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2jh005473-45357 清朝全史 第2卷.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054 × 1,429 pixels, file size: 23.64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538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清朝全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但燾譯訂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清朝全史
Volume 第2卷
Publisher
中華書局[發行者]
Description

目錄
第四十七章 文運大興及編纂四庫全書
東南各省之富力增進
學問之新氣運
康熙帝與朱子學
漢學大起於東南
漢學分吳皖二派
校勘輯佚金石之學
浙東學派及史學
康熙帝編纂圖書集成
四庫全書與乾隆帝
四庫全書之內容及編纂之方法
建七閣貯藏四庫
對於四庫全書編纂之批評
乾隆帝之禁書令
第四十八章 乾隆帝及其政績
康熙帝與乾隆帝
制度大備
國語及國俗之保存
英國大使馬加特尼所傳說之乾隆帝
康熙乾隆兩代之比較
同化漢人之乾隆帝
第四十九章 嘉慶時之民亂
乾隆帝訓政
白蓮教匪之緣起
教匪之初起
匪勢擴張
堅壁清野之議起
斬寵相和珅
和珅之罪狀
和珅專政之影響
洪亮吉之意見書
堅壁清野之議與鄉勇
常備軍之腐敗
民亂之平定與團練之將來
兵制漸變
第五十章 八旗生計漸窮
滿洲八旗不長於生產
旗人戶口總數
生計困難之二因
京營八旗移住之議起
移墾屯田不著成效
第五十一章 內外發生叛亂
甲 通謀宮庭之會黨
會黨之陰謀與宦官
林清被捕
滑縣之保衛
乙 紅苗之亂不靖
苗地之侵占
吳三桂後裔之託稱
福康安和琳相繼死於軍中
畢沅力請罷兵
丙 清人與番人之戰爭
清廷管轄之真意
朱一貴之亂
林文爽之亂與械鬥
哥老會之源流
第五十二章 新疆回教徒之騷亂
清兵西征之風說
烏什之亂及昌吉之亂
新疆騷亂之原因
張格爾之亂
清兵進喀什噶爾
張格爾之死
霍罕王擾亂喀什噶爾
摩罕穆德玉普素之亂
長齡講善後之計
七和卓之亂
窪利罕之亂
第五十三章 西南最初與外國關係
葡萄牙人之來及其遠征之初期
葡萄牙大使到北京
澳門之居住
清國維持澳門之管轄權
在澳門關於土地及犯罪之清國權限
在澳門之清國財政管理權
歐洲各國通商根據地之澳門
西班牙與中國人之關係
荷蘭人之來與台灣之占領
荷蘭人被逐於台灣
大使鐵俊甫與文譜蘭
英人至中國
英國設商船於廣東
英國東印度會社設商船於廣東
大使馬加特尼卿
脫里斯號事件
英國大使阿拇哈司卿
法蘭西與中國通商
美人之與中國通商
第五十四章 乾隆帝與英大使馬加特尼卿
熱河離宮之謁見
馬加特尼卿日記
乾隆帝與英王之敕諭
第五十五章 廣東外國商館與公行
貿易中心之關東
廣東稅吏與東印度會社之契約
廣東創設公行
稅金之增加與東印度會社之抗議
廣東之商人保護制
定廣東為唯一外國通商口岸
外國資本流入廣東
官吏與公行之關係
束縛外商自由之規定
廣東商館之外人生活
澳門及廣東之往復
船舶進口辦法
輸入品之販賣
輸出品之購辦
對於船舶稅之強求
各種貨物之強求稅
外國商館之不平
外國船舶之增加
英國通商之內容
美國通商之內容
一般滿意之通商狀態
中國官吏對於公行之壓制
外國商人不平之條件
英美各商地位之對照與東印度會社獨占權之廢止
