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3jh005918-59325 中國公庫制度.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906 × 1,379 pixels, file size: 17.49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421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中國公庫制度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楊承厚編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中國公庫制度
Publisher
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
Description

分4編。論述中國公庫制度的沿革,現行庫製程序、推行情況、實施成效與困難等。附錄:1.公庫法規及有關章則;2.公庫制度書籍及論文目錄;3.各國公庫制度概況

目錄
孔總裁序
自序
第一編 概說
第一章 公庫制度之意義與公庫之類別
第一節 公庫制度之意義
第二節 公庫之分類
(一) 中央公庫與地方公庫
(二) 實物公庫與貨幣公庫
(三) 統一公庫與分散公庫
(四) 獨立公庫與銀行代理公庫
第二章 我國過去公庫制度之情形
第一節 我國古代公庫制度之沿革
(一) 自周迄唐
(二) 宋代至元代
(三) 明代
第二節 清代
(一) 清代公庫制度之概況
(二) 清代末年統一公庫之擬議及委託銀行制之嘗試
第三節 民國成立至公庫法實行以前之情形
(一) 民國初年公庫之情形
(二) 國民政府成立後公庫之情形
第四節 我國公庫制度過去情形之批判
第三章 新公庫制度創立之經過及其施之意義
第一節 現行公庫法令調定之經過
(一) 公庫法草案之擱置及其臨時補救辦法
(二) 公庫法之公布及其定期施行
(三) 公庫法各項輔助法令之制定
第二節 實施新公庫制度之意義
(一) 完成聯立綜合組織
(二) 實現財務分權原則
(三) 改行銀行存款制度
第二編 現行公庫制度之程序
第四章 現行公庫制度之概念
(一) 公庫之職務
(二) 公庫之分級及其主管機關
(三) 公庫之系統及其代理機關
(四) 公庫存款之種類
(五) 公庫契約之要點
(六) 公庫法適用之範圍
第五章 公庫收入之程序
第一節 公庫收入程序概說
(一) 從統一收納與分散收納說到公庫代理收納與機關自行收納
(二) 現行收入程序乃以公庫代理收納為主而以機關自行收納為輔
第二節 公庫代理收納之程序
(一) 簡述
(二) 具體步驟
第三節 機關自行收納之程序
(一) 簡述
(二) 自行收納之限制
(三) 具體步驟
第四節 其他有關公庫收入之程序
(一) 臨時透支挪借款之收入程序
(二) 收入退還之處理程序
第六章 公庫支出之程序
第一節 公庫支出程序概說
(一) 從統一支出與分散支出說到公庫代理支出與機關自行支出
(二) 現行支出程序乃以「公庫代理支出」為主而以「機關自行支出為輔」
第二節 公庫代理支出之程序
(一) 簡述
(二) 具體步驟
(三) 公主加支票之內容格式及其使用程序
第三節 機關自行支出之程序
(一) 概說
(二) 未明定用途協助金輔助金之支出程序
(三) 臨時透支挪借及臨時借債償還款之支出程序
(四) 公庫法第五條各項之支出程序及其限制
第四節 緊急命令撥付款支出之程序
第五節 支出收回之處理程序
第七章 各項特種程序
第一節 公庫處理保管之程序
(一) 公庫保管之重要及其類別
(二) 公庫保管之程序
第二節 公庫處理特種基金之程序
(一) 特種基金之意義及其種類
(二) 中央各機關經營特種基金收支處理暫行辦法制定之經過及其內容
(三) 建設事業專款基金處理辦法
第三節 公庫處理游擊區域及接近戰區地方之收支程序
(一) 施行範圍
(二) 收入程序
(三) 支出程序
第四節 公庫處理宮費收支之程序
(一) 普通軍務費
(二) 國防建設費
(三) 國軍戰務費
第五節 國庫統一處理各省收支之程序
(一) 實施新財政收支系統對於公庫制度之影響
(二) 國庫統一處理各省收支暫行辦法制定之經過
(三) 國庫統一處理各省收支之一般原則
(四) 國庫統一處理各省收入之程序
(五) 國庫統一處理各省支出之程序
(六) 國庫統一處理各省特種基金之程序
(七) 其他程序
第三編 現行公庫制度推行之情形
第八章 中央公庫推行之情形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國庫機構之擴大與國庫網之推設
(一) 財政部國庫署之沿革及其組織
(二) 中央銀行國庫局之沿革及其組織
(三) 國庫網推設之概況
第三節 國庫契約之簽訂及其修訂
(一) 國庫基本契約之簽訂及其修訂
(二) 國庫附屬契約之簽訂及其修訂
第四節 國庫會計之設計及其實施
(一) 財政部國庫署之國庫出納會計制度之設計與施行
(二) 中央銀行國庫局之代理公庫出納會計制度之設計
第五節 國庫審計之實施
(一) 國庫審計之範圍
(二) 國庫審計實施概況
第六節 國庫法令之充實
(一) 公有營業機關收支處理及查核辦法
(二) 各海關施行公庫法後處理收支應行注意事項
