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3jh008436-58891 戰後新世界.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016 × 1,385 pixels, file size: 26.97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683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戰後新世界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美〕鮑曼(Isaiah Bowman)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戰後新世界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發行者]
Description

全書共34章。介紹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政治地理及各國疆界變遷情況

目錄
譯者序
原序
第一章 世界今日之重大問題
世界新地圖
世界難題之底蘊
現今諸大問題之方式
第二章 不列顛帝國諸問題
(甲) 不列顛帝國之商業組織
優待稅則
不列顛帝國之海權與帝國之發展
(乙) 不列顛帝國與各部之關係
自治區
愛爾蘭
南非自治區
洛締西亞及鄰近保護地
印度帝國
帝國與回教國
宗教同盟會
埃及保護國
英屬埃及蘇丹
不列顛在阿剌伯之利益
美索不達米亞
第三章 法蘭西政治與殖民之目的
(甲) 改組與再造
戰費之負擔
東疆諸問題
法國之大需要
對於殖民地之關係
(乙) 法國之重要殖民地
敘利亞
北非之法國殖民地
第四章 歐洲視線所集之比利時
重建之事業
比例時要求之邊土
分得之領土
比屬剛果
第五章 意大利現狀
在歐陸發展之野心
國內之政治實業
意之殖民事業
利比亞
第六章 西班牙之趨向民治
國內之過激主義
分裂趨向與歷史上之原因
今日之政治經濟狀況
第七章 葡萄牙殖民政策
民治以來之狀況
葡萄牙昔日之隆盛
葡與巴西之關係
非洲領土
葡萄牙之殖民政策
第八章 斯干的那維亞諸國及荷蘭
斯干的那維亞半島
瑞挪丹荷今後之問題
挪威之海運業
瑞典與鄰邦之糾葛
丹麥
什列斯威之復歸丹領
荷蘭
第九章 瑞士之鐵道與疆土問題
與外國之關係
政治趨勢
邊疆問題
第十章 日耳曼人之問題
日耳曼人分布區域
昔日德國及於鄰邦之勢力
新興國中之日耳曼人
大戰之結果
昔日德意志帝國之殖民事業
新德國之負債
第十一章 奧地利民族生存問題
今日之版圖
國內之民族
今日經濟狀況
協約國對奧之和約
第十二章 新匈牙利
國步之艱難
馬札兒人與其受治民族之關係
戰後之糾紛
鄰封之侵櫳
匈牙利最近之實業
第十三章 捷克斯拉夫
爭競之歷史
捷克新邦之危機
種族方面之行政問題
地方區域
內陸國之利弊
第十四章 南斯拉夫及亞得里亞海
疆界之糾紛
南斯拉夫國家之政治統一問題
爭執地帶
斯庫台里區域
西巴納特
國內之工商業問題
少數民族之待遇
塞爾維亞之特別情形
第十五章 疆域改變後之羅馬尼亞
羅馬尼亞建國之原始
羅馬尼亞之人民
佛勒人
德蘭斯斐尼亞之羅馬尼亞及馬札兒人
少數民族問題
邊境諸區域
布柯維納
比薩拉比亞
東巴納特
多不魯甲
羅馬尼亞侵略匈牙利
羅馬尼亞之現狀
第十六章 布加利亞
布加利亞之野心及其所獲之結果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
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布加利亞之參與大戰
布加利亞之新局面
新近之疆界
第十七章 阿爾巴尼亞
阿爾巴尼亞之特點
阿爾巴尼亞問題之國際觀
阿爾巴尼亞之人民
