 善後事宜及英法和約
十 鴉片戰爭我國失敗之原因及其影響
十一 鴉片戰後中國在國際法上之失權
第二篇 咸豐時代
第一章 咸豐內政
第二章 太平天國之勃起
一 基教東來略史
二 洪秀全之出身
三 洪秀全之起事及其原因
四 官軍之進剿
五 太平天國之建立
六 太平軍之攻掠各省
七 太平軍由永安至南京時代之軍制
八 都南京後之新施設
九 大江南北大營及太平軍之南北攻掠
第三章 曾國藩及湘軍之大起
一 曾國藩之出身
二 曾國藩之陣湘勇
三 官軍在楚皖之失利
四 湖南水師之創設
五 曾國藩之出師
六 湘軍之肅清湖南
七 僧格林沁勝保之肅清直魯
八 湖北略定
九 江西之攻戰及武昌之三次失守
十 武漢之攻戰及江西之危急
十一 江南大營之潰敗
十二 武漢之大定
十三 廬州瓜洲鎮江之克復
十四 江西之平定
第四章 太平亂中之上海
一 匕首黨之占領上海
二 官軍之包圍上海
三 法兵襲擊七首黨
第五章 太平天國之內亂
一 天王之專制思想
二 諸王之內訌
第六章 英法聯軍之禍
一 粵民排外之激烈
二 葉名琛之輕敵
三 亞羅事件及廣州第一次陷落
四 英法同盟之成立
五 英使額爾金等之東來
六 廣州第二次陷落及名琛之被虜
七 天津條約
八 白河之開釁
九 英法之出兵及定海之降服
十 英法聯軍之入津
十一 英法聯軍之入京及北京條約
十二 俄人之侵掠我國北境
十三 英法聯軍之役中國在國際法上之失權
第七章 太平天國之衰微
一 三河之敗及李續賓之陣亡
二 起復曾國藩及浙閩皖贛之兵事
三 湖南之攻戰
四 官軍入皖之苦戰
五 江南大營之戰績及其潰散
六 國藩督江之計劃
七 祁門督師及安慶之克復
第三篇
第一章 同治內政
第二章 太平天國之平定
一 江西之肅清
二 浙江省城失守及左宗棠之超擢浙撫
三 上海之防守
四 曾國藩東南大局規復計劃
五 陳玉成之被擒
六 濱江要地之攻下及雨花台之戰守
七 左軍入浙之規畫及戰事
八 淮軍抵滬後之戰守
九 陳得才之略河南陝西及湖北諸省
十 石達開之侵略西南各省
十一 淮軍之收復甦屬州縣及蘇州之攻下
十二 浙省之肅清
十三 金陵之攻下
十四 江西擒獲洪福瑱
十五 福建之肅清
十六 太平軍在廣東之覆亡
十七 三點會黨之傳入美洲
十八 太平之亂對於上海之影響
第三章 捻亂及其平定
一 咸豐時代之捻亂
二 僧王之剿捻及苗沛霖之滅
三 僧王之戰歿及捻匪之猖獗
四 淮軍之平捻
第四章 回亂及其平定
一 陝甘回亂
二 雲南回亂
第五章 天津教案及江寧暗殺
一 天津教案之起訖
二 江寧暗殺之風說
第六章 中日交通之沿革及琉球之喪失
一 中日之交通
二 遣唐使之派遣
三 琉球事件
第四篇 光緒時代
第一章 慈禧太后之專恣及德宗之立
一 慈禧得權之原因
二 安得海之專橫
三 同治帝之大婚及其崩殂
四 德宗之繼統
五 孝哲後之崩及吳可讀之尸諫
第二章 戊戌政變以前之光緒內政
第三章 新疆回亂
一 新疆回亂之平定
二 新疆改建行省
第四章 中俄伊犁交涉
一 崇厚之誤國
二 郭嵩燾一之上書
三 曾紀澤使俄及二次定約
第五章 安南事件及中法戰爭
一 中國與安南之關係及安南之內訌
二 阮嘉隆之復國及法越開釁
三 法人經營安南之進步
四 法安衝突及中國之主戰
五 中法戰況
六 中法之媾和
第六章 英並緬甸及暹羅獨立
一 緬甸與清關係之沿革
二 英並緬甸
三 暹羅與清關係之沿革及其獨立
第七章 朝鮮內亂及中日戰爭
一 朝鮮內亂及中日交惡
二 中日戰因
三 中日戰況
四 馬關條約
五 俄法德三國干涉還遼
