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3jh005661-59253 地圖繪製法及讀法.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933 × 1,410 pixels, file size: 12.27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369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地圖繪製法及讀法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葛綏成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地圖繪製法及讀法
Publisher
中華書局發行所[總發行者]
Description

目錄
第一章 地圖及地圖學的意義
第二章 地圖必備的條件
第一節 方位
第二節 經緯線
第三節 縮尺
第四節 圖式
第三章 土地高低表示法
第一節 水平曲線
第二節 暈滃
第三節 運渲
第四章 地圖製作的一般順序
第一節 總說
第二節 陸上測量
第一項 三角測量
第二項 水準測量
第三項 地形原圖的描寫
第三節 海底測量
第一項 位置的測定
一 三標兩角法
二 交叉方位法
三 天測法
四 無線電及反響並用法
第二項 水深測定
一 直接方法
(1) 鉛錘法
(2) 克爾文法
(3) 掃海法
(4) 盧加斯法
(5) 雪格斯皮法
二 水壓方法
(1) 湯姆森法
(2) 華爾留瑞爾法
三 反響方法
(1) l式音響測探儀
(2) 培姆式反響測探儀
(3) 法索美脫
(4) 反響測探儀
第三項 海底原因的描寫
第四節 經緯線的測定
第一項 經線測定法
第二項 緯線測定法
第五節 製圖作業
第五章 地圖的分類
第一節 依圖式而分類的地圖
一 平視圖
二 鳥覽圖
三 水平曲線圖
四 斷塊圖
五 略圖
六 暈滃式圖
七 暈渲式圖
八 圖式的圖
九 其他地圖
第二節 依目的分類的地圖
一 普通地圖
二 特殊地圖
第三節 依描圖方法分類的地圖
第四節 模型地圖
第五節 地球儀
第六章 製圖用具
第七章 外國地圖的發展
第一節 原始地圖泛說
第二節 外國各期發展的概況
第八章 我國地圖的發展
第二篇 地圖的繪製法
第一章 地圖繪法上關於必要用器畫法的知識
第一節 透視畫法
第二節 投影畫法
第三節 展開畫法
第二章 所謂「正確地圖」的意義
第三章 地圖描法的一般順序
第四章 透視畫法
第一節 總說
第二節 直射畫法
一 發明及原理
二 直射圖法的種類及描法
(1) 赤道圖法
(2) 極圖法
(3) 緯度圖法
三 直射圖法的特徵
第三節 平射畫法
一 發明及原理
二 平射圖法的種類及描法
(1) 赤道圖法
(2) 極圖法
(3) 緯度圖法
三 平射圖法的特徵
第四節 心射畫法
一 發明及原理
二 心射圖法的種類及描法
(1) 赤道圖法
(2) 極圖法
(3) 緯度圖法
三 投影於六面體上的世界全圖大圓之決定
四 心射圖法的特徵
第五章 展開圖法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圓簡圖法
第一項 麥卡托圖法——漸長圖法
一 發明及原理
二 描法
三 麥卡托圖法的特徵
第二項 等積圓簡圖法
一 發明及原理
二 描法
三 等積圓簡圖法的特徵
四 等積圓簡圖法與麥卡托圖法比較
第三節 圓錐圖法
第一項 單圓錐圖法
一 發明及原理
二 描法
三 單圓錐圖法的特徵
第二項 修正單圓錐圖法
