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2jh004429-49061 四十五大作物論.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60 × 1,379 pixels, file size: 17.17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554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四十五大作物論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顏綸澤編纂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四十五大作物論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發行者]
Description

分嗜好品類、糖料類、澱粉類及粉料類、纖維類、油蠟類、樹液類、染料類、釀造類、藥料類、雜用類,共10章

目錄
概言
第一章 嗜好品類
第一節 茶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嗜好及需給狀況
第三 氣候及土質
第四 品種
第五 栽培法
一 蕃殖
二 整地及播種
三 施肥及管理
四 修剪
五 覆下園
六 摘葉
七 病蟲害
第六 制茶法
一 制茶之種類
二 生葉貯藏法
三 綠茶製法
四 紅茶製法
五 烏龍茶製法
六 磚茶製法
七 白毫製法
八 玉露茶製法
九 碾茶製法
第七 制茶成分之變化
第八 品味鑑定及裝箱
第二節 煙草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產地及需給狀況
第三 氣候及土質
第四 品種
第五 栽培法
一 採種
二 育苗
三 移植
四 施肥
五 摘心去葉
六 收穫
七 病蟲害
第六 制煙法
一 乾燥法
二 發酵法
三 品質增進法
第七 品質鑑定
第三節 咖啡
第二章 糖料類
第一節 甘蔗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產地及蔗糖需給狀況
第三 氣候及土質
第四 品種
第五 栽培法
一 蕃殖
二 整地及栽培
三 施肥及管理
四 輪栽
五 灌溉
六 中耕培土
七 剝葉
八 收穫
九 病蟲害
第六 製糖法
第七 枯葉利用法
第二節 甜菜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產地及甜菜糖需給狀況
第三 氣候及土質
第四 品種
第五 栽培法
一 整地及播種
二 施肥
三 中耕培土
四 收穫
五 病蟲害
第六 製糖法
第三節 蘆粟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氣候及土質
第三 品種
第四 栽培法
一 整地及播種
二 施肥
三 收穫
第五 製糖法
第三章 澱粉類及粉料類
第一節 馬鈴薯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產地及產況
第三 氣候及土質
第四 品種
第五 栽培法
一 蕃殖
二 種薯選擇及預置
三 整地及下種
四 施肥
五 中耕培土
六 收穫
七 貯藏
八 病蟲害
第六 制澱粉法
第二節 玉蜀黍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產地及產況
第三 氣候及土質
第四 品種
第五 栽培法
一 選種
二 整地及播種
三 施肥
四 中耕及管理
五 收穫
六 早熟法
七 病蟲害
第六 制澱粉法
第三節 甘藷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產地及產況
第三 氣候及土質
第四 品種
第五 栽培法
一 蕃殖
二 種藷選擇及收藏
三 培苗
四 整地及移植
五 施肥
六 中耕壓蔓摘心
七 間種
八 收藏及貯藏
九 病蟲害
第六 制粉法
第四節 小麥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產地及產況
第三 氣候及土質
第四 品種
第五 栽培法
一 採種時期
二 種子貯藏法
三 選種
四 整地
五 播種
六 施肥
七 中耕培土
八 輸載
九 收穫
十 病蟲害
第六 品味鑑定法
第七 制粉法
第四章 纖維類
第一節 棉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產地及產況
第三 品種
一 植物學上之分類
二 商業上之分類
三 陸地棉之分類
四 東洋棉之分類
五 分別棉種之簡易法
六 美棉純粹標準棉株之特徵
七 華棉及國內已栽培之美棉各種品種
第四 棉之品種評點法
一 棉種評點法
二 貿易棉花等級表
第五 氣候及土質
第六 栽培法
一 整地
二 選種
三 浸種拌灰
四 播種
五 補植
六 勻苗
七 中耕鋤草
八 摘心
九 去櫱
十 施肥
十一 灌溉
十二 輪栽
十三 收穫
十四 病蟲害
第七 育種法
一 群選法
二 純系法
三 雜交法
四 種子與纖維之狀況
五 遺傳與環境
第八 軋花
第九 包裝
第十 棉籽油製法
