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3jh000023-94031 中國近時外交史.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97 × 1,312 pixels, file size: 23.58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583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中國近時外交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劉彥著作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中國近時外交史
Publisher
[出版者不詳]
Description

目錄
緒言
第一章 鴉片戰爭
第一節 中西國際交通之起源
中西交通起源
葡人通中國
澳門開港
葡領澳門
荷蘭通商之始
西班牙遣使中國之始
俄國首與我國開國交
英人與我國通商之始
英使馬甘尼來中國
英使被斥
英使亞墨斯爾來中國之失敗
英商退澳門
律勞卑來廣東之失敗
羅瀕孫之不得志
義律之平和策
第二節 英商鴉片貿易之情狀與開戰之原因
鴉片輸入中國之起源
政府禁煙與奸商貪吏之私買
鴉片輸入之增加
銀貨輸出與國論
林則徐拜欽差大臣赴廣東
林則徐燒鴉片
英商之窮狀與開戰
英國議院協贊出兵
第三節 中英戰況及南京條約
林則徐大治軍備
英軍陷定海
英艦進白河與和議
林則徐裭職議處
琦善之誤國與和議復破
英軍攻廣州
休戰條約
三元里平英團之奮起
奕山之欺罔與英兵再舉
英軍陷廈門與舟山列島
英軍陷定海寧波
浙東規復之失敗
英軍陷乍浦
英軍大犯長江
英軍陷鎮江攻南京
中國乞和之苦況
南京條約
媾和約之交換與開埠約之締結
美法與中國締約之始
舟山列島不割讓他國之約
鴉片問題之結局
第二章 英法聯軍入北京
第一節 開釁原因及天津條約
廣東紳民之排外
徐廣縉對外方略
葉名琛之肇釁
亞羅船事件
英軍陷廣州與粵民燒洋館
英政府與議會衝突及英法聯合出兵
廣州陷落與葉名琛被虜
廣東之三國合治政體
同盟軍北進與大沽陷落
中英天津條約
中法天津條約
條約上損害主權之特點
通商新稅則之核定
第二節 第二次開釁與戰況及北京條約
大沽之防備
白河之開釁
白河之戰
英法二國之出兵
定海廳降服條約
同盟軍塘沽上陸
塘沽北岸炮台之陷落
南岸炮台讓授條約
天津媾和條約
和議復破
張家鴻與八里橋之戰
文宗幸熱河
圓明園之掠奪
同盟軍入北京
圓明園之放火
中英北京和約
中法北京和約
俄公使之報價
新設總理衙門與文宗崩熱河
第三章 俄羅斯東西國境之侵略
第一節 俄國經略黑龍江與尼布楚條約
俄國經略西北利亞之概要
波爾古之黑龍江探測
喀巴羅之黑龍江占領
寧古塔都統恢復黑龍江
俄人復據雅克薩
中俄通使起源與俄國實際占領黑龍江
聖祖第一次攻雅克薩
第二次攻雅克薩與議和開始
兩國派使
尼布楚之談判
尼布楚條約
北京通商條約
第二節 恰克圖條約
北方中俄交界開始與商務問題
恰克圖條約
高宗禁止恰克圖互市
恰克圖新約
第三節 俄國占領黑龍江以北與烏蘇里江以東之地
尼布楚條約後俄皇曆代對於黑龍江之狀態
木喇福岳福與尼伯爾斯克之東方經略
俄人占領尼哥來伊佛斯克
俄人占領樺太島與黑龍江下流
