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3jh009170-61939 測量學.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050 × 1,339 pixels, file size: 19.99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530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測量學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李海觀編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測量學
Publisher
世界書局[總發行者]
Description

目錄
緒論
1 何謂測量
2 測量之效用
3 平面測量與大地測量之區別
4 平面測量效用之限制
5 測量之分類
6 測量之手續
7 單位
8 測量之精確度
9 測量之速度
第一編 平面測量之基本方法
第一章 差誤
10 差誤
11 差誤之原因
12 三種差誤
13 集積差及消關差
14 較差
15 常差之消除
16 差誤之預防及消除
17 各種差誤重要性之比較
第二章 距離量法
18 鋼尺及其附屬物
19 前測手及後測手
20 平地距離之量法
21 釘椿及椿號
22 斜坡上量水平距離
23 鋼尺與標準長度之比較
24 距離之精密量法
25 距離之約估
第三章 用鋼尺量距離之差誤
26 差誤之原因
27 鋼尺長度不准之差誤
28 溫度變遷之差誤
29 鋼尺不水平之差誤
30 瞄線不直之差誤
31 垂曲差
32 拉力不勻之差誤
33 標誌鋼尺長度之差誤
34 讀零數不准之差誤
35 普通錯誤
36 鋼尺量距離之精確度
第四章 測量儀器之主要部分
37 水準管
38 指南針
39 游尺
40 透鏡之原理
41 透鏡成像之理
42 遠鏡之構造
43 遠鏡之成像
44 遠鏡之四要點
45 遠鏡擴大力之測驗
46 正像遠鏡與倒像遠鏡之比較
47 三足架
第五章 水準測量之儀器
48 水準儀
49 活鏡水準儀
50 定鏡水準儀
51 蔡司水準儀
52 水準尺
53 覘牌
54 地釘
55 手水準儀
第六章 水準測量之原理及術語
56 水準測量之目的
57 水準高度及水準基面
58 水準標點
59 水準測量基本方法
60 後視前視及視線高
61 水準測量之公式
62 中間點及轉點
63 雙轉點法
第七章 水準測量實施方法
64 水準測量隊之組織
65 水準測量隊之用具
66 定鏡及活鏡水準儀之安平法
67 蔡司水準儀之安平法
68 使用遠鏡
69 水準尺之讀法
70 水準尺之持法
71 施測概況
72 轉點之重要
73 視線之長
74 安置水準儀地點之選擇
75 轉點之選擇
76 水準線過河
77 設立水準標點
78 水準測量之校對
79 水準測量之速度
80 水準記載薄
81 水準計算之校對
82 釘斜坡椿
83 用斜視線法釘斜坡椿
第八章 水準測量之差誤
84 儀器之差誤
85 使用儀器之差誤
86 讀數不準確之差誤
87 儀器及水準尺位置變動之差誤
88 天然差誤
89 個人差誤
90 讀水準尺之錯誤
91 記載及計算之錯誤
92 水準測量差誤之限度
第九章 氣壓水準
93 原理
94 氣壓計
95 從氣壓計讀數計算高度
96 溫度改正數
第十章 羅盤儀及其用法
97 羅盤及羅盤儀
98 方向角
99 方向角之讀法
100 羅盤儀之用法
101 羅盤儀之用途
第十一章 經緯儀
102 經緯儀之用途
103 經緯儀之構造
104 蔡司經緯儀
105 經緯儀應具之條件
第十二章 經緯儀之讀角法
106 上盤與下盤之關係
107 度盤之劃分法
108 讀角之步驟
109 度盤之讀法
110 經緯儀上之游尺
111 游尺讀法
112 游尺讀法示例
113 蔡司經緯儀之讀角法
第十三章 經緯儀之測角法
114 垂球
115 經緯儀之安平法
116 使用遠鏡
117 後視及前視
118 水平角測法——用普通經緯儀