第一目 麥卡托的修正單圓錐圖法
一 發明及目的
二 描法
三 特徵
第二目 蓬尼圖法
一 發明及目的
二 描法
三 蓬尼圖法的特徵
第三目 陀里斯圖法
一 發明及目的
二 理由
三 描法
四 陀里斯圖法的特徵
第三項 多圓錐圖法
一 原理
二 多圓錐圖法的描法
三 多圓錐圖法的特徵
第四項 割圓錐圖法
一 原理
二 描法
三 割圓錐圖法的特徵
第五項 修正多圓錐圖法
一 修正多圓錐圖法之意義
二 描法
三 修正多圓錐圖法的特徵
第六章 任意圖法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球狀圖法
一 發明及原理
二 球狀圖法的種類及描法
(1) 赤道圖法
(2) 極圖法
三 球狀圖法的特徵
第三節 桑松佛蘭斯蒂特的圖法
一 發明及原理
二 桑松佛蘭斯蒂特的圖法描法
三 本圖法的特徵
第四節 橢圓形圖法
一 發明及原理
二 描法
三 橢圓形圖法的特徵
第五節 藍伯正積圖法
一 發明及原理
二 極圖法
三 赤道圖法
四 藍伯正積圖法的特徵
第六節 亞陶圖法
一 發明及原理
二 特徵
第七節 方眼圖法
一 發明及原理
二 描法
三 方眼圖法的特徵
第八節 心形圖法
一 發明及原理
二 描法
三 心形圖法的特徵
第九節 菱形圖法及星形圖法
一 原理
二 菱形圖法的描法
三 星形圖法
四 菱形圖法及星形圖法的特徵
第十節 斷裂圖法
第一項 總說
第二項 斷裂桑松圖法
一 原理
二 描法
第三項 斷裂毛威爾德圖法
第四項 其他斷裂圖法
第五項 斷裂圖法的特徵
第十一節 荷摩羅興圖法
一 發明及原理
二 描法
三 荷摩羅興圖法的特徵
第七章 斷塊圖的描法
第一節 總說
第二節 透視圖法
第一項 二點透視圖法
一 原理
二 二點透視圖法的描法
第二項 一點透視圖法
一 原理
二 一點透視圖法的描法
第三節 依於一點透視圖法的斷塊圖側面妙法
第四節 等度投象圖法
一 原理
二 正六面體投象圖的描法
三 例題
第五節 依等度投象圖法以水平曲線(等高線)裂作斷塊圖的描法
第六節 杜福爾氏的等度投象圖法
第七節 等度投象圖與透視圖的得失
第八節 普通地圖改作斷塊圖的方法
第九節 大縮尺地形圖改為斷塊圖的方法
第十節 斷塊圖上採用等高線法及暈滃法的效果
第十一節 斷塊圖的特徵
第八章 地圖複寫法
第一節 照原地圖尺寸的腹瀉法
第二節 放大或縮小原地圖的複寫法
第九章 略圖的描法
第一節 概說
一 略圖描法的概念
二 地理學與略圖的關係
三 略圖的要旨
第二節 略圖描法的種類
第一項 幾何形體描圖法
第二項 基線描圖法
第三項 記憶描圖法
第四項 形象描圖法
第五項 相似描圖法
第三節 直接自然形描圖法
第一項 輪廓的描法
一 澳洲大陸的輪廓描法
二 南美大陸的輪廓描法
三 阿非利加大陸的輪廓描法
四 北美大陸的輪廓描法
五 歐亞大陸的輪廓描法
第二項 地形事象的記入
第四節 斷面略圖描法
一 斷面略圖的意義及描畫次序
二 美國的東西斷面略圖
三 哥羅拉多高原與峽谷
四 尼加拉附近的斷面略圖
第五節 斷塊略圖描法
一 平原地形描法
二 山谷地形描法
三 山地地形描法
四 冰蝕地形描法
五 海岸地形描法
六 火山地形描法
第十章 統計之地圖的表示法
一 色彩圖法
二 直線圖法
三 叉線圖法
四 圖圈圖法
五 圓點圖法
六 細點圖法
七 柱狀圖法
八 面積圖法
九 體積圖法
第十一章 氣候之地圖的表示法
第一節 氣候的要素
第二節 氣候圖的要領
第三節 歐羅巴的氣候圖
第四節 歐亞大陸的氣候圖
第三篇 讀圖法
第一章 緒說
第二章 讀圖法的種類
第三章 讀圖的準備
第四章 自然地理的讀圖法
第一節 地形事象的記入
第二節 植物及氣候
第三節 圖上測定
第四節 海圖
第五節 氣象圖
