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3jh001623-43308 經濟學原理.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91 × 1,395 pixels, file size: 11.9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217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經濟學原理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潘源來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經濟學原理
Publisher
國立湖南大學出版組[發行者]
Description

分四部分,共21章。從消費、生產、價格、分配四個方面論述經濟學原理

目錄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導論
第一段 經濟學成立之基礎:
(甲) 欲望無窮——衣、食、住、行;
(乙) 方法有限:
(1) 物質有限;
(2) 時間有限;
(3) 他人的勞役有限
第二段 經濟學之定義及含義:
(甲) 定義;
(乙) 含義:
(1) 經濟學為一種科學;
(2) 不僅限於物質方面;
(3) 經濟行為之構成:
(a) 目的有許多;
(b) 各目的之重要彼此不同;
(c) 時間及方法有限,且有其他用途;
(4) 目的及方法;
(5) 經濟學與生產技術
第三段 名辭解釋:
(1) 財富;
(2) 自由物與經濟物;
(3) 效用;
(4) 收入;
(5) 成本;
(6) 財產;
(7) 財富與財產;
(8) 轉讓與交換;
(9) 物物交換;
(10) 價值與價格;
(11) 價值之單位
第一部 消費論
第二章 偏好尺度scale of preference及邊際效用漸減
第一段 導言
第二段 偏好心度:
(甲) 意義;
(乙) 內容說明:
(1) 貨幣及貨物之利用;
(2) 時間;
(3) 取得所欲,避免所苦;
(4) 合理與不合理的取捨
第三段 邊際效用漸減;
(甲) 效用:
(a) 定義;
(b) 種類;
(c) 效用大小所賴之條件;
(1) 已有該物之數量;
(2) 何時;
(3) 何地;
(4) 何人;
(5) 其他各物之價格;
(6) 有無代替品;
(7) 收入大小;
(乙) 邊際效用漸減:
(a) 概念;
(b) morgin一字之解釋;
(c) 邊際效用與價格;
(d) 邊際效用全部效用及消費者剩餘;
(e) 圖解說明;
(f) 物品之不同使用;
(g) 進一步說明
第四段 再加解釋——結論:
(甲) 時間與金錢;
(乙) 土地;
(丙) 時間;
(丁) 工作
第三章 需要
第一段 個人需要與邊際效用
第二段 個人需要與總需要
第三段 需要意義
第四段 需要表與需要圖
第五段 需要律:
(甲) 定義;
(乙) 說明;
(丙) 例外
第六段 邊際效用漸減曲線與需要曲線
第七段 人的需要行為是否都合理
第八段 需要彈性:
(甲) 彈性限度;
(乙) 彈性種類;
(丙) 計算方法;
(丁) 需要彈性與代替品
附錄 模稜曲線
第一段 模稜表:
(甲) 定義;
(乙) 說明;
第二段 邊際代替漸減律
第三段 代替極限
第四段 輔助性
第五段 代替性與輔助性
第六段 模稜圖
第七段 模稜曲線,收入及購買
第八段 收入消費曲線與價格消費曲線
第九段 模稜曲線與物物交換
第二部 生產論
第四章 生產因素
第一段 生產之意義:
(甲) 定義;
(乙) 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
(丙) 純自經濟觀點出發
第二段 生產因素:
(甲) 非經濟生產因素;
(乙) 經濟的生產因素;
(1) 土地;
(2) 勞動;
(3) 資本;
(4) 企業家;
第五章 生產效能之增進
第一段 間接生產方法或間接方式
第二段 專門化:分工之好處;分工之害處;
第三段 生產效能與市場範圍之關係:
(甲) 地域分工;
(乙) 交通與分工之關係;
第四段 自由貿易與生產效能
第五段 大規模生產:促進效能之原因:
(甲) 生產方法專門化;
(乙) 極經濟的利用生產因素;
(丙) 利用廢物;
(丁) 藉買賣力量占許多便宜,工業之集合與合併;
第六段 工業自由
第六章 各生產因素效能之增進
第一段 勞動:
(甲) 體力方面;
(乙) 智力方面;
(丙) 志願;
(a) 努力值得;
(b) 為物質環境所引誘;
(c) 保證能得報酬;
第二段 土地
第三段 資本:
(甲) 豐富數量;
(乙) 利用的可能性;
(丙) 聰明的使用;
第四段 企業家:
(甲) 有數量豐富的因素;
(乙) 有決斷和眼光;
(丙) 有冒險及創始精神;
第三部 價格論
第七章 市場
第一段 市場:
(甲) 定義;
(乙) 一物市場大小所賴之條件;
第二段 競爭——市場之另一分類法:
(甲) 定義;
(乙) 市場種類:
(1) 完全獨占;
(2) 對占;
(3) 多占;
(4) 不完全競爭;
(5) 自由競爭;
(6) 完全競爭;
第三段 自由競爭:
(甲) 定義;
(乙) 構成條件;
(丙) 情形說明;
(丁) 買方所處情形。
第四段 不完全競爭:
(甲) 定義;
(乙) 構成條件;
(丙) 生產者所面對問題;
(丁) 廣告;
(戊) 自由及限制;
(己) 質料競爭代替價格競爭;
第八章 生產成本
第一段 生產成本與價格之關係
第二段 實際事實:
(甲) 原始訂貨生產;
(乙) 極短時間以內,保留價格;
(丙) 長時間內;
第三段 成本分析:
(甲) 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
(乙) 大規模生產使成本降低之原因;
(丙) 平均成本與邊際成本及其彼此關係;
第九章 自由競爭下之生產成本及平衡
第一段 價格在平均成本以上
第二段 價格在平均成本以下,但在平均變動成本以上;
第三段 價格在平均變動成本以下
第四段 單位平衡與全工業平衡