中國人之疑懼
第五十六章 拿皮樓及其對等權之主張
東印度會社專賣權廢止後之敕令
拿皮樓卿任命為務監督
拿皮樓卿所受英王之手諭及外務大臣之訓令
拿卿到廣東
拿卿致書廣東總督
中國官吏之行動
總督之命令
總督對於當時情事之評論
命公行員等各負責任
外國公行員境遇之困難
再制定束縛外商之規則
英商之行動
停止通商之威嚇
會議之開始
英國商業會議所之設立
廣東總督命令停止通商
虎門水道之強航
危機漸迫
拿皮樓憤死於澳門通商復開
英政府之行動無效
拿皮樓之政策
廣東總督之意見
第五十七章 英國之沉默政略及其放棄
英國之沉默政略及其宣言
廣東總督命英國商人選出大班
商務監督等之通告
英商之懷抱
英商之建白書
監督者反對英商之意見書
主務監督易人
葉利我妥受辱
再發抑制外人之規定
英監督之無能
家境號之來往被禁
英國主務監督設事務所於伶仃島
主務監督葉利我妥
葉利我妥送請願書於廣東總督
許英監督入廣東
英政府之訓令與監督之態度
英國派遣軍艦保護通商
英海軍少將滅安蘭朵
侮辱通告之頻繁
第五十八章 鴉片問題
中國制出鴉片之初期
台灣與鴉片之需要
外國鴉片之輸入及其禁止
下令後通商上所受之影響
廣東鴉片買賣法
被逐於伶仃島之鴉片貿易船
伶仃島買賣鴉片手段
許乃濟論鴉片貿易之合法
公行之呈請
總督及巡撫之復命
上疏嚴禁
嚴定治罪條例之疏
外國商人九命被逐
命令鴉片貿易船退出
葉利我妥拒絕命令
禁止通商時外人之警戒
當局者之無定見
停止通商
商館附近之施行絞刑
總督對於外人抗議之主張
密商艇退出之命令與通商之開始
商館前絞殺罪犯
禁止令既下後之中國官吏
英國政府之訓令
第五十九章 欽差大臣林則徐及其政策
道光帝之資性
林則徐之權力
林則徐至廣東
繳出鴉片之命令及約束書之蓋印
發布外商拘束令
葉利我妥準備戰鬥
嚴重之監禁
林則徐之布告
葉利我妥要求通行許可狀
繳出鴉片之命令
葉利我妥欲繳出英人所有鴉片
二萬百八十三箱之繳出
無罪黨之波及
緊密監禁及輕減之約束
證書問題
葉利我妥之拒絕
十六人之外解其監禁
鴉片繳出之完結及葉利我妥之命令
十六人之放逐
英商去廣東
燒毀鴉片
鴉片密輸入之復興
葉利我妥停止通商
美人依然通商
香港暴動事件
暴動之審問
逐出英人於澳門
英之老弱男女悉去澳門
規定將來通商之布告
給武器於村民
對於停止食物供給之抗議
西班牙船之燒棄
葉利我妥之回答
商人十六名被逐
葉利我妥拒絕通商
協商成立
林則徐再提出要求
穿鼻之海戰
英政府之政策及其行動
中國政府與外國政府之異見
第六十章 鴉片戰爭及其經過
再申吸食鴉片之禁令
永久杜絕英國通商
開戰前英國與澳門之關係
英之通商由局外中立者繼續
葉利我妥得英政府承認後之行動
佐治葉利我妥之東來
宣戰與懸賞及其評論
占領舟山島
琦善與英國全權之會晤
鎮江休戰之宣言
香港割讓之要求與開展
草約之蓋印
英政府否認草約
葉利我妥對於草約之意思
清廷否認草約
戰爭之再開及虎門炮台之占領
通商再活
戰爭再起
草約之蓋印
香港為自由港
璞鼎查之東來
通商依然行於廣東
占領廈門定海寧波
英人組織香港行政部
英之難船被屠於台灣
英國增發援軍
乍浦之激戰
上海鎮江之占領及滿洲兵之全覆
南京條約蓋印
第六十一章 學風詩文繪畫及戲曲小說之變遷
宋學之頹廢
學問之趨古
浙西學派為學術之淵叢
顏李學流再起
桐城派之學風及其文章
常州學派公羊學之勃興
彭尺木之儒佛混合
公羊派之佛說
研究墨學
詩風之變遷
文章之變遷
畫風之變遷
戲曲之變遷
小說之變遷
批評小說之金聖飲
第六十二章 太平軍之大起
叛亂之起因
繼續之叛亂
趙金龍之亂
廣西叛亂之繼續
官軍之司令官
洪秀全之學識
洪秀全為基督之弟
永安占領及國號之制定
授位之宣言書