第五章 人文地理的讀圖法
第一節 經濟地圖及交通地圖
第二節 人口圖
一 境界法
二 曲線法
三 點描法
四 網眼法
第三節 人文讀圖的界限及發展
第六章 地質圖的讀圖法
一 岩層及其境界
二 岩石之比較的新舊
三 地質斷面圖
四 褶曲
五 斷層
六 地質構造線
七 讀圖例題
附圖目次
第一圖 羅針盤之三十二方位
第二圖 地球與北極星及大熊星之關係
第三圖 依表測定方法
第四圖 縮尺
第五圖 麥卡托法的縮尺
第六圖 (一)方位針
(二)方位針
(三)輪廓
(四)輪廓
(五)橋梁和其他
(六)山川和海岸
(七)地質
第七圖 各種字體
第八圖 (一)半閉塞字
(二)完全閉塞字
(三)埃及字
(四)圓滿閉塞字
(五)多斯加納閉塞字
(六)凸出埃及字
(七)凸出埃及字(細體)
(八)凸出埃及字(粗體)
(九)古式半閉塞字
(一〇)羅馬字
(一一)法國羅馬字
(一二)法國羅馬字(細體)
(一三)法國羅馬字(粗體)
(一四)小寫羅馬字
(一五)多斯加納羅馬字
(一六)正體意大利字(小號鉛字)
(一七)正體意大利字
(一八)正體闊字
(一九)古式羅馬字
(二〇)草寫
(二一)斜體草寫
(二二)粗體草寫
(二三)打樣
(二四)建築筆字
(二五)大字抄寫
(二六)勃來特大寫體
(二七)古英文字
(二八)教堂字體
(二九)配景字
(三〇)珠圓體
(三一)組合字
第九圖 甲圖即乙圖所示一鄉村的地形,其等高線低示及下層地形a,而不及b與c
第一〇圖 水平曲線的畫法
第一一圖 由固定水平面所畫成的水平曲線
第一二圖 斷面圖的畫法
第一三圖 水平曲線的種類
第一四圖 用水平曲線畫成的地圖
第一五圖 暈滃之數與暈滃的二種形式
第一六圖 表示三角測量原理的圖
第一七圖 水準儀構造圖
第一八圖 水準儀與水平標的運用
第一九圖 測量目標
第二〇圖 測量艇
第二一圖 六分儀
第二二圖 測量原點圖
第二三圖 岸測及陸畫圖
第二四圖 天測法的原理圖
第二五圖 在太平洋中測定sirius及regulus二星決定船的位置之圖解
第二六圖 求船位圖
第二七圖 掃海索
第二八圖 雪格斯皮式測探儀
第二九圖 l式音響測探儀的水晶蓄電器
第三〇圖 l式音響測探儀的指身裝置
第三一圖 緯度測定圖
第三二圖 歐洲圖
第三三圖 鉛筆的尖端
第三四圖 製圖用的鋼筆尖
第三五圖 橡皮
第三六圖 色料
第三七圖 硯 類色皿 洗筆槽
第三八圖 字格和文字的畫法
第三九圖 (一)公尺 英尺
(二)英尺
(三)英尺與公尺之比較
第四〇圖 尺和其斷口
第四一圖 規尺類
第四二圖 組合製圖器
第四三圖 製圖器具各部名稱
第四四圖 直線筆
第四五圖 兩腳規
第四六圖 組合兩腳規
第四七圖 弓圓器
第四八圖 彈機兩腳規
第四九圖 大螺絲鉗子
第五〇圖 刺點針
第五一圖 半圓分度器
第五二圖 縮圓器(判托庫拉夫)
第五三圖 縮圖器的縮小分數表
第五四圖 槓桿兩腳規
第五五圖 比例兩腳規
第五六圖 單頭迴轉筆
第五七圖 雙頭迴轉筆
第五八圖 曲線計
第五九圖 求積器
第六〇圖 求積器的使用法
第六一圖 雜用器具
第六二圖 巴比倫人的世界圖
第六三圖 東南埃及的金礦山地圖
第六四圖 哈卡杜斯之世界圖
第六五圖 塔西旦土人的立體地圖
第六六圖 馬紹爾群島土人之立體海圖
第六七圖 山丹人所畫的砂圖
第六八圖 葉尼塞土人所畫的東古斯克河圖
第六九圖 表示透視圖法原理的圖形
第七〇圖 表示投影圖法原理的圖形
第七一圖 圓錐及圓柱之展開圖
第七二圖 表示直接圖法原理圖
第七三圖 中央經緯線的描法
第七四圖 赤道圖法的各經緯線之描法
第七五圖 用赤道圖法所畫成的地圖
第七六圖 極圖法的經緯線描法
第七七圖 緯度圖法的畫法
第七八圖 表示平射圖法原理的圖形
第七九圖 上為表示赤道圖法的描法圖 下為用赤道描法而得之地圖