統一阿爾巴尼亞之希望
第十八章 希臘之復興
馬其頓之分裂
色雷斯問題
多得堪尼亞群島及愛琴海諸島
土麥那地域
伊庇魯斯北部
達拉布松
塞蒲路斯
希臘之現狀
第十九章 波蘭史略與其疆域之爭
新波蘭民主國之組織
波蘭與俄羅斯
波蘭之出海一但澤與波蘭通道
波蘭西境
波蘭在東加里西亞之主權
人民投票公決地域
特申
軍閥與邊界問題
波蘭之內部問題
波蘭與英法之關係
第二十章 立陶宛之發展與影響
立陶宛之擴張
立陶宛與波蘭之聯合
波蘭分割與立陶宛
經濟實況
今日之境域政治問題
第二十一章 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舊波羅的海岸諸省——之農田制度,及商業出口
受制於異俗
德國侵占之持久
新國之基礎
與俄現政府之結約
內政
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之國際地位
第二十二章 芬蘭問題及其他地理的背景
地域上之情勢
芬蘭之人民
芬蘭與鄰國之關係
芬蘭之現狀
第二十三章 俄羅斯之政治地理
俄羅斯帝國之人種
舊制之腐敗
俄亂之背景
布爾塞維克主義——過激主義
革命後之軍事行動
經濟狀況
田畝問題之現狀
邊境人民之離異
頓哥薩克人之居地
西比利亞區域
第二十四章 君士坦丁堡及其交通
大日耳曼計畫中之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問題之解決
新訂條約
第二十五章 巴力斯坦:猶太之故國為英國之代管區
聖地國之建議
巴力斯坦與世界之關係
猶太民族之特殊狀況
發展農業之可能性
第二十六章 阿那托力亞:土耳其之殘遺
地理的環境
歷史上之關係與政策
1908年革命及青年土耳其之國家政策
列強之勢力地帶
治外特權
土耳其公績
塞佛爾條約之其他規定
新國民黨
克利發問題
新國之人種經濟觀
第二十七 山居之苦特人
半游牧之民族
對於苦的斯坦之條約
第二十八章 外高加索之人民
新政府與列強之關係
種族雜處與政治之影響
內部經濟狀況
局部條約
佐治亞國之情形
亞美尼亞代管之難
亞塞爾拜然-韃靼國
結論
第二十九章 波斯與英國之關係
土地與人民
波斯亞塞爾拜然
波斯之外國勞力
英奪油礦
英波條約
改革之政策
第三十章 中亞細亞之游牧民族
i 地理的環境
ii 基爾啟斯草原
iii 俄屬土耳其斯坦
iv 新疆
v 蒙古
vi 西藏高原
vii 阿富汗
第三十一章 遠東
遠東原料之控制
人種問題
(甲) 日本一躍而躋於列強
日本之崛興
日本在亞洲大陸之發展
大戰與日本
中日山東問題之爭執
人口之壓迫
日本將來之政策
(乙) 中國之最近問題
列強在中國之經濟侵略
通商港(條約開放之商港)
內政
滿洲之爭執
第三十二章 太平洋與澳洲
太平洋日本勢力之擴展
澳洲聯邦
新西蘭與薩摩亞
第三十三章 歐洲列強在非洲之殖民地
人種及宗教問題
非洲熱帶之白人地域
非洲之蠶食
非洲之舊德屬地
喀麥降
多哥蘭
代管制
商業政策與土人之治理
關於酒,奴隸,田獵三項之國際協約
經營屬地之效果
非洲屬地之零星問題及商業利益
西部非洲
亞丁
索馬利蘭與厄立特利亞
阿比西尼亞及來比利亞獨立國
第三十四章 拉丁亞美利加之商業及疆界問題
美國與拉丁亞美利加
南美商業之競爭
黑西哥問題
西印度群島
拉丁美洲國界之爭執
大克那亞里加疆界之爭執
拉巴拉他海股
玻利維亞與巴拉圭之邊界
秘魯與玻利維亞之邊界
哥倫比亞與委內瑞拉之邊界
哥倫比赤道國秘魯之邊界
危地馬拉與閧都拉斯之邊界
巴拿馬哥斯大利加之邊界
續篇 美國之地位
(a) 美國之內政
(b) 美洲之對外關係
(c) 美國在斐律賓群島及太平洋所有之利益
(d) 因文明而成之對外關係
參考書目錄
補註
總論
巴塞羅納會議
日內瓦會議
第二章 不列顛帝國諸問題
帝國經濟會議
不列顛債務擔保委員團之派遣
愛爾蘭
埃及
洛締西亞
第三章 法蘭西政治與殖民之目的
薩爾流域
第五章 意大利現狀
泛擊黨
第六章 西班牙之趨向民治