六 中日戰役後中國在國際法上之失權
七 中俄秘約及滿州問題
第八章 中國門戶之大開放
一 德之租界膠州灣及青島
二 俄之租借旅順大連
三 法之租界廣州灣
四 英之租界威海衛及九龍
第九章 德宗之戊戌變法及其失敗
一 德宗變法之原因及康有為之屢次上書
二 康有為及新黨之登進
三 新政略述
四 新政之推翻及慈禧之毒殺
第十章 拳匪之亂及八國聯軍入京
一 拳匪之起
二 拳匪得勢之因
三 北京拳匪之焚殺
四 朝廷之義和團化及各省之態度
五 大沽陷落及朝廷宣戰
六 聯軍之陷天津及其入京
七 太后挾帝西奔
八 議和之略情及其條件
九 兩宮迴鑾及太后之荒政
十 和議後撤兵情形
十一 拳匪亂後中國在國際法上之失權
第十一章 日俄戰爭及中國之宣告中立
一 戰爭原因
二 中國之宣告中立
三 日俄戰爭略情
四 日俄之議和
第十二章 拳匪亂後之內政
第五篇 宣統時代
第一章 宣統之內政
第二章 宣統之外交
一 安奉鐵路協約
二 間島交涉
三 五案協約
四 東清鐵道界內行政權交涉
五 松花江航權交涉
六 中英片馬交涉
七 中葡澳門交涉
八 西藏問題
九 蒙古問題
第三章 中國革命黨之略史及辛亥革命
一 革命運動之團體
二 革命主義之鼓吹
三 武昌起義以前之革命行動
四 鐵路收歸國有問題
五 武昌起義
六 袁世凱之出山
七 各省之響應
八 袁世凱之組閣及南北和議之不成
九 臨時政府及臨時參議院之成立
十 清帝退位南北統一
第二編 自民國建元至今日
第一篇 自民國建元至國會顛覆
第一章 孫文辭職袁世凱當選為大總統及南京政府之北徙
一 孫文辭職及袁世凱之當選
二 參議院宣布約法
第二章 政黨之分合及內閣之更迭
一 政客之分合
二 內閣之更迭
第三章 國會開幕宋案發生及大借款風潮
一 國會開幕及政黨之變遷
二 宋案發生
三 大借款風潮
第四章 贛寧之役
一 李烈鈞之超事及政府之通電
二 革命之消滅
第五章 外蒙獨立及中俄會議
一 哲布尊之宣告獨立
二 與俄人私訂條約
三 我國提出抗議
四 中俄協約
第六章 熊內閣之始末
一 熊內閣之組織
二 熊內閣之厄運
第七章 袁世凱當選為正式總統及國會之撤消
一 大總統選舉法之宣布及袁世凱之當選
二 憲法草案之風潮及國會之廢止
第八章 政治會議及約法會議
一 政治會議之成立
二 約法會議之成立
第二篇 自實行總統制至袁世凱之暴卒
第一章 變更官制及參政院之成立
一 中央官制之變更
二 各省官制之變更
三 參政院之成立
第二章 歐洲大戰及日本之強占膠澳
一 歐戰之起及我國之宣布中立
二 各國承認我國中立及中立後之新設機關
三 日本之強占膠澳
四 日人之破壞中立
五 日人強占青島之野心
第三章 恰克圖會議
一 會議人物及其經過
二 會議之結果
第四章 中日交涉
一 條件之提出
二 交涉之經過
三 國民之憤慨
第五章 袁世凱之決行帝制
一 籌安會之發起
二 肅政廳之請取消籌安會及內務部之表面限制該會
三 籌安會改稱憲政協進會及參政院代行立法院
四 代行立法院建議召集國民會議
五 國民代表大會組織法之公布及代行立法院代表國民擁總統為皇帝
六 帝制與津浦路參案
七 實行帝制
第六章 西南起義及洪憲黃帝之末路
一 雲南宣布獨立
二 各省響應
三 軍務院之組織
四 袁世凱之暴亡
第三篇 自黎元洪代理總統至宣統復辟
第一章 黎氏就任後之新猷
一 更定官制
二 國會續開及段祺瑞之組閣
三 申令禁煙
四 法人強占老西開之交涉
五 黎段不和之原因
第二章 中美借款及吉長路約
