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3jh001302-42434 秦始皇帝傳.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3,387 × 5,485 pixels, file size: 7.38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213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秦始皇帝傳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馬元材編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秦始皇帝傳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
Description

內分7編:始皇帝之家世及其生平、時代背景、武書後附錄:秦獻記、秦政記、秦始皇帝幾個被人遺忘的事跡。力統一之成功、統一後之政治設施(上、中、下)、始皇之客死與帝業之崩潰

目錄
稽序
蕭序
游序
第一篇 始皇帝之家世及其生平
第一章 先代世系
第一節 先代略史
第二節 世系簡表
第二章 出生及其性行
第一節 出生年月與地點
第二節 出生之傳說
第三節 邯鄲之難及其歸秦
第四節 始皇帝之個性
第五節 始皇帝之服務精神
第三章 家庭之狀況
第一節 倫常慘變
第二節 子女及妻妾
第四章 始皇年譜
第二篇 時代背影
第一章 始皇即位時秦之國勢
第二章 秦之地理環境
第一節 秦本部之形勢
第二節 秦與韓
第三節 秦與魏
第四節 秦與趙
第五節 秦與楚
第三章 各國經濟狀況與秦本部在經濟上地位之優越
第一節 齊之經濟狀況
第二節 楚之經濟狀況
第三節 趙之經濟狀況
第四節 燕之經濟狀況
第五節 韓之經濟狀況
第六節 魏之經濟狀況
第七節 秦本部之經濟狀況
第八節 各國經濟狀況之綜合的批評及秦本部在經濟上地位之優越
第四章 社會政治軍事各方面之特徵
第一節 社會方面之特徵
第二節 政治方面之特徵
第三節 軍事方面之特徵
第五章 大一統思想之膨湃
第一節 孟子之天下定於一論
第二節 荀子之四海一家的思想
第三節 騶衍之大九州觀
第三篇 武力統一之成功
第一章 始皇帝之即位
第一節 兩代年數之短促
第二節 代立為王
第三節 委政太后
第二章 李斯入秦及其對於天下一統之主張
第一節 少年時代之李斯
第二節 入秦之動機
第三節 天下一統之主張
第四節 金間政策
第三章 韓之平定
第一節 蒙驚攻韓
第二節 鄭國間秦與逐客令
第三節 五國擊秦
第四節 韓非使秦及其見殺
第五節 滅韓
第四章 趙之平定
第一節 晉陽之反及其擊定
第二節 交歸太子
第三節 龐暖攻秦
第四節 長安君之叛變
第五節 王翦桓齕之節節勝利
第六節 李牧之反攻
第七節 趙之天災
第八節 大舉興兵與趙王遷之被虜
第九節 代王之自立及趙之滅亡
第五章 魏之平定
第一節 初置東郡
第二節 拔衛
第三節 魏之獻地
第四節 滅魏
第六章 楚之平定
第一節 楚之東徒
第二節 助魏擊楚
第三節 王賁擊荊
第四節 李信之敗
第五節 王翦代將
第六節 滅楚
第七章 燕之平定
第一節 滅燕前秦國勢之發展
第二節 太子丹質秦
第三節 借趙攻燕
第四節 太子丹亡歸
第五節 樊於期之亡燕
第六節 代王嘉與燕合兵
第七節 荊軻刺秦
第八節 太子丹之被殺
第九節 滅燕
第十節 刺秦之餘波
第八章 齊之平定
第一節 齊王建朝秦
第二節 滅齊
第三節 齊亡之原因
第九章 平定六國後之秦國
第一節 始皇未滅之國
第二節 平定六國後之秦國疆界
第四篇 統一後之政治設施(上)
第一章 統一後對於政治設施之積極努力
第二章 國是之決定
第一節 皇帝稱號之創立
第二節 正朔及服色之改易
第三節 尊君抑臣的朝儀之制定
第四節 政治及社會通用名詞之更改
第五節 玉璽之創製
第六節 輿服制度之因革
第三章 封建制度之廢除與郡縣制度之確立
第一節 封建制度之發展及其崩壞
第二節 始皇以前封建制度之有名無實
第三節 封建論之復活與李斯之反對
第四節 郡縣之起源
第五節 郡縣制度之確立
第六節 郡之政治的意義
第四章 官制之改革
第一節 秦官制之創造性
第二節 中樞政治之中心——三公九卿
第三節 其他之中央官吏
第四節 地方官吏
第五節 武官
第五篇 統一後之政治設施(中)
第一章 反側之防制
第一節 逃亡之少賞緝
第二節 王侯故家世族——舊有大小封建領主——及罪犯之強迫遷徒
第三節 內地長城之墮毀與郡縣城池之修築
第四節 兵器之鑄銷
第五節 議事制度之取締
第六節 各國歷史及民間書籍之焚燒
