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2jh005188-45091 造林學.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906 × 1,362 pixels, file size: 12.08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389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造林學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郝景盛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造林學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發行者]
Description

目錄
第一篇 生態
第一章 泛論
第一節 世界森林之分布
一 古代森林之分布
二 安戈雷對世界植物地理之劃分
三 施培對世界植物地理之劃分
四 瓦明對植物地理之看法
五 森林垂直之分布
六 森林水平之分布
七 世界各國森林面積之分布
第二節 中國森林之分布
一 中國氣候之分區
二 中國植物之分區
三 中國森林之分區
第二章 森林生長因素
第三節 水分與森林
一 空氣中含水量多寡與溫度之關係
二 森林與雨量
三 森林與水源
四 森林與濕度
五 森林與水患
六 水分與林木之根形
七 雨量與年輪寬度
八 林木密植與抗旱力
第四節 溫度與森林
一 有林地與無林地溫度之差異
二 林內與林外溫度之差異
三 林內溫與林外溫因季節之差異
四 溫度畫夜之變化
五 林中溫度之差異
第五節 日光與森林
一 日光與森林生長上之作用
二 光線之種類與強度
三 緯度與熱力
四 投射角與光力
第六節 風速與森林
一 風之形成
二 風對森林之利益
三 風對於森林之為害
四 森林之抗風力
五 二氧化碳與森林
第七節 土壤與森林
一 土壤與氣候
二 土壤之形成
三 土壤之分類
四 土壤之結合度
五 土壤性質與林木之關係
六 土壤之水分
七 土壤之溫度
八 土壤之空氣
九 土壤之深度
十一 土壤之微生物
十二 海拔高與森林生長之關係
十三 問題討論
第八節 生物與森林
一 人類
二 動物
三 植物
四 菌類
第三章 森林生長現象
第九節 花與果
第十節 林木之花粉
一 花粉之傳布
二 花粉之形狀
三 花粉研究之近況
第十一節 繁殖與分布
一 繁殖
二 分布
第十二節 林木之病害及其防治
一 菌害之防治
二 枯倒病之防治
三 蟲病之防治
四 動物為害之防治
五 異種植物之為害
六 野火之為害
七 煙害之防治
八 天氣為害之防治
第十三節 林木生長
一 決定林木生長快慢之因素
二 材積與年齡之關係
三 高度與年齡之關係
四 年輪寬度之生長
五 林木生長之面面觀
六 林木生長期之劃分
第十四節 樹木之壽命
一 年齡與木材性質之關係
二 林木枯死之原因
三 樹木之壽命
第二篇 技術
第四章 林相種類
第十五節 林相之構成與種類
一 水平林相
二 垂直林相
三 空隙地之產生
四 森林之密度
五 年齡與密度
六 純林與混交林
七 同齡林與異齡林
第十六節 森林之形成
第十七節 林相之改善
一 初年殘林之改善
二 中年殘林之改善
三 老年殘林之改善
第十八節 混交林
一 陰陽樹混交林
二 混交林之種類
三 混交林之優點
第五章 森林創立
第十九節 林地整理
一 裸岩之整理
二 荒山荒草之整理
三 竹〓地之整理
四 天然雜木林地之整理
五 保護樹留存地之整理
第二十節 土壤混合與施肥
一 施肥之效果
二 土壤之施肥
三 林地施肥之實例
第二十一節 翻土機器
一 用人力之機器
二 用畜力之機器
三 用動力機之機器
第二十二節 天然造林法
一 森林之繁殖
二 上方天然下種造林法
三 側方天然下種造林法
第二十三節 萌芽造林法
一 矮林更新法
二 截枝更新法
三 頭木更新法
第二十四節 竹類造林法
一 造成竹林之方法
二 竹林更新法
第二十五節 種子之成熟、取得、整理、收藏與遺傳
一 種子之成熟
二 種子之取得
三 種子之整理
四 種子之收藏
五 種子之遺傳
第二十六節 發芽率之測定
一 普通發芽試驗
二 化學藥品染色法
三 氧測法
第二十七節 種子之重量容量與數目
一 中國林木種子
二 歐洲林木種子
三 美洲林木種子
第二十八節 種量株數與面積
一 發芽率與植物率之關係
二 種量與播種
三 株數與植樹
四 播種造林與植樹造林之比較
第二十九節 苗圃經營
一 位置
二 苗床
三 播種造林與植樹造林之比較
四 移植
五 灌溉
六 除草
七 運苗
第三十節 植物技術
一 劈孔植
二 鐵鏟植
三 穴植
四 溝植
五 堆植
六 球狀植
七 斜植
八 蘇聯植樹機
九 與植樹有關之其他事項
第三十一節 沙地造林及荒山造林
一 沙地與沙丘述略
二 各國沙地造林成功實例
三 喜生於沙地之植物
四 沙地造林工作步驟
五 荒山造林
第三十二節 天然造林與人工造林之比較
一 天然造林之優點
二 天然造林之劣點
三 天然造林應備之條件
四 人工造林之優點
五 人工造林之劣點
六 人工造林應備之條件
七 播種造林與植樹造林之比較
第六章 森林撫育
第三十三節 伐枝
一 伐枝之目的
二 伐枝後林木所受之影響
三 多枝與樹種土壤及陽光之關係
四 多枝與造林技術
五 伐枝後之封口速度
六 伐枝宜用之器具
七 伐枝工作速度
八 伐枝之時期
九 伐枝宜注意之事項
第三十四節 間伐
一 間伐之定義
二 間伐之目的
三 間伐之實施
四 林木等級之劃分
五 間伐之種類
六 其他
第三十五節 下木栽植與受光伐
一 下木栽植
二 受光伐
第七章 森林作業
第三十六節 森林作業之種類
一 mayr氏森林作業法計七十三種
二 gayer氏森林作業法之劃分
三 hawley氏森林作業法之劃分
四 lroup氏森林作業法之分類
五 本多靜六對森林作業之分類
六 我國應采之主要森林作業法
第三十七節 喬林作業
一 擇伐作業
二 傘伐作業
三 wagner氏綠條作業
四 楔形傘伐作業
五 圓狀劃伐作業
六 二段喬林作業
七 保殘作業
八 光伐作業
九 永續作業
十 保安林作業
第三十八節 矮林作業
一 柞蠶林
二 柳條林
三 頭木林
四 截枝林
五 混農林
六 柴木林
七 樹皮林
八 愷木林
九 洋槐林
十 板栗林
十一 白楊林
十二 混牧林
十三 矮林作業之得失
第三十九節 中林作業
一 中林作業之林木種類
二 中林作業之輪伐期
三 上木與下木之關係
四 中木作業之優劣
第四十節 竹林作業
一 竹類用途
二 國產竹類及其分布
三 竹類喜生之環境
四 竹類之種子及其發芽力
五 竹類之病害
六 竹類之更新
七 竹林作業
八 尾聲
第四十一節 副產林業
一 茶與香樟
二 油桐
三 白木耳之培植
四 白蠟樹與鳥桕
五 漆樹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三十三年[1944]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S72/14
主題
InfoField
造林
中圖分類
InfoField
S72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4,370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1:14,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1:14, 11 June 2023906 × 1,362, 389 pages (12.08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造林學 (1/1) by 郝景盛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2jh005188,45091; 民國圖書.7; 造林學)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