丹吉爾條約
第十章 日爾曼人之問題
第十一章 奧在利民族生存問題
第十二章 新匈牙利
布根蘭
國體
擁護舊界所起之騷動
同盟所貸予之款
第十四章 南斯拉夫與亞得里亞海
與意大利在條約上之協定
達加他羅之鐵路
內部之結合
第十八章 希臘之復興
第十九章 波蘭史略與其疆域之爭
上西利西亞
維爾那之爭執
東加里西亞
第二十章 立陶宛之發展與其影響
第二十二章 芬蘭問題及其地理的背景
第二十三章 俄羅斯之政治地理
第二十六章 阿那托力亞:土耳其之殘遺
宗教及聲勢
按宗數及數目之人口分布大概
戰後地位之經濟觀
一九一九年以降土耳其所獲之領土
土耳其對於色雷斯之要求
美索不達米亞疆界
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二三年之和約
一九二二年羅散條約要目大綱
附錄
(a) 軍備限制會議所采決之條約及決議大綱
(b) 大克那亞里加議定書
參考書籍目錄
百年來主要國際條約與協定表
插圖及地圖目錄
第一圖 中歐之衝突地帶圖
第二圖 戰後國境之變遷圖
第三圖 歐洲宗教區域分布圖
第四圖 不列顛帝國擴張圖
第五圖 世界航路圖
第六圖 英美法日荷勢力交會於南洋圖
第七圖 南非洲聯邦圖
第八圖 英屬非洲圖
第九圖 印度宗教圖
第十圖 印度人口密度圖
第十一圖 印度區域圖
第十二圖 印度米麥生產圖
第十三圖 印度之蓄水池
第十四圖 回教徒之世界
第十五圖 埃及圖
第十六圖 蘇彝士運河在薩伊德埠入口圖
第十七圖 尼羅河流域耕地圖
第十八圖 英屬埃及蘇丹圖
第十九圖 美索不達米亞圖
第二十圖 法國地文圖
第二十一圖 亞洛二省礦產及其水道交通圖
第二十二圖 來因河左岸圖
第二十三圖 法國礦產分布圖
第二十四圖 瓜分亞洲土耳其圖
第二十五圖 英法意三國在小亞細亞協定之商業利益圖
第二十六圖 非洲法屬地圖
第二十七圖 阿爾及利亞內部之沙漠圖
第二十八圖 比利時要求之邊士圖
第二十九圖 比東境新得之領土圖
第三十圖 比屬剛果水陸交通圖
第三十一圖 羅馬古蹟之一港圖
第三十二圖 新普倫隧道圖
第三十三圖 非洲之意大利屬地圖
第三十四圖 西班牙地文圖
第三十五圖 西屬非洲領土圖
第三十六圖 葡屬非洲領土圖
第三十七圖 挪威海岸之峽灣圖
第三十八圖 什列斯威之角逐圖
第三十九圖 荷蘭填海圖
第四十圖 鹿特丹圖
第四十一圖 聖哥忒德鐵路隧道圖
第四十二圖 日耳曼人分布圖
第四十三圖 德國分割圖
第四十四圖 奧匈分裂圖
第四十五圖 奧國今日之疆土
第四十六圖 匈牙利圖
第四十七圖 布達佩斯圖
第四十八圖 捷克斯拉夫圖
第四十九圖 南斯拉夫人種及疆界圖
第五十圖 巴爾幹半島形勢圖
第五十一圖 阜姆圖
第五十二圖 羅馬尼亞人種及疆界圖
第五十三圖 第一次及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疆界更變圖
第五十四圖 大戰後布加利亞疆域之損失圖
第五十五圖 各國擬議之阿爾巴尼亞疆界圖
第五十六圖 希臘疆域圖
第五十七圖 馬其頓人種分布圖
第五十八圖 士麥那希臘人分布圖
第五十九圖 士麥那市圖
第六十圖 1648年波蘭疆域圖
第六十一圖 1740年波蘭疆域圖
第六十二圖 波蘭分割圖
第六十三圖 波蘭人種分布圖
第六十四圖 維斯杜拉與波蘭城市關係圖
第六十五圖 但澤一帶人種分布圖
第六十六圖 但澤獨立州全圖
第六十七圖 加里西亞全圖
第六十八圖 西里西亞圖
第六十九圖 西里西亞民族分布圖
第七十圖 特申全圖
第七十一圖 特申奧拉華斯匹次三城圖
第七十二圖 波蘭邊界糾紛圖
第七十三圖 歸波羅的海邊省之人種及疆界圖
第七十四圖 維道港圖
第七十五圖 芬蘭人種分布圖
第七十六圖 瑞典殖民圖
第七十七圖 歐亞主要鐵道圖
第七十八圖 俄羅斯人種及地帶之關係圖
第七十九圖 猶太民族區域圖
第八十圖 歐俄耕地比例圖
第八十一圖 敖得薩港之一部
第八十二圖 西比利亞俄國農民之木屋
第八十三圖 西比利亞殖民圖
第八十四圖 俄羅斯物產圖
