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3jh002519-47406 人生地理.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27 × 1,179 pixels, file size: 16.36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332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人生地理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張其昀編纂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人生地理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發行者]
Description

本書分為十二章,內容包括地位與人生之關係、水利與人生之關係、生物與人生之關係、人類相互間之關係、熱帶生活、溫帶生活、熱帶生活及各大路綜括、中國與世界之關係等

目錄
(彩色圖書)交通圖,……縮短距離之各種方法
導言
﹝m.=地圖;d.=圖解;p.=照相;t.=表解﹞
何謂人文地理學
人文地理之要素
何謂天然區域
﹝m.=地圖;d.=圖解;p.=照相;t.=表解﹞
﹝d.1﹞ 地理學之分類及其範圍圖
﹝m.2﹞ 黃河下流之天然區域與政治區域
第一章 地位與人生之關係
第一節 方位不同之原因
地球之形狀與其運行之影響
經緯度
東西方位與時間之差
南北方位與季候之差
五帶
四季有造於文明
上下方位與氣壓之差
地圖
﹝t.1﹞ 太陽系表
﹝d.3﹞ 太陽系之全圖
﹝d.4﹞ 經緯度
﹝d.5﹞ 以地球儀顯示畫夜
﹝m.6﹞ 世界標準時區圖
﹝m.7﹞ 中國標準時區圖
﹝d.8﹞ 四季變化圖
﹝d.9﹞ 日光斜射正射比較圖
﹝m.10﹞ 五帶圖
﹝t.2﹞ 五帶表
﹝t.3﹞ 中國各地畫夜長短之比較
﹝d.11﹞ 氣壓表
﹝d.12﹞ 地圖繪法之種類
﹝t.4﹞ 地圖繪法表
﹝d.13﹞ 暈滃
﹝d.14﹞ 水平曲線
第二節 文化中心之轉移
古代文化中心
東西交通之導引
新大陸之發現
海外之探險與殖民
大西洋與太平洋之發展
中國在世界之地位
習題舉例(第一章)
﹝t.5﹞ 長安洛陽古今人口之比較
﹝m.15﹞ 西元前500年希臘人之世界地圖
﹝m.16﹞ 西元後150年托勒美之世界地圖
﹝m.17﹞ 隋代西域圖
﹝p.18﹞ 馬哥孛羅繪像
﹝m.19﹞ 世界探險發現圖
﹝p.20﹞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p.21﹞ 太平洋之軒露
﹝p.22﹞ 南北極之發現
﹝d.23﹞ 八十年來上海商務之發達
﹝t.6﹞ 世界大都會表
﹝m.24﹞ 戰後世界集矢圖
第二章 地形與人生之關係
第一節 大陸
大陸之成因
大陸之分布
地殼最不穩固的部分
火山
地震
大陸之離合斷續
世界之地中海
海峽之重要
各大洲之比較
大陸之鐵道
﹝t.9﹞ 地球四部表
﹝t.10﹞ 地球上海陸面積比較表
﹝d.25﹞ 四面稜體形
﹝d.26﹞ 火山構造圖
﹝m.27﹞ 世界火山分布圖
﹝t.11﹞ 世界最著名火山表
﹝p.28﹞ 維蘇威火山噴發之狀
﹝p.29﹞ 檀香山火山熔岩流出之狀
﹝d.30﹞ 地震波浪圖
﹝m.31﹞ 世界地震分布圖