119 水平角測法——用蔡司經緯儀
120 用復轉法測水平角
121 水平角精測法
122 標誌—水平角於地上
123 用復轉法標誌水平角於地上
124 引長—直線
125 垂直角測法
126 標杆之持法
第十四章 測角之差誤
127 差誤之原因
128 儀器安平欠完善之差誤
129 照准之差誤
130 天然差誤
131 差誤之消除
132 測角精確度之審核
133 測角差誤之限制
第十五章 導線測法
134 測站
135 測線
136 折線
137 導線
138 施測導線所包括之事項
139 左角及右角
140 折角
141 方位角
142 導線測量隊之組織
143 導線測量隊之用具
144 指揮旗及指揮記號
145 導線角度之各種測法
146 用左角施測導線法
147 用折角施測導線法
148 用方位角施測導線法
149 用方向角施測導線法
150 四種測法之比較
151 精密導線
152 導線過河
153 讀磁方向角之必要
154 閉塞導線及閉塞差
155 導線距離與角度之精確度須相稱
156 導線記載簿
第十六章 導線之計算
157 方向角算法
158 縱距及橫距
159 縱橫距之算法
160 縱橫距之正負號
161 導線之計算
162 拆線表
163 縱橫距圖解法
164 閉賽差之計算
165 閉塞差之分配
第十七章 導線之繪法
166 畫角法之類別
167 用分角器畫角
168 正切法畫角
169 弦線法畫角
170 導線角法之類別
171 用方向角書導線
172 用坐標畫導線法
173 導線各種畫法之比較
第十八章 小三角測量
174 三角測量之基本原理
175 三角測量之分類
176 三角點及三角綱
177 三角點之選擇
178 標誌及標架
179 基線之量法
180 量角
181 角之改正
182 歸心計算
183 求邊
184 三角測量之差誤
185 三角測量與精密導線之比較
第十九章 視距法
186 視距法
187 視距線
188 視距尺
189 視距原理
190 儀器常數
191 視距常數
192 斜視線公式
193 斜視線公式之應用
194 視距表
195 視距圖
196 視距計算尺
197 三種視距計算法之比較
198 用視距法測距離
199 用視距法測高度
200 視距導線
201 視距法之效用
第二十章 視距法之差誤
202 視距尺長度及分格不準確之差誤
203 持尺不垂直之差誤
204 讀數不準確之差誤
205 折光差
206 高度之差誤
207 視距常數之差誤
208 計算上之差誤
209 讀視距尺之錯誤
210 用視距法測兩點間距離之精確度
211 用視距法測兩點間高度差之精確度
212 視距導線之距離閉塞差
213 視距導線之高度閉塞差
第二十一章 平板儀測量
214 平板儀之構造
215 平板儀測量
216 平板儀之安平法
217 測法概說
218 輻射線法
219 交線法
220 導線法
221 截線法
222 三點法概說
223 影印法
224 白塞爾法
225 李門法
226 李門別法
227 平板儀與標架位置之關係
228 二點法
229 各種方法之比較
230 用平板儀測高度
231 蒙圖紙於圖板之法
232 圖紙之伸縮
233 平板儀測量之效用
第二十二章 小平板儀
234 小平板儀之構造
235 小平板儀測方向線
236 小平板儀測高度差
237 小平板儀測距離
238 小平板儀之效用
第二十三章 地形測量綱要
239 何謂地形測量
240 設立控制點
241 測繪地形
地面上各項物體之測定
242 地面上應測之物體
243 地形點
244 地形點位置之測法
245 測定一物體之位置
246 取點之多寡
247 測量物體之高度
等高線之測繪
248 等高線概說
249 等高線之性質
250 等高線之測法
251 等高線控制點之選擇
252 等高線之畫法
253 等高距之選擇
施測地形方法
254 施測地形方法
255 經緯儀視距測記法
256 經緯儀視距測繪法
257 平板儀視距法
258 三種測法之比較
第二十四章 經緯線視距測繪法
259 引言
260 經緯儀之選擇
261 圖板及三足架
262 圖板之安置
263 分角器
264 公尺
265 三點法
266 視距導線測法
267 視距導線畫法