第十一 棉纖維之理學的性質
第十二 收支概算
第二節 大麻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產地及產況
第三 氣候及土質
第四 品種
第五 栽培法
一 選種
二 整地及播種
三 勻苗中耕管理
四 施肥
五 收穫
六 輸載
七 病蟲害
第六 制麻法
第三節 黃麻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產地及產況
第三 氣候及土質
第四 栽培法
第五 制麻麻
第四節 亞麻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產地及產況
第三 氣候及土質
第四 品種
第五 栽培法
一 選種
二 整地及播種
三 施肥
四 中耕鋤草
五 輸載
六 收穫
七 病蟲害
第六 制麻法
第七 亞麻仁油製法
第五節 苧麻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產地及產況
第三 氣候及土質
第四 品種
第五 栽培法
一 蕃殖
二 整地
三 中耕鋤草
四 施肥
五 收穫
六 病蟲害
第六 制麻法
第六節 莔麻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產地及產況
第三 氣候及土質
第四 栽培法
一 整地及播種
二 中耕除草勻苗
三 收穫及病蟲害
第五 制麻法
第七節 楮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產地及產況
第三 氣候及土質
第四 品種
第五 栽培法
一 蕃殖
二 整地及移植
三 中耕及管理
四 施肥
五 病蟲害
六 收穫
第六 制楮法
第八節 三椏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產地及產況
第三 氣候及土質
第四 品種
第五 栽培法
一 採種
二 選種
三 育苗
四 整地及移植
五 中耕除草
六 施肥
七 收穫
八 病蟲害
第六 制三椏法
第九節 雁皮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氣候及土質
第三 品種
第四 栽培法
一 採種
二 育苗
三 整地及移植
四 中耕除草
五 施肥
六 收穫
第五 制雁皮法
第十節 藺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產地及產況
第三 氣候及土質
第四 品種
第五 栽培法
一 蕃殖
二 整地
三 移植
四 施肥
五 除草管理
六 灌水
七 收穫
八 病蟲害
第六 泥染法
第七 選別
第十一節 芏苡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產地及產況
第三 氣候及土質
第四 品種
第五 栽培法
一 蕃殖
二 整地及移植
三 灌水除草管理
四 施肥
五 病蟲害
六 收穫及乾燥
第十二節 杞柳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氣候及土質
第三 品種
第四 栽培法
一 蕃殖
二 施肥
三 中耕除草
四 收穫
五 病蟲害
第五 調製法
第十三節 麥稈用麥
第一 用途
第二 產地及集散市場
第三 品種
第四 栽培法
第五 調製法
一 乾燥
二 漂白
第六 編辮法
第七 整理法
第八 品質
第九 制帽法
第十 產額及輸出集散狀況
第十一 包裝
第五章 油蠟類
第一節 大豆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產地及產況
第三 氣候及土質
第四 品種
第五 栽培法
一 整地及播種
二 施肥
三 輪栽
四 收穫
五 病蟲害
第六 制油法
第七 豆食品製法
第二節 落花生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產地及產況
第三 氣候及土質
第四 品種
第五 栽培法
一 整地及播種
二 中耕除草
三 施肥
四 收穫
第六 花生油製法
第三節 胡麻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產地及產況
第三 氣候及土質
第四 品種
第五 栽培法
一 整地及播種
二 收穫
第六 胡麻油製法
第四節 芸苔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產地及產況
第三 氣候及土質
第四 品種
第五 栽培法
一 整地及播種
二 摘心
三 施肥
四 收穫
五 病蟲害
第六 菜子油製法
第五節 罌子桐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用途
第三 桐油之理化性質
第四 產地及產況
第五 氣候及土質
第六 栽培法
一 播種及管理
二 收穫
第七 調製
第八 桐油製法
第六節 櫨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產地及產況
第三 氣候及土質
第四 品種
第五 栽培法
一 蕃殖
二 移植及管理
三 換接
四 施肥
五 收穫
六 病蟲害
第六 制蠟法