第八〇圖 表示極圖法的描法
第八一圖 用極圖法描成的地圖
第八二圖 緯度圖法的緯線描法
第八三圖 緯度圖法的經線描法
第八四圖 用緯度圖法描出的地圖
第八五圖 表示心射圖法的圖
第八六圖 (上)極圖法的描圖(下)用極圖法描成的地圖
第八七圖 用赤道圖法做成的地圖
第八八圖 表示赤道圖法原理的圖
第八九圖 赤道圖法的描法
第九〇圖 依赤道圖法製作的經緯線每隔15的經緯線描法
第九一圖 依赤道圖法描成的經緯線圖
第九二圖 投影於六面體上的世界全圖
第九三圖 處理大圓投影的基礎圖示
第九四圖 六面體上通過已知方位d的p點作大圖
第九五圖 隣接投影面上既知兩點間最短距離
第九六圖 表示麥卡托圖法原理之圖*表示漸長之理
第九七圖 依麥卡托圖法畫成的地圖
第九八圖 表示經線投影的圖
第九九圖 表示緯線投影的圖
第一〇〇圖 表示緯線畫法的圖
第一〇一圖 用等積圓筒畫法畫成的地圖
第一〇二圖 表示單圓錐圖法的圖
第一〇三圖 圓錐的展開面圖
第一〇四圖 單元錐圖法之經線描法
第一〇五圖 用單元錐圖法畫成的地圖
第一〇六圖 麥卡托修正圓錐圖法的描法
第一〇七圖 蓬尼圖法的描法
第一〇八圖 依蓬尼圖法畫成的圖
第一〇九圖 陀里斯圖法的描法
第一一〇圖 多數圓錐形包圍地球的圖
第一一一圖 切成帶狀的地圖
第一一二圖 本圖法斷頭帶分布均勻時之狀況
第一一三圖 多圓錐圖法經緯線的描法
第一一四圖 依多圓錐圖法畫成的地圖
第一一五圖 表示割圓錐圖法原理之圖
第一一六圖 依割圓錐圖法畫成的地圖
第一一七圖 表示球狀圖法原理之圖
第一一八圖 赤道圖法的經緯線描法
第一一九圖 依赤道圖法描成的地圖
第一二〇圖 極圖法的經緯線描法
第一二一圖 依極圖法畫成的地圖
第一二二圖 桑松佛蘭斯蒂特圖法的描圖
第一二三圖 橢圓形圖法的經緯線描法
第一二四圖 極圖法的描法地圖投影法
第一二五圖 赤道圖法的經緯線描法
第一二六圖 表示愛伊多吾圖法形狀圖
第一二七圖 依方限圖法畫成的地圖
第一二八圖 用心形圖法描成的地圖
第一二九圖 (上)菱形圖法的經緯線描法圖(下)用菱形圖法描成的地圖
第一三〇圖 用星形圖法描成的地圖(一)
用星形圖法描成的地圖(二)
第一三一圖 不均等的八角星形圖
第一三二圖 桑松圖法的原圖
第一三三圖 表示斷裂桑松圖法的圖
第一三四圖 毛威爾德圖法的原圖
第一三五圖 表示斷裂毛威爾德圖法的圖
第一三六圖 表示斷裂蓬尼圖法的圖
第一三七圖 古特氏等積圖法之一
古特氏等積圖法之二
第一三八圖 表示二點透視圖法原理的圖
第一三九圖 二點透視圖的描法
第一四〇圖 透視圖法的描法
第一四一圖 斷塊面側面的描法
第一四二圖 斷塊側面的透視圖
第一四三圖 表示同等角度圖
第一四四圖 表示等度縮尺的圖
第一四五圖 正六面體的等度投象圖法的描法
第一四六圖 正六面等度抽象法
第一四七圖 簡便描法
第一四八圖 等度投象法(一)
等度投象法(二)
等度投象法(三)
第一四九圖 等高線圖法
第一五〇圖 杜福爾氏器械主要部分
第一五一圖 (i)依適度的長杆描成的菱形(ii)因長杆太短描成的菱形
第一五二圖 說明長杆太短致圖形不正確的原理
第一五三圖 杜氏器械圖
第一五四圖 (a)等度投象圖(b)透視圖
第一五五圖 依一點透視圖法
第一五六圖 將垂線連稱系統的斷塊圖
第一五七圖 用透明紙覆在地形圖記錄其注目之點,x號即注目點在地形圖上的地位
第一五八圖 連結垂線頂點記入暈滃的斷塊圖
第一五九圖 兼用等高線法及暈滃法的斷塊圖
第一六〇圖 地表起伏及地下構造圖
第一六一圖 各种放大器
第一六二圖 放大器的原理
第一六三圖 西歐的多角形
第一六四圖 新大陸的直角三角形
第一六五圖 舊大陸的幾何形體化
第一六六圖 世界全圖之直線化
第一六七圖 印度的三角形