﹝m.32﹞ 中國地震分布圖
﹝m.33﹞ 大陸離合圖
﹝t.12﹞ 亞澳二洲生物之異點
﹝m.34﹞ 世界地形圖
﹝m.35﹞ 陸半球水半球圖
﹝t.13﹞ 各大陸鐵道長度比較表
﹝p.37﹞ 西伯利亞大鐵道
﹝m.36﹞ 世界鐵道圖
第二節 山嶽與平原
山嶽與平原文化之比較
山嶽之成造
谿谷
平原之成造
高原與盆地
山嶽生活與平原生活不同之原因
山嶽居民之特性
游山之風氣
習題舉例(第二章)
﹝d.38﹞ 山脈成造圖
﹝p.39﹞ 阿爾卑斯山之高峰
﹝p.40﹞ 日本之富士山
﹝t.14﹞ 世界高山表
﹝d.41﹞ 谿谷成造圖
﹝p.42﹞ 谿谷與沖積平原
﹝p.43﹞ 西藏拉薩之達賴喇嘛寺
﹝d.44﹞ 瑞士人口圖;美國衣阿華州平原人口圖
﹝p.45﹞ 南美安第斯山上之鐵道
﹝p.46﹞ 菲律濱山嶽上之稻田
﹝p.47﹞ 瑞士日內瓦之湖光山色
﹝m.48﹞ 世界地質分布情形圖
﹝d.49﹞ 張衡地動儀
第三章 水利與人生之關係
第一節 海洋
海與洋之區別
海洋之重要
(一) 雨澤之資源
(二) 溫度之調節
(三) 身心之涵養
上升海岸與下沈海岸
(四) 魚鹽之淵數
珊瑚島之成因
淺海漁業與深海漁業
世界三大漁場
漁業與航海術
(五) 國防之天塹
(六) 航運之孔道
海港成立之要素
上海港
通商口岸之勃興
潮汐之影響
海洋與文化
﹝d.m.50﹞ 大陸與海洋之分界
﹝t.16﹞ 海洋氣候與大陸氣候比較表
﹝p.51﹞ 普陀干步沙
﹝p.52﹞ 珊瑚礁
﹝p.53﹞ 捕〓圓
﹝t.17﹞ 捕鯨業盛衰表
﹝p.54﹞ 挪威人航海圖
﹝p.55﹞ 冰山
﹝t.18﹞ 各國最近航業表
﹝m.56﹞ 世界海運圖
﹝p.57﹞ 紐約之船塢
﹝m.58﹞ 上海及其附近
﹝p.59﹞ 上海蘇州河畔之景
﹝t.19﹞ 世界海港與貿易額表
﹝p.60﹞ 潮汐之原因
﹝p.61﹞ 浙江潮
第二節 河流與湖澤
江河流域發達之歷史
湖澤之成因
陸地水道之重要
渡口與城市
(倫敦,巴黎,開義羅,芝加哥,皋蘭,漢口與南京)
河流航行之利
(1) 深廣度
(2) 長度
(3) 彎曲度
(4) 傾斜度峽谷與瀑布
(5) 氣候之變化
(6) 內地
(7) 方位
揚子江與世界各大河之比較
(黃河,恆河,窩瓦河,萊茵河,聖羅棱斯河,密士失必河)
湖泊與水運
運河
﹝d.62﹞ 流域圖
﹝d.63﹞ 河流生長圖
﹝t.20﹞ 世界大湖表
﹝p.64﹞ 西湖之風光
﹝d.65﹞ 死海
﹝m.66﹞ 世界各大洋之水系與內陸流域圖
﹝p.97﹞ 裹海捕〓圖
﹝p.68﹞ 倫敦橋
﹝p.69﹞ 山東黃河鐵橋
﹝d.70﹞ 武漢間揚子江大橋
﹝t.21﹞ 世界大河水量表
﹝t.22﹞ 世界大河長度表
﹝p.61﹞ 峽谷圖
﹝d.62﹞ 瀑布圖
﹝d.63﹞ 河流之季候變化
﹝t.23﹞ 世界大河流域面積表
﹝m.74﹞ 美國五大湖
﹝m.75﹞ 中國運河圖
﹝p.76﹞ 蘇彝士運河
﹝t.24﹞ 蘇彝士巴拿馬兩運河比較表
第三節 水之功用
水之用途
潔淨之水
地下水之功用
深鑽井
水之吸收與分配
溫泉與間歇泉
水力之價值
水力與冰河區域之關係
歐美水電力之成效
中國水力前途之希望
習題舉例(第三章)
﹝d.77﹞ 地下水平面與河湖之關係
﹝p.78﹞ 深礦井圖
﹝d.p.79﹞ 間歇泉
﹝m.80﹞ 歐洲之冰河時期
﹝m.81﹞ 阿爾卑斯山上之冰河
﹝p.82﹞ 瑞士水力鋸木圖
﹝t.25﹞ 世界水電力表
﹝m.83﹞ 美國奈阿加拉瀑布瞰視圖
﹝t.26﹞ 世界各國漁業額之比較
第四章 土壤礦產與人生之關係