木喇福岳福乘克里米戰爭之運動
木喇福岳福第一次下黑龍江
木喇福岳福第二次下黑龍江定殖民地
馬隆斯克之劃境談判
第三次下黑龍江與黑龍江左岸之占領
木喇福岳福與布恬廷之提攜
愛琿之談判
愛琿條約
天津條約
木喇福岳福占領海參威
北京條約
第四節 伊犁事件
伊犁方面中俄交涉之沿革
新疆回匪之亂典俄國占領伊犁
左宗棠克復新疆
崇厚使俄與初次伊犁條約
朝廷震怒與中俄之衝突
曾紀澤使俄與改訂伊犁條約
條約之得失及將來之影響
第四章 琉球之喪失
第一節 中日交通之原委
中日交通之始
日本遣使入中國之始
中國遣使往日本之始
日本遣使最盛時代
元世祖征日本
日本足利氏稱臣奉正朔
倭寇之猖獗
日本豐臣秀吉之侵韓
日本德川時代貿易之興替
清朝與日本國交開始
第二節 日本之併合琉球
琉球之臣服中國
日本之侵害琉球
琉球民被台灣生蕃戕害
日本副鳥種臣來中國
日本侵台灣
台灣生蕃地境問題之中日衝突
中日和約
條約上斷送琉球之確證
日本併合琉球與我國政府之苟安
第五章 雲南殺瑪加理事件
准英人進雲南測地
英人瑪加理被慎民殺害
英公使之橫暴
芝罘條約
第六章 安南之喪失
第一節 中國與安南之關係
秦以降中國與安南之略歷
安南為清朝屬國
黎室之衰微
安南王族奔中國
中國征討軍之勝利
中國征討軍之大敗
阮光平之來朝
阮嘉隆王之恭順
第二節 法國侵略安南第一期
法國經營安南之始
法安同盟約與法軍助嘉隆王恢復
法安積怨與法西聯軍伐安南
法西聯軍占領下交趾
西貢條約
法國不履行轍兵條約
法領下交趾
第三節 法國侵略安南第二期
法人注意北安南之始
法人之經略富良江
法軍陷河內及三角洲
希拉特爾經略安南之大政略
安南保護國條約
中國反對安南保護條約之情況
第四節 法國侵略安南第三期與中法戰爭
安南之拼法
劉永福與法國宣戰
中法衝突之始
李鴻章曾紀澤兩和案之不成立
法國政變與決戰
我國廟議不決與安南經略之解任
法軍分攻順化山西
順化政府之乞和
安南新保護條約
朝廷臨戰不決
安南政變與法國再出兵
法軍陷山西
法軍陷北寧大原興化鎮
北京政變
中法媾和豫約
豫定和約之破壞
諒山衝突
上海之談判與法軍攻基隆
國際破制與我國政府之苟且
福州之形式與當局者之苟且
福州海戰
中國宣戰與法國之不法宣言
台灣黃海之戰況
克復諒山
法國政變與和議成立
媾和條約
安南邊境通商條約
界務與商務條約
第七章 緬甸之喪失
第一節 中國與緬甸之關係
緬甸之概歷
雲貴官軍之經略緬甸
明瑞將軍征緬甸之失敗
傅恆將軍再征緬甸
緬甸之服屬
第二節 英國之侵略緬甸
英緬衝突之原因
英國第一次攻緬甸
英國第二次攻緬甸
第三節 英國之併吞緬甸
法緬密約與英緬宣戰
英國之占領緬甸
第四節 中英中法英法諸協約
中法二國不干涉英並緬甸之原因
中英協約
滇緬境界及通商條約
英國外交家之手腕
中法協約
英法協約
中英新協約
第八章 中日戰爭
第一節 韓國與中日二國之關係
箕子封朝鮮
韓國與秦漢之關係
韓國與日本關係之始
韓國與南北朝及唐代之關係
韓國與宋遼金元明之關係
韓國與日本豐臣秀吉之關係
韓國與日本德川家康之關係
韓國與清朝之關係
第二節 日韓衝突與天津條約
大院君之排日主義
日本徵韓論
江華事變
江華之日韓修好條約
日本對於中韓之政略
中國斷送韓國之第一步
中韓宗屬關係之公認
大院君與開化黨之衝突
壬午暴兵之亂與日韓起釁
日本之出兵
中國對韓出兵
李鴻章對韓果斷處分
日韓濟物浦條約
韓國維新之趨勢
日本對韓市恩政策
日公使之陰謀
甲申金朴之亂
袁世凱之活動
日公使自焚公使館退仁川