一 中美實約借款
二 吉長路約
第三章 對德絕交之經過
一 德之海上封鎖策及我國之抗議
二 外交部答覆美國通牒
三 對德絕交
四 布告與德絕交
第四章 財交兩部之賄案
一 財部賄案
二 交部賄案
第五章 段閣之倒及國會解散
一 眾議院前之滋擾
二 各省獨立
三 張勳入京及國會解散
第六章 宣統復辟
一 復辟前之情形
二 宣統復辟
三 任命官吏
四 黎大總統電請副總統代行職權
五 段祺瑞之討逆
第四篇 自馮國璋代理大總統至直皖戰爭
第一章 馮段執政及參戰事宜
一 馮段之就職
二 參戰事宜
三 參戰後之新設機關
第二章 西南之護法
一 唐繼堯通電護法
二 劉建藩之獨立
三 孫文等之組織大元帥府
第三章 段祺瑞之專恣
一 訂借日款
二 籌備二屆國會選舉及參議院開會
三 湖南戰爭
四 直鄂蘇贛四省督軍通電議停戰
第四章 祺瑞下野後之活動及總統出巡
一 段閣之倒及王士珍組閣
二 天津會議
三 總統出巡
四 派兵南下
第五章 段祺瑞之再出組閣
一 督辦參戰事務處及新閣之成立
二 各種借款
三 中日陸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
第六章 護法政府之改組及馮代總統之退職
一 國務總裁之選出
二 馮代總統之退職
第七章 護法政府之反對大選
一 廣州軍政府之反對北京國會大選
二 廣東軍政府通告代行國務院職權攝行大總統職務
第八章 徐世昌之當選為北方大總統及段閣再倒
一 徐世昌之當選
二 錢內閣之成立
第九章 山東問題及全國之憤慨
一 巴黎和會失敗之經過
二 五四運動
三 拒絕簽字前後之情形
第十章 南北議和之進行及其頓挫
一 雙方代表之派遣及其失和
二 北代表之政派及和議之停頓
第十一章 外蒙取消自治
一 撤治之原因
二 王公之倡議
三 磋商條件
四 徐籌邊使之蒞庫
五 徐陳之意見
七 俄使之詰問及外部之答覆
八 呼倫貝爾呈請撤治
九 冊封典禮
第十二章 魯案交涉及津京學潮
一 日本提出交涉案
二 廣東軍政府反對山東問題由中日直接交涉
三 日使催議山東交涉
四 津京學潮之起
第十三章 中日重要交涉
一 山東路增兵之抗議
二 中日廟街交涉
三 中日琿春交涉
第十四章 直皖戰爭之內亂
一 吳佩孚之撤防及張敬堯之出走
二 直軍將士驅安福系之宣言
三 吳佩孚曹錕之免職
四 曹錕等通電攻擊邊防軍之出動
五 兩軍之布置
六 張作霖通電派兵入關
七 兩軍戰況及明令停戰
八 段祺瑞之自劾及下令辦安福禍首
第五篇 自直皖戰後至直奉之戰
第一章 廣東軍政府之取消
一 廣東軍政府之內訌
二 岑春煊等之解除軍政府職務及莫榮新取消自主
三 孫文等否認統一
第二章 外矇事變
一 派兵駐防俄黨
二 陳毅之接任及活佛二次謀獨立
三 庫防布置
四 庫倫及恰克圖之失守
五 外蒙請願內響
第三章 內閣改造及太平洋會議之參與
一 內閣改組
二 太平洋會議之發起及顧維鈞之電陳意見
三 政府之籌備列席事宜
四 國民之後援
五 華會關於我國之議決案
第四章 所謂國事會議之提倡
一 國事會議之發起
二 各省將領之贊成國是會議
第五章 曹張之交惡
一 曹張之互爭選舉
二 曹張之互爭地盤
三 張作霖之擁梁士詒
第六章 直奉戰爭之內亂
一 吳佩孚之反對梁閣
二 張作霖之增兵入關
三 張作霖之通電及直軍宣布其罪狀
四 戰前直奉形勢觀
五 戰前直奉軍之布置情形
六 戰爭略述
七 奉軍之退出關外
八 趙倜之亂
第六篇 自徐世昌退位至黎元洪出走