第八十五圖 薩滿伊人及其馴鹿
第八十六圖 君士坦丁堡聖蘇菲亞建築之內部
第八十七圖 海峽地帶圖
第八十八圖 敘利亞之疆界圖
第八十九圖 土耳其崩削圖
第九十圖 土耳其人種圖
第九十一圖 古的斯坦人種分布圖
第九十二圖 外高加索三國地圖
第九十三圖 巴庫石油井
第九十四圖 亞美尼亞人種圖
第九十五圖 波斯人口密度圖
第九十六圖 波斯之英國勢力圖
第九十七圖 中亞雨量圖
第九十八圖 中亞地形圖
第九十九圖 俄屬土耳其斯坦土地圖
第一百圖 新疆喀什噶爾市集
第一百一圖 蒙古商隊運載
第一百二圖 阿富汗境內黃俄鐵道圖
第一百三圖 遠東經濟富源圖
第一百四圖 日本在東亞勢力圖
第一百五圖 山東圖
第一百六圖 日本朝鮮人口密度圖
第一百七圖 日本之花園
第一百八圖 中國及美國面積比較圖
第一百九圖 上海江南造船廠
第一百十圖 英法勢力範圍中之緩衝圖
第一百十一圖 澳洲之羊群
第一百十二圖 澳洲小麥之收穫
第一百十三圖 澳洲人口密度圖
第一百十四圖 坦干伊喀地方圖
第一百十五圖 喀麥隆圖
第一百十六圖 多哥蘭圖
第一百十七圖 非洲植物帶圖
第一百十八圖 亞歐商業焦點圖
第一百十九圖 美國侵略加勒比海圖
第一百二十圖 南美爭執地帶圖
第一百二十一圖 大克那亞里加疆界爭執圖
續篇插圖及地圖目錄
第一圖 一九〇二年西部諸州所有公地圖
第二圖 一九二二年西部諸州所有公地圖
第三圖 一九〇二年美國總人口中所有外籍白人百分率圖
第四圖 一九〇二年美國總人口中黑人百分率圖
第五圖 美國南方北部諸州北部諸城黑人分布圖
第六圖 美國南方占總人口百分之五十以上之黑人面積圖
第七圖 三等城市所成之地理區域情形圖
第八圖 墨西哥城市分布圖
第九圖 斐律賓群島與加勒比海諸地對較圖
第十圖 按世界各區經濟價值之將來白人居地分布圖
第十一圖 世界石油出產圖
第十二圖 一九一〇年至一九二〇年美國農具機器增加之百分率與其他數字比較圖
第十三圖 布根蘭圖
第十四圖 阜姆區域圖
第十五圖 上西利西亞實業區域圖
第十六圖 維爾那及默麥爾區圖
第十七圖 俄國饑饉地帶圖
第十八圖 戰前亞洲土耳其回教徒百分率圖
第十九圖 戰前亞洲土耳其人口密度圖
第二十圖 土耳其鐵路海港貿易與各國所定勢力帶之關係圖
第二十一圖 色佛爾條約及昂哥拉協定畫界略圖
第二十二圖 色雷斯政治上之疆界圖
第二十三圖 新土耳其歐洲疆界圖
表解目錄
1913年世界各國礦產類(三十種)百分比較表
1913年世界各國煤鐵石油生產消費百分比例表
不列顛帝國各部原出出產表
奧地利人民之國籍宗教分布表
俄羅斯帝國人種成分圖
1910-1911年土耳其重要商埠之貿易額占全圖總額之百分比表
亞洲土耳其人種分類表
中國人口密度表
續編表解目錄
各州黑人增加表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廿二年[1933]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K91/33
中圖分類
InfoField
K91
載體形態
InfoField
612,26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6:34,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6:34, 11 June 20231,016 × 1,385, 683 pages (26.97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戰後新世界 (1/1) by (美)鮑曼(Isaiah Bowman)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3jh008436,58891; 民國圖書.8; 戰後新世界)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