日本井上馨渡韓
中國吳大澄渡韓
日韓談判與吳大澄之干涉
日韓克復平和條約
日本大使伊藤博文來北京
天津條約
第三節 中日開戰之原因及開戰前之形勢
日本政府之陰謀
天津條約後中國對韓國宗屬關係之進涉
咸鏡道防谷令事件
金玉均刺殺事件
東學黨之亂與中國出兵
東學黨猖獗之真因
日本國會衝突與內閣決議出兵
中日出兵照會
日本出兵與日本政府決心開戰
日本政府提出對韓共同改革案
總理衙門之回復
日本不撤兵之宣言
日本對韓廷協迫案
俄國對日本之干涉
英國對中日之調停
美國向日本之忠告
日本對韓廷之極端照會
日本以兵力迫韓廷與袁世凱歸國
中日開戰
第四節 中日交戰
豐島海戰
成歡之戰
兩國宣戰
上海中立與日韓新協約
平壤大戰鬥
黃海大海戰
李鴻章之國防配布
日第一軍占領奉天東南部
日第二軍攻陷旅順
缸瓦寨之戰與蓋平陷落
日軍榮成灣上陸與威海衛陷落
將卒潰亂與丁汝昌自殺
北洋艦隊覆滅
牛莊激戰與營口田莊台之陷落
日軍占領澎湖島與戰爭結局
第五節 中日媾和
英國調停和議之失敗
派遣德催琳議和之失敗
美公使調停和議
張蔭桓邵友濂兩全權之派遣
中國委任全權文憑之不實
日本拒絕和使之談判
張蔭桓邵友濂悄然歸國
李鴻章頭等全權派遣
兩國全權第一次會見
兩國全權第二次會見與日本全權提出之休戰條約
兩國全權第三次會見與李全權之遭難
無條件休戰條約成立
日本媾和要求案
兩全權之駁辯
李鴻章提出修正案
日本全權最後修正案
馬關媾和條約
馬關別約
交付台灣
中日通商行船章程
第六節 三國干涉與遼東返還
俄國干涉之原因
德法加入干涉之原因
三國忠告日本返還遼東
俄國開戰準備
日本政府之苦狀
日本返還遼東之宣言
還付遼東條約
第九章 列強分割中國之開端
第一節 俄國之勢力範圍劃定
俄皇對中國之市惠政略
俄皇加冕禮與李鴻章之使俄
中俄密約
當時傳聞之喀西尼密約
華俄道勝銀行契約
華俄銀行對於中國之業務
東清鐵道會社條約
東清鐵道會社之採礦權及警察權
旅順大連租借條約
旅順大連租借續約
中俄勘分旅大界約
俄改遼東租地為關東省
俄國之鐵道築造權與英俄協議
第二節 俄國之勢力範圍劃定
俄德密議
曹州教案
德國出兵
賠償及德公使之翻案
膠州灣租借條約
德皇之詔勑
膠州灣保護領之統治制
德華公司之經營鐵道令
德華公司之經營礦山令
第三節 法國之勢力範圍劃定
南海島不割讓與南部鐵道礦山權之許與
兩廣雲南不割讓與滇越鐵道之接續
廣州灣租借條約
南寧北海之鐵道築造權許與
第四節 英國之勢力範圍劃定
揚子江流域不割讓及其他各項之承認
英索總稅務司永聘英人之原因
威海衛租借條約
九龍租借條約
山西河南採礦契約
諸鐵道築造權與英德協約
關外鐵道與英俄協約
第五節 日本之勢力範圍劃定
福建不租借割讓與他國之約
第六節 伊大利之要求
伊大利要求租借三門灣
第七節 美國開放中國門戶之宣言
美國宣言之原因
美國開放中國門戶宣言書
列強對中國保全領土與商工業機會均等之新局面
美國宣言之裡面
第十章 八國聯軍入京之禍
第一節 拳匪得勢之原因與宣戰之形勢
義和團之略歷
拳匪得勢之第一原因
拳匪得勢之第二原因
拳匪猖獗之始
拳匪之系統及拳法
拳匪之倡亂
各國水兵犯北京
政府混化於義和團
大沽陷落與廷議決戰
東南各省組織新聯邦之勢
排外風之蔓衍
第二節 聯合軍入北京與俄羅斯占領東三省
西摩亞率陸軍犯北京
列國海軍將校之協議
聯合軍陷大沽炮台
西摩亞軍退反天津
日本外交之叵測與出兵
日本出兵之狡猾
天津陷落
楊村通州陷落
北京陷落與聯軍分占
兩宮西狩