第一章 大總統之復職及國會之復開
一 總統之退位
二 黎元洪之執行總統職務
三 舊國會之移京開會
四 國會中之黨派形勢
第二章 廣東政府之變化
一 孫文返粵後之政局及孫文為大總統
二 孫陳之意見
三 孫陳決裂及中山之退出廣州
第三章 所謂唐閣及各省變亂
一 唐內閣之任命
二 各省事變
第四章 王閣及羅案
一 王內閣之成立
二 羅案之由來
第五章 汪內閣之厄運及張閣成立
一 汪閣之厄運
二 張閣之成立
第六章 張閣之紊亂
一 張揆與統一
二 教彭與八校
三 法程與法界
四 農李與農部
五 財劉與金法郎
第七章 張紹曾之辭職及黎總統之出走
一 張紹曾之辭職
二 軍警之逼黎
三 王承斌之索印
第三編 文明史
第一篇 制度
第一章 官制
一 舊官制
二 新官制
三 民國官制
四 勛官
第二章 兵制
一 舊兵制
二 新兵制
三 民國兵制
第三章 賦稅
一 清賦稅
二 民國賦稅
第四章 刑法
一 清刑法
二 民國刑法
第五章 學校
一 清學校
二 民國學校
第六章 選舉
一 清選舉
二 民國選舉
第二篇 宗教
第一章 佛教及喇嘛教
一 佛教
二 喇嘛教
第二章 回教及基督教
一 回教
二 基督教
第三章 道教及雜教
一 道教
二 雜教
第三篇 學術
第一章 理學
一 總說
二 宋明理學
三 佛教哲學
四 歐西哲學
第二章 經學
一 總說
二 古文學
三 今文學
第三章 文字學及金石學
一 文字學
二 金石學
第四章 書籍考古學
一 總說
二 校勘
三 輯佚
四 目錄
五 叢書
第五章 詞章學
一 文學
二 詩學
三 詞曲
四 小說
第六章 史學
一 總說
二 屬於第一類者
三 屬於第二類者
第七章 地理學
一 總說
二 水道
三 考古
四 西北地理
五 方外
六 輿圖及附錄
第八章 算學
一 總說
二 舊算學
三 新算學
四 余錄
第九章 醫學
一 總說
二 馬太初
三 劉澤
四 陳周
五 李仲元
六 馬文植薛福辰李德元
七 王清任
八 郝義
九 附錄
第十章 藝術
一 總說
二 書家
三 畫家
四 篆刻雕鐫及其他美術
第四篇 社會
第一章 生活
一 總說
二 生計之資出
三 生活之狀況
第二章 禮俗
一 總說
二 婚禮
三 喪禮
四 宴會
五 娛樂
六 民風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192-?]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K25/87
主題
InfoField
歷史
中圖分類
InfoField
K25
載體形態
InfoField
3冊(252;254;226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8:14,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8:14, 11 June 2023904 × 1,331, 762 pages (30.52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中國最近世史 (1/1) by (batch task; nlc:data_416,12jh003564,43692; 民國圖書.7; 中國最近世史)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