第十章 供給
第一段 供給與需要之不同
第二段 短時期內之供給情形:
(甲) 定義;
(乙) 供給與存貨;
第三段 長期內之供給情形:
(甲) 成本漸增;
(乙) 成本漸減;
(a) 內在經濟;
(b) 外在經濟;
(丙) 成本不變;
第四段 供給彈性
第十一章 自由競爭下之價格問題
第一段 市場價格之決定
第二段 邊際買方與邊際賣方
第三段 需要變動與市場價格
第四段 供給變動與市場價格
第五段 供給需要同時變動與市場價格
第十二章 不完全競爭下之價格問題
第一段 生產者之問題
第二段 邊際收益
第三段 價格決定:
(甲) 價格在平均成本以上;
(乙) 價格在平均成本以下;
第四段 單位平衡與全工業平衡
第五段 代替品之重要:
(甲) 代替品之性質;
(乙) 代替品之影響;
第六段 不完全競爭與需要彈性
第七段 不完全競爭與獨占
第八段 公共利益與獨占
第十三章 價格之相互關係
第一段 時間對價格之影響:
(甲) 資本與收入;
(乙) 資本與財產;
(丙) 資本財之估價;
(丁) 現在財與將來財;
(戊) 利息;
(己) 現在價值與將來價值之連繫;
(庚) 貼現;
(辛) 資本及收入關係再說明;
第二段 空間對價格之影響
第三段 各物彼此間之關係:
(甲) 消費方面:
(1) 輔助物;
(2) 競爭物;
(乙) 生產方面:
(1) 競爭物;
(2) 輔助物;
(a) 聯合需要物;
(b) 聯合供給物;
第四部 分配論
第十四章 分配論中主要原則
第一段 導言
第二段 各因素的價格達到平衡之條件
第三段 達到平衡之步驟:
(甲) 各因素單位價格因競爭方式趨於一致;
(乙) 因素價格與邊際生產品成比例
第十五章 地租論
第一段 地租之定義及含義
第二段 地租發生之原因及其種類:
(甲) 報酬漸減之定義;
(乙) 稀少地租;
(丙) 差額地租;
(丁) 報酬漸減之含義;
第三段 轉業所得與地租
第四段 地租與價格之因果關係
第五段 城市地租:
(甲) 零售商;
(乙) 批發商;
(丙) 工廠地帶;
(丁) 住宅區;
第六段 城市土地之報酬漸減
第七段 地租可以創造、變動、毀滅
第八段 市地被入注意之原因:
(甲) 人口集中城市;
(乙) 城市土地集中於少數人之手;
(丙) 城市土地為面積所限制;
(丁) 改革方案:
(1) 土地國有;
(2) 漲價歸公。
第九段 准地租
第十六章 利息論
第一段 利息所以存在之原因:
(甲) 時間偏好;
(乙) 現金偏好;
(丙) 各人時間及現金偏好不同之原因;
第二段 對放款之需要:
(甲) 消費方面;
(乙) 生產方面;
第三段 貨款之供給
第四段 真正利息與名義利息:
(甲) 危險性;
(乙) 時間長短;
(丙) 其他報酬;
第五段 利息變動與物價變動
第六段 將來利息大小之預測
第十七章 工資論
第一段 工資之差異:
(甲) 由於吸引力不同;
(乙) 由於擇業之不能自由;
第二段 社會階級構成之原因:
(甲) 教育及訓練費用;
(乙) 環境;
(丙) 天賦才能;
第三段 社會工人階級之分類
第四段 女工工資低落之原因:
(甲) 體力較差;
(乙) 就業之限制;
(丙) 無家庭負擔;
第五段 對勞動之需要
第六段 勞動之供給
第七段 工資律
第十八章 利潤
第一段 利潤之意義:
(甲) 中外觀念之不同;
(乙) 定義;
(丙) 特點:
(1) 剩餘;
(2) 不肯定;
(3) 不確定;
第二段 企業家成功之條件:
(甲) 充裕資本;
(乙) 人事關係;
(丙) 調練與教育;
(丁) 其他條件:
(a) 思想和決斷;
(b) 勇氣;
(c) 行政才能;
第三段 企業家之功用:
(甲) 商業上這危險;
(乙) 負擔危險及其報酬;
(丙) 負擔危險不一定是生產的;
第四段 利潤是否將來永遠存在
第十九章 個人分配
第一段 全部國民所得與平均國民所得
第二段 各國國民平均所得
第三段 不平等:
(甲) 自財富分配來看;
(乙) 自收入分配來看;
第四段 財富與收入之相互關係
第五段 分配不平之原因:
(甲) 由於人之天賦不同;
(乙) 由於社會制度;
第六段 限制遺產之方法:
(甲) 穆勒約翰j.s.mill之方案;
(乙) 李拉羅e.rignano之方案;
第二十章 現在的經濟制度
第一段 各種經濟制度:
(甲) 自給自足經濟制度;
(乙) 共產主義制度;
(丙) 社會主義或集產主義制度;
(丁) 個人交換合作制度;
第二段 現在經濟制度之特點:
(甲) 合作的;
(乙) 內發的;
(丙) 受制於價格;
(丁) 每人自動發起的;
第三段 任何經濟計劃或制度之評價
第四段 各種擬議之制度:
(甲) 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乙) 勞動標準;
(丙) 社會勞役標準;
(丁) 平等標準;
第二十一章 結論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三十七年[1948]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F0/86
主題
InfoField
經濟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0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04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4:34,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4:34, 11 June 2023891 × 1,395, 217 pages (11.9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經濟學原理 (1/1) by 潘源來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3jh001623,43308; 民國圖書.7; 經濟學原理)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