太平軍由永安向南京
太平黨北伐之第一軍
太平黨之第二軍
清軍司令官之後繼者
廣東廣西之叛亂
各地形勢之動搖
太平天國初次宣言書
太平軍之組織及其軍制
南京之共產主義
頒布新曆
變體基督教之宣傳
西人對於太平軍之觀測
李忠王侵略蘇浙
第六十三章 曾國藩起湘軍
曾國藩起於湘鄉
募集義勇兵
曾國藩勸告鄉黨
湘軍始戰於江西
書生與農民為湘軍之基礎
曾國藩討賊之檄
檄文之批評
兵與勇之衝突
發見戰船之需要
創設長江水師
靖港之失敗
武漢恢復之戰
田家鎮之戰
彭楊二將截斷鐵鎖
羅澤南死於武昌
武漢之固守於胡林翼
天京之內訌
安徽北半之形勢
曾國荃取安慶
第六十四章 太平軍亂中之上海
匕首黨陷上海縣城
官兵包圍上海
外國義勇兵驅逐清兵
匕首黨為法兵所襲擊
避難民麇集於外國居留地
一搬貿易之紊亂與上海
注目之上海
第六十五章 平定太平軍
戰線之縮小
李忠王掠蘇浙兩省
左李二將分路東下
華爾統率之清兵
李忠王窺上海
江蘇官紳代表之要求
常勝軍及外人
戈登陷太倉
崑山之奇捷
湘軍固守南京之陣地
恢復蘇州及殺降事件
左宗棠恢復杭州
曾國荃占領鐘山
南京城陷
洪天王之末路
第六十六章 對於曾國藩之評論
湘軍非勤王之師
田間之曾國藩
宗族之曾國藩
不好官吏生活之曾國藩
湘軍如宗教軍
彭玉麟之生涯
第六十七章 平定捻黨
黃河流域之捻黨
山東省之大亂
僧王之曹州戰役
東西捻黨皆平
第六十八章 滿洲之封禁破除
滿洲為內地人之避難所
郭爾羅斯公之招流民
長春廳之建設
流民又入吉林
雙城堡之開拓
移住鴨綠江溪谷之流民
朝鮮之要求不行
豆滿江流域之開拓
黑龍江省之民墾地
開拓滿洲者及山東人
第六十九章 英法聯軍入北京
清廷之蔑視條約
英美法促迫履行條約
阿羅號事件
英軍之陷廣東
對於薄林行動之批評
中國人毀英法人之館舍
英法興問罪之師
清廷派遣委員之拒絕
兩公使之赴天津
天津條約
批准條約之英法公使
清廷之舉動可疑
英法艦隊敗績於白河口
英國輿論之激昂
英法之發遣聯軍
清廷之復用詐術
張家灣及八里橋之戰
咸豐帝之蒙塵熱河
清廷放還巴夏禮
葉爾景焚圓明園
和議之告成
第七十章 同治中興
甲 化除滿漢畛域
湘軍之怨望
重用漢人之議
書生建勛非國家之福
湘軍之解散
滿人為漢人之傀儡
乙 清室之內訌
咸豐帝崩於熱河
垂簾聽政
肅順及其黨與之失敗
對於孤兒寡婦之同情
東太后與西太后
同治帝及皇后之殉死
第七十一章 黑龍江之割讓
俄皇尼古剌一世探檢黑龍江
俄任莫拉維哀夫將軍為總督
彼得羅福斯克之築港
俄人航行韃靼海峽
俄建尼古剌福斯克於黑龍江口
俄人之經營黑龍江口
莫拉維哀夫下黑龍江
莫拉維哀夫要求割地
愛琿條約告成
締結北京條約及割讓黑龍江邊地
莫拉維哀夫到日本之江口
俄人初得門戶於東洋
第七十二章 清國衰弱之影響於日本之關係
清日唇齒之關係
鴉片戰爭及荷蘭之忠告日本
清領庫頁與其交通
俄國根據愛琿條約對於日本之新要求
外勢之壓迫與日本之開國
第七十三章 對外思想之不變(創設總理衙門)
鴉片戰爭後之對外觀念
由北京協商所得之反感
中華本位之思想
漢人之同化力問題
內尊外卑之思想
起於驕慢心之攘夷熱
創設總理衙門
第七十四章 日本全權大使副島種臣之來聘
同治帝之親政
列國公使之要求
清日之交涉
副島力斥跪拜之禮
謁見之謝絕
副島拒絕畫押
副島大使及各公使謁見清帝
謁帝於紫光閣之評論
謁帝於文華殿
第七十五章 回教徒之擾亂
甲 雲南之回教徒及其擾亂
回教起亂於雲南
馬如龍之招撫
雲南之包圍漸解
克復澄江竹園
回酋杜文秀之死
乙 陝甘之回教徒及其騷亂
同治以前回教之亂
受太平黨激刺而起之回教徒
將軍多隆阿之入陝西
據寧夏之回教徒
盩厔之戰
左宗棠立三路平定之策
劉松山之死
馬化龍之伏誅
白彥虎遁於新疆