第一節 土壤與農夫
土壤與植物之關係
土壤之成因
土壤之種類
中國之黃土
土壤肥瘠不同之故
灌溉
土壤之利用
農民之特性
﹝d.84﹞ 土壤與岩層
﹝m.85﹞ 中國黃土面積圖
﹝p.86﹞ 山西黃土層中穴居圖
﹝m.87﹞ 尼羅河沖積平原
﹝p.88﹞ 四川灌縣之李冰渠
﹝p.89﹞ 含鉀之海藻
第二節 建築材料
天然區域之建築格式
穴居之民
土屋,木屋,石屋
岩石之種類及其成因
水泥
道路
汽車與路政
城垣
萬里長城
﹝p.90﹞ 穴居圖
﹝p.91﹞ 挪威人之木屋
﹝p.92﹞ 明陵前之大享殿
﹝p.93﹞ 雅典聖女祠
﹝p.94﹞ 大理石坑
﹝p.95﹞ 舉世無匹之大建築
﹝p.96﹞ 山徑圖
﹝t.27﹞ 各國汽車多寡比較表
﹝p.97﹞ 八達嶺之長城
第三節 金屬與文明
山嶽獨饒礦產之故
礦業之步驟
金銀
鐵之特性
鐵器時代
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
產業革命以後之工業都市
產鐵區域之解釋

鋁及其他金屬
礦產之節用主義
﹝t.28﹞ 山嶽與平原礦產額之比較
﹝m.98﹞ 中歐主要經濟礦產圖
﹝p.99﹞ 礦業城市圖
﹝d.100﹞ 近四世紀來金產額之增進
﹝t.29﹞ 1920年世界金銀產額表
﹝p.101﹞ 石器圖
﹝t.30﹞ 物質文明演進表
﹝p.102﹞ 東周時代之銅器
﹝m.103﹞ 英國煤鐵礦分布圖
﹝t.31﹞ 各國都市人口之百分比例
﹝m.d.104﹞ 世界鐵礦分布圖;世界各國產鐵之比較
﹝d.105﹞ 近百年來世界產鐵額之增進
﹝m.d.106﹞ 世界銅礦分布圖;世界各國產銅之比較
﹝d.107﹞ 1913年世界務中礦產類(三十種)百分比較圖
第四節 工業之原動力
原動力之重要
(一) 人力
(二) 獸力
(三) 風力
(四) 水力
(五) 柴薪
(六) 煤,煤之成因
產煤區域之解釋
煤鐵與政治之一例
煤之保存
煤礦工人之犧牲
(七) 石油
石油之四大特性
石油區域之解釋
右油與政治之一例
未來之原動力
習題舉例(第四章
﹝d.108﹞ 暹羅國旗
﹝p.1﹞9﹞ 荷蘭人之風車
﹝d.110﹞ 哥倫布所乘帆船與今日大西洋汽船大小之比較
﹝t.32﹞ 汽船帆船消長表
﹝t.33﹞ 北京平民生活家用分配表
﹝m.111﹞ 世界煤礦分布圖
﹝d.112﹞ 世界各國產煤之比較
﹝m.113﹞ 萊茵河流域煤鐵礦圖
﹝t.34﹞ 歐戰前德法二國煤鐵比較表
﹝p.114﹞ 法軍占領魯爾河煤區之一瞥
﹝p.115﹞ 美國加州之油井
﹝m.d.116﹞ 世界石油礦分布圖;世界各國產石油之比較
﹝p.117﹞ 列強爭逐中之摩塞爾油礦
﹝m.118﹞ 1913年世界各國煤鐵石油生產消費百分比例圖
第五章 氣候與人生之關係
第一節 氣象之六大要素
氣候之意義
氣候何以重要
氣候變化之性質
氣象之六大要素
(一) 溫度——寒署表
(二) 氣壓——氣壓表
(三) 風
向風針與風力表
(四) 濕度
濕度表
(五) 雲與霧
(六) 雨量——雨,露,霜,雪,雹
測雨器
氣候之測候與記錄
氣象台
﹝p.119﹞ 山上風雪之後
﹝m.120﹞ 遠東植物圖
﹝p.121﹞ 突厥族建幕圖
﹝d.122﹞ 華氏攝氏寒暑表之對照
﹝p.123﹞ 藏寒署表之百菓箱
﹝d.124﹞ 水銀氣壓表之原理
﹝p.125﹞ 空盒氣壓表
﹝d.126﹞ 風之成因
﹝d.127﹞ 世界九大風帶圖
﹝d.128﹞ 旋風及反旋風
﹝d.129﹞ 向風針與風力表
﹝t.36﹞ 陸上通行風力階級表
﹝t.37﹞ 空氣成分表
