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2jh004346-48988 銀行原論.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968 × 1,491 pixels, file size: 18.68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851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銀行原論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陳家瓚編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銀行原論
Publisher
群益書社[發行者]
Description

從國民經濟的角度研究銀行之原理、原則,並涉及銀行政策和銀行經營問題。分為銀行之起源及其發達、銀行之效用及其地位、銀行之種類、銀行之業務及經營上之原則、存款、紙幣之發行、債票之發行、貼現、放款、匯兌等19章

目錄
第一章 銀行之意義
第二章 銀行之起源並其發達
第一節 古代之銀行
第二節 中世紀之銀行
第三節 近代之銀行
第四節 日本之銀行沿革
第五節 我國銀行之沿革
第三章 銀行之效用並其地位
第四章 銀行之研究
第五章 銀行這種類
第一節 以銀行之營業為標準之區別
第二節 以銀行之主顧為標準之區別
第三節 以銀行法律上之關係為標準之區別
第四節 以銀行之地位為標準之區別
第六章 銀行之業務並其經營上之原則
第一節 銀行業務之種類
第二節 銀行之業務與銀行之組織
第三節 從銀行之性質上發生之經營上之原則
第七章 銀行之資本金及公積金
第一節 資本金之性質
第二節 資本金之運用
第三節 資本金之金額
第四節 公積金
第八章 存款
第一節 存款之性質
第二節 存款之種類
第一款 以銀行業務上之便宜為主之區別
第二款 以有無利息為標準之區別
第三款 以存款之主體為標準之區別
第三節 存款發生之方法
第一款 存入現金
第二款 代收支票票據及其他信用證券
第三款 貼現或放款之轉賬
第四節 收入存款之證明
第一款 存款單
第二款 存款折
第五節 關於利用存款之制限
第六節 關於利用存款之注意
第七節 存款準備金
第一款 存款準備金之必要
第二款 存款準備金額
第三款 以法律規定存款準備金之可否
第四款 存款準備金之保管
第五款 經濟界之亂動與存款準備金
第八節 支票
第一款 支票之意義
第二款 支票之樣式
第三款 支票與存款
第四款 支票與票據
第五款 支票當為見票卽兌之性質
第六款 支票之沿革
第七款 支票之種類
第一項 因記載收款人與否之區別
第二項 兌款期限上之區別
第三項 形式上之區別
第一目 橫線支票
第二目 保付支票
第八款 支票契約
第九款 法定條件
第一項 表示支票之文字
第二項 一定之金額
第三項 兌款人之姓名或店名
第四項 兌款人之姓名或店名或來人
第五項 單純之兌款委託
第六項 發出之年月日
第七項 兌款地
第八項 簽字蓋章
第十款 印花稅
第十一款 支票當要求兌款之期限
第十二款 支票之兌款
第一項 現金兌款
第二項 轉賬
第三項 票據交換
第十三款 償還請求
第十四款 支票之不兌
第十五款 支票及於經濟上之影響
第九節 轉賬
第一款 轉賬之意義
第二款 轉賬之沿革
第三款 轉賬之方法
第四款 轉賬及於經濟上之影響
第十節 票據交換所
第一款 票據交換所之意義
第二款 票據交換所之沿革
第三款 票據交換所聯合銀行
第四款 票據交換所之機關
第五款 交換票據之種類
第六款 票據交換之方法
第七款 票據交換之種類
第一項 代理交換
第二項 外埠交換
第三項 豫備交換
第八款 交換尾數之結束
第九款 票據交換所之制裁
第一項 不兌票據之制裁
第一目 支票期票之出票人及匯票之兌款人之制裁
第二目 票據交換所聯合銀行之制裁
第二項 錯誤遲到或不到之制裁
第一目 偶然遲到或錯誤之制裁
第二目 屢次遲到或錯誤之制裁
第三目 遲到五分以上之制裁
第四目 不到所者之制裁
第十款 要據交換所及於經濟上之影響
第九章 紙幣之發行
第一節 銀行紙幣之意義
第二節 銀行紙幣之效用
第三節 紙幣發行之方法
第一款 紙幣發行之制限
第二款 紙幣發行方法之種類
第三款 最多額制限法
第四款 保證準備發行額直接制限法
第五款 保證準備發行額閒接制限法
第六款 比例準備制限法
第七款 對資本額制限法
第四節 兌換準備金
第一款 現幣
第二款 公債證券
第三款 政府墊款
第四款 財政部證券
第五款 商業票據
第十章 債票之發行
第一節 債票之意義
第二節 不動產銀行債票
第一款 不動產銀行債票之意義及沿革
第二款 不動產銀行發行債票之制限及保證
第三款 不動產銀行債票之利息
第四款 不動產銀行債票之票面金額
第五款 不動產銀行債票之借換
第六款 不動產銀行債票之償還
第七款 不動產銀行債票之加彩
第八款 不動產銀行債票與金融
第三節 動產銀行債票
第一款 動產銀行債票之沿革
第二款 動產銀行並其債票之確否
第三款 日本與業銀行債票
第十一章 貼現
第一節 貼現之意義
第二節 經濟上貼現之地位
第三節 銀行業務中貼現之地位
第四節 票據貼現之注意
第一款 關於票據裹書人之注意
第二款 關於通融票據之注意
第三款 貼現金額之注意
第四款 票面金額之注意
第五款 貼現期限之注意
第五節 貼現利率
第六節 貼現利率之高低
第七節 貼現利率之制限
第八節 貼現利率與他種利率之關係
第一款 不動產抵押放款利率與貼現利率
第二款 動產抵押放款利率與貼現利率
第三款 活期透支利率與貼現利率
第四款 存款利率與貼現利率
第五款 公債利率與貼現利率
第九節 公定貼現利率與市場貼現利率
第十節 抵押貼現
第十一節 票據經紀人