(三) 專賣機關收支處理暫行辦法
(四) 國庫主管機關稽核各機關收支庫款辦法
(五) 財政部改進劃撥中央各機關經費辦法
(六) 未設國庫地方各國稅機關收解稅款臨時處理辦法
(八) 公庫支票流通辦法
第七節 國庫行政概況
(一) 國庫收入概況
(二) 國庫支出概況
(三) 國庫特種基金收支概況
(四) 國庫保管概況
(五) 國庫經理債券與經收捐獻
第九章 地方實施公庫法之概況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四川
(一) 公庫法實行前之金庫制度
(二) 公庫法實行後推行公庫制度之情形
(三) 推行省庫事務所遇之困難
(四) 省庫併入國庫之籌備情形
(五) 縣庫推設之概況
第三節 廣東
(一) 沿革
(二) 公庫法正式實行以後之情形
第四節 廣西
(一) 獨立金庫時代
(二) 委託銀行時代
(三) 銀行存款制時代
(四) 卅一年以後之展望
第五節 陝西
(一) 沿革
(二) 籌備實行公庫法之情形
(三) 實行公庫法後之情形
(四) 縣庫推設之情形
第六節 河南
(一) 財政廳公庫室之成立
(二) 各項手續及辦法之釐訂
(三) 推行之情形
(四) 河南縣庫籌設之情形
(五) 河南實行公庫法之成立
第七節 甘肅
(一) 籌備實施公庫法之經過
(二) 省庫網之建立
(三) 省庫收支概數及省庫之併入國庫
第八節 江西
(一) 公庫法實許以前之金庫制度
(二) 公庫法實許後之情形
(三) 省庫併入國庫之推行
第九節 安徽
(一) 公庫法實行以前之金庫制度
(二) 籌備實施公庫法之情形
(三) 省庫縣庫收支概況
(四) 省庫併入國庫之實行
第十節 湖北
(一) 公庫法實行以前之情形
(二) 籌備實施公庫法之情形
(三) 財政收支系統改制以後之情形
第十一節 湖南
(一) 公庫法實行前之金庫制度
(二) 籌備實行公庫法之情形
(三) 公庫法實行後之情形
(四) 結束省庫與充實國庫
第十二節 浙江
(一) 公庫法實行以前之金庫制度
(二) 實行公庫法之情形
第十三節 福建
(一) 公庫法實行以前之金庫制度
(二) 實行公庫法之情形
第十四節 西康
第十五節 各市政府
(一) 重慶市
(二) 福州市
第四編 我國現行公庫制度之檢討
第十章 實許公庫制度之成效及其遭遇之困難
第一節 實行公庫制度之成效
(一) 實行統一收支革陳腐敗程序減少舞弊機會
(二) 財務實行分權審計監督切實主計執行方便
(三) 集中公款管理保障既極安全支配又可合理
(四) 加強財務控制存款莩息歸公經費剩餘解庫
(五) 採取銀行存款制度增加央行實力遏止金融波動
(六) 收支由庫出納增加人民認識提高政府信用
(七) 擴大庫務範圍收入解庫迅速財物亦受管理
第二節 實行公庫制度所遭遇之困難
(一) 各種戰時困難之阻礙
(二) 有關人員認識之不足及積習之難改
(三) 實行條件之不足及各方配合之未周
第十一章 改進現行公庫制度之建議
第一節 改進意見所根據之原則
第二節 改進之具體方案
(一) 加強庫務系統之聯繫注重分層負責之原則
(二) 在收入特繁而代庫人手不敷之地方應委託其他金融機構代理收稅
(三) 各機關經費及公共營運資金之存儲應限於當地之代庫銀行
(四) 加強普通經費存款及特種基金存款之控制
(五) 貫徹非代庫銀行承機關存款之禁令
(六) 制定適當辦法以吸收各機關之保管金
(七) 修改公庫法關於處理經費剩餘辦法之規定
(八) 債券之經理應統一集中於公庫機關
(九) 努力闡揚公庫制度之內容及其程序
(十) 提高代庫銀行之服務效率
(十一) 利用郵政機構儘量擴大公庫網
(十二) 早日制定特種基金管理法及公有財物管理法
(十三) 心量減少例外收支
(十四) 簡化書據表報藉以節省人力物力提高庫政效率
(十五) 改善公庫支票並設法促進其流通
(十六) 加強聯綜組織輔助公庫制度
(十七) 及時修改公庫法
附錄一 公庫法規及其有關章則
附錄二 公庫制度書籍及論文目錄
附錄三 各國公庫制度概況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三十三年[1944]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F812.96/437
主題
InfoField
國庫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812.96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2],396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8:48,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8:48, 11 June 2023906 × 1,379, 421 pages (17.49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中國公庫制度 (1/1) by 楊承厚編 (batch task; nlc:data_416,13jh005918,59325; 民國圖書.7; 中國公庫制度)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