第一六八圖 中國的兩個圓
第一六九圖 中國主要河流的基線
第一七〇圖 南美的記憶妙法
第一七一圖 象形圖
第一七二圖 參看最簡單原圖而描線的愛爾蘭地圖
第一七三圖 曲線形式
第一七四圖 英國的三種描法
第一七五圖 澳大利亞的描法
第一七六圖 南美大陸的描法
第一七七圖 阿非利加的描法
第一七八圖 北美之透視圖法三種比較
第一七九圖 北美的描法
第一八〇圖 歐亞大陸與阿非利加大陸
第一八一圖 美國的東西斷面略圖
第一八二圖 哥羅拉多高原與峽谷
第一八三圖 尼加拉附近
第一八四圖 波狀高原
第一八五圖 原地形的描畫練習
第一八六圖 山谷
第一八七圖 山谷的描法
第一八八圖 有段丘的河川
第一八九圖 河川的河流
第一九〇圖 扇狀地的描法
第一九一圖 山地的進化
第一九二圖 冰河地
第一九三圖 圈谷的進化
第一九四圖 冰河谷壁的一部
第一九五圖 沉降海岸的早幼年期
第一九六圖 晚壯年海岸
第一九七圖 海崖的後退
第一九八圖 與熔岩相伴之火山錐
第一九九圖 直線圖法的描法
第二〇〇圖 叉線圖法描法
第二〇一圖 圓圈及圓點的描法
第二〇二圖 圓點圖法描法之二
第二〇三圖 細點圖法的描法
第二〇四圖 並置柱狀圖
第二〇五圖 分割柱狀圖
第二〇六圖 百分率柱狀圖(水平柱狀圖)
第二〇七圖 頻數柱狀圖(各變數值相等)
第二〇八圖 頻數柱狀圖(變數群的值不等)
第二〇九圖 圓形圖和矩形圖
第二一〇圖 實體圖的一種
第二一一圖 歐羅巴的氣候及雨量
第二一二圖 歐亞的氣溫線圖
第二一三圖 凹陷地的表示
第二一四圖 (上)三角洲(下)扇狀地
第二一五圖 沉降海岸
第二一六圖 陸起海岸
第二一七圖 依於方限法的面積測定
第二一八圖 傾斜測定之一例
第二一九圖 地形斷面圖之三例
第二二〇圖 美國鐵路網圖
第二二一圖 根據人文地理的區劃之德國南部人口分布
第二二二圖 使用網限法的土地利用圖
第二二三圖 語言表示圖
第二二四圖 地形直線表示圖
第二二五圖 地層的走向傾斜及其露頭
第二二六圖 背斜褶曲與向斜褶曲
第二二七圖 褶曲構造(侏羅山之一部)
第二二八圖 起覆褶曲地(蘇格蘭高原之一部)
第二二九圖 因斷層而起的岩層重出及隱蔽
第二三〇圖 傾斜斷層
第二三一圖 層向斷層
第二三二圖 逆斷層
第二三三圖 不整合褶曲及斷層
第二三四圖 地質圖的一例
暈渲的描法(彩色)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二十七年[1938]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P283/4
主題
InfoField
地圖編繪
中圖分類
InfoField
P283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4,330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8:32,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8:32, 11 June 2023933 × 1,410, 369 pages (12.27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地圖繪製法及讀法 (1/1) by 葛綏成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3jh005661,59253; 民國圖書.7; 地圖繪製法及讀法)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