第十二章 放款
第一節 放款之意義
第二節 放款之注意
第一款 放款期限之注意
第二款 債務者信用上之注意
第三款 放款用途之注意
第四款 放款金額制限之注意
第五款 對於銀行行員放款之注意
第三節 動產抵押放款
第一款 動產抵押放款之意義
第二款 動產抵押放款與貼現之比較
第三款 動產抵押放款之注意
第四款 動產抵押放款之抵押品必要條件及抵押品之種類
第四節 信用放款
第五節 活期透支
第六節 保證放款
第七節 call money
第八節 放款利率
第九節 不動產抵押放款
第一款 不動產抵押放款之意義及性質
第二款 不動產抵押放款與短期信用機關
第三款 日本勸業銀行及農工銀行之不動產抵押放款
第一項 放款之方法
第二項 放款之目的物
第三項 放款之比例
第四項 分年不款
第五項 還款
第四款 日本北海道拓殖銀行之不動產抵押放款
第五款 日本與業銀行之不動產抵押放款
第十三章 代收並代付
第十四章 競換
第十五章 買賣生金銀
第十六章 保管寄存品
第一節 保管寄存品之意義
第二節 封鎖保管法
第三節 公開保管法
第一款 代領利息及紅利
第二款 償還本金之監督
第三款 行使另招新股之優先權
第四款 關於借換資本減少哐公司合併之注意
第五款 有價證券之保險
第六款 有價證券之過戶
第四節 保管箱
第五節 經手費
第十七章 有價證券之包銷並買賣
第一節 有價證券之包銷
第二節 有價證券之買賣
第十八章 信託業務
第一節 公債公司債股票之募集及收款並發息分紅事務
第二節 有擔保物公司債之擔保物保管
第三節 有價證券之委託買賣
第十九章 匯兌
第一節 匯兌之意義
第二節 匯兌與銀行之關係
第三節 匯兌之效用
第四節 國內匯兌
第一款 國內匯兌之意義
第二款 匯款
第一項 普通匯款
第二項 電匯
第三項 匯款與銀行之關係
第三款 押匯
第五節 國外匯兌
第一款 國外匯兌之意義
第二款 國外匯票
第三款 國外匯票之種類
第一項 以票據期限為標準之區別
第一目 卽票
第二目 定期兌款票據
第二項 以票據之食用為標準之區別
第一目 銀行票據
第二目 附有信用狀之銀行兌款票據
第三目 個人票據
第四目 有抵押票據
第五目 通融票據
第三項 以票據收款人為標準之區別
第四項 以票據之交易為標準之區別
第一目 賣匯票
(甲) 匯款
(乙) 電匯
第二目 買匯票
(甲) 普通逆匯兌
(乙) 押匯匯票
第五項 以票面記載之貨幣為標準之區別
第四款 信用狀
第一項 信用狀之意義
第二項 信用狀之種類
第一目 逆匯兌信用狀
(甲) 普通逆匯總信用狀
(子) a號指定信用狀
(丑) c.a.號指定信用狀
(乙) 遊歷信用狀
(子) 遊歷信用狀
(丑) 遊歷票據
第二目 押匯信用狀
(甲) 押匯信用狀之意義
(乙) 押匯信用狀之種類
(丙) 日本橫濱正金銀行之押匯信用狀
(子) c號指定書
(丑) b號指定書
第五款 國外匯兌市價
第一項 國外匯兌市價之意義
第二項 法定平價
第三項 匯兌之順逆
第四項 現金輸送點
第五項 現金輸送費
第六項 匯兌市價之動搖
第一目 基於票據之性質之原因
(甲) 期限
(子) 利息
(丑) 危險
(乙) 信用
(丙) 租稅
(丁) 經手費
第二目 基於匯兌需要供給之原因
(甲) 貿易上之關係
(乙) 有價證券之買賣
(丙) 對於海外事業之放資
(丁) 流寓外國及旅行者之費用
(戊) 僑民之匯款
(己) 保險費運費並經手費
(庚) 賠款並軍費
(辛) 裁定
(壬) 匯兌之買賣
(癸) 通融票據之發行
第七項 匯價之異常變動
第一目 惡幣之流通
第二目 金銀輸出之禁止
第三目 不換紙幣之發行
(甲) 不換紙幣與現幣並行
(乙) 僅有不換紙幣流通
第四目 金銀比價之變動
第五目 經濟恐慌或戰爭
第八項 匯價變動及於經濟上之影響
第一目 匯價上漲之影響
第二目 匯價下落之影響
第九項 匯價變動之救濟策
第一目 現金流入救濟策
第二目 現金流出救濟策
(甲) 根本的救濟策
(子) 獎勵輸出制限輸入
(丑) 外國瀏覽者之招致
(寅) 出國謀生者之獎勵
(卯) 港灣及其他經濟的設備之改良
(辰) 貨幣制度之改革
(乙) 應急制度之改革
(子) 外債之募集及有價證券之賣出
(丑) 利率之提高
(寅) 通融票據之發行
(卯) 匯票之賣出
(辰) 金銀輸出之禁止
第十項 匯兌市價之叫盤
第十一項 國外匯兌市價表
第六款 國外匯兌之裁定
第一項 直接匯兌之裁定
第二項 閒接匯兌之單一裁定
第三項 閒接匯兌之重複裁定
第七款 匯兌之豫約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十二年[1923]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F830/31
主題
InfoField
銀行理論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830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6,806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8:41, 24 April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8:41, 24 April 2023968 × 1,491, 851 pages (18.68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銀行原論 (1/1) by 陳家瓚編 (batch task; nlc:data_416,12jh004346,48988; 民國圖書-PD2022.3; 銀行原論)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