第七節 荏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氣候及土質
第三 栽培法
第六章 樹液類
第一節 漆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產地及產況
第三 氣候及土質
第四 品種
第五 栽培法
一 蕃殖
二 雄雌鑑別法
三 移植
四 施肥及管理
五 病蟲害
第六 漆液採收法
第七 漆液品質
第八 漆蠟製法
第七章 染料類
第一節 藍之需用狀況
第二節 蓼藍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氣候及土質
第三 品種
第四 栽培法
一 採種及選種
二 育苗
三 整地及移植
四 施肥及中耕
五 灌溉
六 收穫
七 病蟲害
第五 干葉法
第六 藍玉製法
第三節 山藍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氣候及土質
第三 栽培法
第四 泥藍製法
第四節 槐藍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栽培法及制藍法
第八章 釀造類
第一節 葡萄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產地及產況
第三 氣候及土質
第四 品種
第五 栽培法
一 蕃殖
二 移植
三 施肥中耕灌溉
四 剪定及搭架
五 採收及貯藏
六 病蟲害
第二節 大麥(啤酒用)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產地及產況
第三 氣候及土質
第四 品種
第五 釀酒用大麥品質
第六 栽培法
一 選種
二 整地
三 播種及管理
四 施肥
五 中耕培土
六 灌溉及輸載
七 收穫
八 病蟲害
第七 調製法
第八 我國大麥品味鑑定
第九章 藥料類
第一節 除蟲菊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氣候及土質
第三 品種
第四 栽培法
一 蕃殖
二 採種及種子選擇
三 播種
四 移植
五 整地及定植
六 施肥及管理
七 摘花及曬花
八 留種及刈莖
九 補植
第五 除蟲香粉藥料製法
第二節 薄荷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產地及產況
第三 氣候及土質
第四 品種
第五 栽培法
一 蕃殖
二 種根選擇
三 整地及移植
四 施肥及中耕
五 收穫及乾燥
六 病蟲害
第六 製造法
第三節 黃連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氣候及土質
第三 品種
第四 栽培法
一 蕃殖及播種
二 整地及移植
三 施肥及管理
四 收穫
五 乾燥劑貯藏
第四節 人參
第一 性狀及產地
第二 品種及品位
第三 參類鑑別
第四 氣候及土質
第五 栽培法
一 採種及種子貯藏
二 整地
三 播種
四 培育及中耕除草
五 更植
六 施肥
七 收穫
八 病蟲害
第六 制參法
第五節 洎芙蘭
第一 性狀及用途
第二 氣候及土質
第三 栽培法
一 整地及下種
二 施肥及中耕
三 採花
四 收種
五 種根貯藏
第四 干華法
第六節 葁
第一 性狀及產地
第二 氣候及土質
第三 栽培法
一 種根採收
二 整地及下種
三 施肥及中耕
四 收穫
第四 乾薑製法
第十章 雜用類
第一節 絲瓜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氣候及土質
第三 品種
第四 栽培法
一 播種
二 管理及施肥
三 收穫
第五 絲瓜簍製法
第二節 扁蒲
第一 性狀及來源
第二 氣候及土質
第三 品種
第四 栽培法
一 陣地及播種
二 施肥
三 摘心及留果
四 收穫
五 病蟲害
第五 干瓠製法
第三節 箒蜀黍
第一 用途及產況
第二 氣候及土質
第三 栽培法
一 選種及護種
二 整地及播種
三 中耕除草摘葉
四 施肥
五 旁櫱及禾子
六 病蟲害
七 收穫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二十二年[1933]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S31/7
主題
InfoField
作物
中圖分類
InfoField
S31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冊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0:05,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0:05, 11 June 2023860 × 1,379, 554 pages (17.17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四十五大作物論 (1/1) by 顏綸澤編纂 (batch task; nlc:data_416,12jh004429,49061; 民國圖書.7; 四十五大作物論)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