第七節 詔征隱逸與賜爵的牢籠政策之舉行
第八節 言論反動者之坑懲
第九節 星氣之候厭
第二章 畿內及新定各地之巡狩
第一節 之河南
第二節 邯鄲之行
第三節 南遊郢陳
第四節 微行咸陽
第五節 第一次大巡狩
第六節 第二次大巡狩
第七節 第三次大巡狩
第八節 第四次大巡狩
第九節 第五次大巡狩
第三章 外攘四夷與國防之布置
第一節 東夷之同化與殖民
第二節 南蠻之歸附
第三節 西南夷之開通
第四節 兩粵之徵服
第五節 西戎之攘卻
第六節 匈奴之驅逐與防守
第七節 其他之外交傳說
第八節 大秦帝國聲威之遠播
第九節 以秦稱中國之由來
第六篇 統一後之政治設施(下)
第一章 經濟制度之革命
第一節 經濟制度革命之由來
第二節 從公有到私有的財產形式之轉換
第三節 階級關係之改編
第四節 經濟活動之新局面的展開
第五節 適應社會需要之經濟政策
第二章 交通及水利之開發
第一節 范睢在交通上之功績
第二節 治馳道
第三節 造橋梁
第四節 興水利
第五節 具傳車
第六節 交通工具之一斑
第三章 文字之省改與方言之採集
第一節 文字之沿革
第二節 戰國文字之紛歧及李斯之奏同
第三節 小篆之發明及其筆法
第四節 隸書之創製
第五節 秦書八體
第六節 倉頡篇之著作
第七節 數目字之改易
第八節 方言之採集
第四章 宗教思想之形成
第一節 始皇宗教思想之淵源
第二節 秦得水德論
第三節 封禪
第四節 名山大川及八神之祠禮
第五節 神仙奇藥這尋求
第六節 祠官所常奉之天地山川鬼神
第五章 法治主義這厲行
第一節 法治主義產生之原因
第二節 秦法之淵源
第三節 始皇之任法
第四節 律令遺文一斑
第五節 刑名之損益
第六節 牢獄之名稱及斷獄數之統計
第七節 法律學子傳習
第六章 兵制之改進
第一節 歷代兵制之沿革
第二節 商君之舉國皆兵主義
第三節 軍隊編制與連坐法
第四節 昭王時代之常備僱傭兵——銳士
第五節 兵權之集中
第六節 禁衛兵之組織
第七節 郡國兵之主管官
第八節 邊防兵之徵發
第九節 騎兵與水軍
第十節 兵符
第十一節 監軍與軍法
第十二節 兵祭
第十三節 四時講武制之廢除
第七章 宮室及苑囿之建築
第一節 各國宮室之寫放
第二節 信宮及甘泉前殿之修築
第三節 阿房宮之營作
第四節 其他宮殿台池之建築
第五節 宮中設備之華麗
第六節 擴大苑囿之企圖與輟止
第八章 音樂之精進
第一節 樂官之設置
第二節 樂舞這種類及其沿革
第三節 樂歌之製作
第四節 樂器之特異
第五節 角牴
第六節 散樂雜戲
第七篇 始皇之客死與帝業之崩潰
第一章 始皇之客死及其葬事
第一節 關於始皇死前之種種傳說
第二節 客死情形
第三節 秘喪之經過
第四節 葬事之侈靡
第二章 趙高之奪嗣陰謀與扶蘇及諸公子就戮
第一節 趙高之略歷
第二節 對於胡亥之遊說
第三節 對於李斯之遊說
第四節 太子扶蘇之自殺與奪嗣陰謀之成功
第五節 諸公子之相繼就戮
第三章 蒙氏兄弟與李斯去疾馮劫之被殺
第一節 蒙氏兄弟在始皇時之貴幸
第二節 蒙氏兄弟之分別囚擊
第三節 蒙氏兄弟之賜死
第四節 山東之亂與二世對李斯之責問
第五節 李斯之阿意求容——獨裁論之奏對
第六節 趙高之設計傾陷
第七節 李斯反攻之失敗
第八節 李斯之腰斬與去疾馮劫之自殺
第九節 李斯相秦之忠誠及其勞績及漢初人對於李斯之輿論
第四章 帝業之崩潰
第一節 帝業崩潰之原因
第二節 共起亡秦之四大勢力
第三節 章邯之東討及其投降
第四節 二世弒與秦之亡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1938]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K827=33/5
中圖分類
InfoField
K827=33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66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3:58,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3:58, 11 June 20233,387 × 5,485, 213 pages (7.38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秦始皇帝傳 (1/1) by [馬元材編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3jh001302,42434; 民國圖書.7; 秦始皇帝傳)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