北京陷落後之慘狀
聯軍占領塘沽山海關
瓦爾德色元帥抵北京後之事跡
中俄開戰
俄羅斯東三省進軍
俄兵驅布市華民三千投黑龍江
俄羅斯占領東三省
第三節 議和前各國之意見衝突與英德協約及北京公使會議
北京陷落後俄政府之宣言
各國反對俄國之宣言
德政府之提議與各國之不同意
法政府提出之媾和案
北京公使會議與英德協約
英德協約之原因
英德協約之効力與滿洲
列國公使會議之和案大綱
第四節 北京媾和
中外官吏接近之始與慶親王李鴻章進京
媾和談判開始
中央元兇處罰問題
地方元兇處罰問題
償金問題
償金總額與利息額之確定
償金方法與財源之決定
北京媾和條約賠款變成金貨負債
賠款攤派
磅虧借債
第五節 中俄密約與日英同盟
中俄第一次密約
密約破壞大運動
俄廷廢棄密約之宣言
中俄第二次密約
李鴻章棄世與密約廢棄
日英同盟之原因
日英同盟條約
日英同盟之精神
俄法同盟之範圍擴張
俄國滿洲撤兵條約
俄皇交還滿洲之宣言
第十一章 日俄戰爭與中國之關係
第一節 日俄開戰之原因
日本對於遼東之遺恨
俄國第二期撤兵不實行與新要求
雷薩爾公使之新要求
苦魯巴金東遊與日本主戰論
極東俄官大會
俄設極東大總督府與威逼韓廷
日俄交涉與日本提出案
俄國提出之對案
日本修正俄國對案
日本第二次修正案
俄國提出之第二對案
俄國最後讓步案
國交斷絕與宣戰
第二節 開戰時中國之中立問題與韓國變為日本保護國
中國中立問題與各國之意見
中國局部中立之宣言
日本陸軍入韓京
韓國為日本保護國之日韓議定書
日本監督韓國財政外交條約
韓政府與財政顧問之契約
韓政府與外交顧問之契約
第三節 日俄交戰
戰鬥開始
鴨綠江之激戰
日軍閉塞旅順口
日軍封鎖金州半島
日軍大破俄軍於得利寺
海上權全歸日本
遼陽大激戰
沙河大會戰
旅順之降服
俄軍犯遼西中立地
奉天大會戰
波羅的艦隊東航
英國干涉黑海艦隊之東航
日本海大海戰
第四節 日俄媾和與中日滿洲善後條約
盧斯福大統領調停和局
兩國全權之會合
日本全權提出之媾和案
波子瑪斯之慘憺談判
波子瑪斯媾和條約
中日滿洲善後協約與附約
日本依附約擴張滿州權利於俄國所獲權利之外
日本戰勝之結果
中國朝野之驚醒與預備立憲之詔勑
第十二章 西藏問題
第一節 西藏內服之沿革
西藏開國與佛教之盛
紅教興替與元明之關係
黃教隆盛與本朝利用達賴喇嘛以安邊陲之政略
西藏確為中國屬地與達賴喇嘛之冊立法
第二節 俄國之窺何西藏
俄國利用佛教以行政治上之策略
德爾智為俄國經營西藏之盡力
達賴十三之陰結俄皇
日俄開戰與俄國經營西藏之影響
第三節 英國之侵略西藏
英國與西藏之接近
英人探測西藏約之取消
英國占領哲孟雄與中英談判
印藏條約
印藏續約
西藏排外與英國之進兵
達賴十三奔蒙古與英藏刺薩條約
印度總督之聲明
藏印續約
唐紹怡之功績
第四節 英俄協約與達賴喇嘛廢立
英俄協約之原因
英俄之西藏協約
達賴十三之入朝
達賴十三返刺薩之謀叛
趙爾豐征西藏與達賴十三奔印度
達賴十三廢立與英俄之勸告
西藏統治問題與將來
第十三章 日本國威膨脹與中國之關係
第一節 日英新同盟及日法日俄日美諸協商與中國之關係
日英新同盟之原因
日英新同盟條約
日英新同盟之精神
日法日俄日美諸協商之原因
日法協約
日俄協約
日美照會
諸協商與中國之關係
第二節 日本合併韓國與中國之關係
日本擴張韓國保護權之條約
日本統監府理事廳官制之內容
海牙密使事件與韓皇退位
保護權再擴張條約
韓國軍隊之解散
保護權再擴張條約
韓國志士安重根刺殺伊藤
韓國政黨一進會之聲賣國