﹝t.38﹞ 空氣溫度達飽和點時水氣及空氣重量表
﹝d.130﹞ 山上雲之成因
﹝t.39﹞ 雲之種類
﹝p.131﹞ 雲之種類
﹝p.132﹞ 由山岺俯視平原之霧
﹝p.133﹞ 雪之結晶
﹝p.134﹞ 雹之形狀
﹝p.135﹞ 測雨器
﹝t.40﹞ 世界雨量分布表
﹝d.136﹞ 南京之溫度
﹝d.137﹞ 自計寒署表及其記錄
﹝m.138﹞ 世界全年等溫線圖
﹝m.139﹞ 世界全年等壓線圖
﹝m.140﹞ 世界全年平均雨量圖
﹝d.141﹞ 天氣圖之樣張
﹝p.142﹞ 南京北極閣
第二節 世界氣候之區分
世界氣候區分之原因
世界之重大氣候帶
海洋性氣候與大陸性氣候
季風
海風與陸風
風暴
颱風
雷雨
洋流
地形對於氣候之影響
吾國氣候之要點
﹝d.143﹞ 世界雨量之季候的變化
﹝m.144﹞ (甲)世界一月平均溫度
(乙)世界七月平均溫度
﹝t.41﹞ 北半球氣壓表
﹝d.145﹞ 亞洲季風成因圖
﹝d.146﹞ 亞洲季風區域與非季風區域人口之比較
﹝t.42﹞ 亞洲受季風影響之地
﹝m.147﹞ 大西洋中風暴進行路徑圖
﹝m.148﹞ 遠東颱風圖
﹝p.149﹞ 線狀電光
﹝t.53﹞ 各地全年雷雨日數
﹝m.150﹞ 世界洋流圖
﹝t.44﹞ 世界各地雪線高下表
﹝d.151﹞ 高山致雨圖
﹝p.152﹞ 負山臨海之避寒地
﹝d.153﹞ 中國本部每月平均雨量圖
﹝m.154﹞ 中國風暴途徑圖
﹝t.45﹞ 中國邊境溫度表
﹝d.155﹞ 西藏氣候區域圖
第三節 氣候與文化
(甲) 氣候與民族性之關係
(乙) 氣候與農業之關係
(丙) 氣候與健康之關係
世界氣候上之優勝區域
古今氣候之變遷
航空事業
對流層與同溫層
習題舉例(第五章)
﹝t.46﹞ 氣候與農業之關係
﹝t.47﹞ 穀物生長期內所需雨量
﹝m.156﹞ 世界職業分配圖
﹝t.48﹞ 最佳溫度表
﹝t.49﹞ 四季表
﹝t.50﹞ 二十四節氣表
﹝m.157﹞ 世界氣候比較圖
﹝m.158﹞ 世界文明比較圖
﹝t.51﹞ 雨量變異率表
﹝p.159﹞ 新疆於圓之古蹟
﹝d.160﹞ 二千年來美國加州雨量變遷圖
﹝p.161﹞ 飛機圖
﹝m.162﹞ 世界最大飛行之地圖
﹝d.163﹞ 同溫層與測量空氣之方法
﹝附錄﹞ 南京氣象月刊凡例
世界全圖(彩色)
世界大綱圖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十六年[1927]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G634.55/17
主題
InfoField
地理
中圖分類
InfoField
G634.55
載體形態
InfoField
306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1:44,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1:44, 10 June 2023827 × 1,179, 332 pages (16.36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人生地理 (1/1) by 張其昀編纂 (batch task; nlc:data_416,13jh002519,47406; 民國圖書-PD2022.4; 人生地理)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