第七十六章 雅克布白克之叛亂
割據烏魯木齊之清真王
雅克布白克入於喀城
略取西四城
雅克布白克之自立
俄國占領伊犁及雅克布白克之外交
左宗棠之出兵
清兵之南伐
雅克布白克之死
左宗棠嚴斥英國之提議
喀什噶爾汗國亡
第七十七章 伊犁事件
俄國由訂約所獲之各種權利
俄與清以退還伊犁之公證
厘窪薩假約之內容
清廷之拒絕批准
戈登及曾紀澤之意見
曾紀澤折衝於俄京
第七十八章 喪失安南之宗主權及其影響
安南王不守嘉隆王之遺言
下交趾六州入於法國
法商久辟酉倡通航紅河之議
馬如龍以輸入兵器謀於法商
據於老開之黑旗黨
久辟酉之強航紅河
噶爾厘之戰死
黑旗黨之勢焰益張
李揚材之擾東京
蜀國之意義及其實質
法國之積極進行
第一順化條約之捺印
清法戰爭
安南永脫清廷之羈絆
第七十九章 清日初期之關係
朝鮮藩屬問題
清廷不能干預和戰
琉球列於日本藩國
李鴻章之對韓政策
清國執大院君
日本黨之激動
清日兩兵之衝突
台灣生番虐殺日本漂民
征番問題之歸結
第八十章 西藏問題之發生
曾紀澤對於英藏通商之論
芝罘條約與馬科蕾之奉使北京
西藏人拒絕英使
排外之實質及英使之態度
英使之撤退
西藏閉關之真因
茶與西藏之歷史
明代之茶馬市
第八十一章 教案之頻起
雍正以後傳教之概況
傳教事業之公認
羅馬教皇致書於清廷
德意志加特力教會之競爭
白亨之勸說羅馬教皇
俾斯麥與山東之布教事業
各地續生之教案
孚爾里事件
法國之占領廣州灣
宣教師之厚遇
第八十二章 清日俄三國之朝鮮角逐
伊藤博文之來北京
李伊之折衝於天津
朝鮮偽詔之辨論
談判之關節及歸結
伊藤之才幹
韓廷之派臣問題
清廷大院君之護還
俄國之覬覦朝鮮
第八十三章 革新及革命
同治中興後漢人之位置
國防經營之窳敗
西太后之攬大權
下關條約之締結
睡獅之中國
德國之割據膠州灣
廣學會之北京遊說
強學會之發展
重要之著書
保國會之組織
三合會及哥老會
興中會之組織
開國進取之上諭
光緒帝之幽囚
革新頓挫之原因
對於革新諸派之評論
義和團之猖獗
端王之用事
清廷要求各國公使之退京
西太后之蒙塵
第八十四章 宣統帝退位
俄國之占領滿洲
日俄戰爭及影響
蒙古問題之發生
考察憲政大臣之派遣
立憲豫備之上諭
憲法大綱之發布
袁世凱之放逐
財政之窘迫
武漢之革命
退位之上諭
附錄
太平黨之揚子江日記
國際大事年表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四年[1915]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K249/14/:1-2
主題
InfoField
清代
中圖分類
InfoField
K249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冊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9:34, 24 April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9:34, 24 April 20231,054 × 1,429, 538 pages (23.64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清朝全史 第2卷 (2/2) by 但燾譯訂 (batch task; nlc:data_416,12jh005473,45357; 民國圖書-PD2022.3; 清朝全史)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