合併前之日俄密約
寺內正毅為統監與合併前之手段
韓國總理大臣李完用之賣國
韓國合併條約
韓國之滅亡與日本合併後之處分
日本之對外宣言
李容九之末路
韓國滅亡之裡面
韓國合併與滿洲之關係
第三節 南滿洲問題
日本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之制
日本關東州都督府之制
採伐鴨綠江森林條約
撫順炭坑問題
間島問題
新法鐵道問題
營口支線問題
吉長新奉鐵道借款吉會鐵道問題
安奉鐵道問題
日本自由行動
安奉鐵道協約
間島協約
滿洲五案協約
懸案解決與我國之利害
錦齊鐵道之不成立
渤海漁業權與領海問題之失敗
鴨綠江架橋條約
三電線問題中國之讓步解決
美國滿洲鐵道中立提議
日俄協約
日俄協約之性質
日俄協約外之日俄密約
南滿洲鐵道會社經營之現狀
會社之資本
會社之經營鐵道
會社之經營海運
會社之經營礦務
會社之經營市街
會社之經營教育
會社對於滿洲之將來
第十四章 最近各國對於中國之趨勢
第一節 中俄之紛爭
哈爾賓行政權事件
北滿洲稅關與松花江航權事件
改正商約問題與俄國自由行動之宣言
第二節 中英滇緬境界與禁絕鴉片問題
滇緬境界問題與英國占領片馬
鴉片問題與中英兩次協約
第三節 中葡澳門劃境問題
葡國占領澳門之沿革
澳門劃境與日本辰丸事件之關係
現時之劃境問題
第四節 最近之大借款
中國革新與財政睏乏
列強對中國之趨勢與投資主義
四國借款交涉
鐵道公債之中日借款契約
改革幣制與滿洲興業之四國借款契約
四國借款與滿洲問題之關係
粵漢川漢二鐵道之變遷
鐵道幹線國有之上諭
粵漢川漢二路之四國借款契約
政府與國民之重大責任
附圖
(一) 帝國國勢全圖
(二) 英艦炮擊廣東圖
(三) 英法聯軍炮擊廣東圖
(四) 北京條約調印圖
(五) 黃海海戰圖
(六) 中日俄日遼東戰地圖
(七) 威海衛攻擊地域圖
(八) 旅大租借地域圖
(九) 膠州灣租借地域圖
(一〇) 廣州灣租借地域圖
(一一) 威海衛租借地域圖
(一二) 九龍租借地域圖
(一三) 聯軍分占北京圖
(一四) 俄羅斯滿洲進軍及其占領圖
附表
中國通商口岸表
中國鐵道表
中國國債表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三年[1914]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K25/138
主題
InfoField
外交史 外交史
中圖分類
InfoField
K25 D829
載體形態
InfoField
522,[17]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9:46, 24 April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9:46, 24 April 2023897 × 1,312, 583 pages (23.58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中國近時外交史 (1/1) by 劉彥著作 (batch task; nlc:data_416,13jh000023,94031; 民國圖書-PD2022.3; 中國近時外交史)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