268 視距導線之記載
269 水平遠鏡測視距導線高度之法
270 司經緯儀之任務及其應注意點
271 繪圖者之任務及其應注意之點
272 持尺者之任務及其應注意之點
273 地形點遇障礙時之測法
274 指揮旗及指揮記號
275 縮尺與測法
276 例一
277 例二
278 例三
第二十五章 橫斷面及縱斷面測量
橫斷面測量
279 何謂橫斷面
280 施測橫斷面之目的
281 橫斷面施測概要
282 施測橫斷面之儀器
283 用水準儀或經緯儀施測橫斷面
284 用手水準儀測橫斷面
285 橫斷面記載簿
286 橫斷面畫法
287 斷面平板儀與視距尺之構造
288 用斷面平板儀施測橫斷面
289 斷面平板儀之優點
縱斷面測量
290 何謂縱斷面
291 縱斷面測量之目的
292 縱斷面測法
293 縱斷面畫法
294 縱斷面與等高線
第二十六章 天體觀測
295 概說
296 定義
297 天文三角形

298 時
299 視時
300 平時
301 恆星時
302 恆星時與平時之關係
天體仰角之改正
303 空氣折光改正數
304 視差
305 太陽半徑

306 概說
307 上下中天及東西離
308 恆星之上中天時刻
309 恆星之極距與方位角
310 北極星
緯度之觀測
311 觀測目的與所需精確度
312 緯度之簡易觀測法
313 緯度之計算
經度之觀測
314 觀測目的與所需精確度
315 經度簡易測法
時之觀測
316 觀測目的
317 觀測方法
318 計算方法
真方位角之觀測
319 觀測目的與所需精確度
320 任何時觀測真方位角
321 真方位角之計算
322 近東(或西)離時觀測真方位角
323 計算
324 總結
第二編 特種測量
第二十七章 路線測量
325 概說
勘測
326 勘測之性質
327 勘測所用儀器與方法
328 勘測之目的
初測
329 初測之性質
330 測量隊之組織
331 導線點之選擇
332 導線
333 水準
334 地形
335 縱斷面圖
定線測量
336 圖上定線
337 定線測量之性質
338 測量隊之組織
339 直線之敷設
340 關於曲線之定義及公式
341 計算示例
342 曲線敷法
343 縱曲線
344 釘邊椿
第二十八章 土地測量
345 土地測量與地形測量之區別
346 用鋼尺或布尺測量土地界址
347 用導線測量土地界址
348 土地清丈
計算面積
349 面積之單位
350 計算面積之公式
351 計算面積普通方法
352 從圖上求面積
353 面積計
354 面積計之原理
355 面積計之用法
356 從支距計算面積
357 用倍子午距計算面積
劃分面積
358 概說
359 自界線上一定點作一直線劃分多邊形地一部分等於已知面積
360 作一已知方向之直線劃分多邊形地一部分等於已知面積
361 取直界線
第二十九章 城市測量
362 概說
測制城市地形圖
363 控制
364 水準
365 地形
敷設城市建築物
366 儀器
367 釘市街線椿
368 弧形市街之圓角
369 釘市街斜坡椿
370 縱曲線
371 市街橫斷面
372 設置陰溝
373 釘橋椿
374 設置房屋線板
第三十章 河海測量
375 概說
376 河道橫斷面
377 河道縱斷面
378 河岸線
379 湖岸線
380 海岸線
381 全流域地形測量
六分儀
382 六分儀
383 六分儀之原理
384 六分儀測水平角
385 使用六分儀應注意之點
386 用人造地平面測垂直角
水深測量
387 水底高度
388 測深杆及測深錘
389 測量水深之差誤
390 定測深點之位置
391 用已知時間定測深點
392 用繩橫過河面測深
393 用視距法定測深點
394 用一方向線及岸上測一角以定測深點
395 舟中讀二角以定測深點
396 岸上讀二角以定測深點
397 在二方向線交點上測深
398 測深隊之組織
399 定水流方向
第三編 水文測量
第三十一章 雨量
400 定義
401 雨量計
402 自記雨量計
403 雨量計之設置
404 雨量記載法
405 雨量成績之審核
406 雨量成績之統計
第三十二章 蒸發量
407 概說
408 蒸發皿
409 蒸發皿之設置
410 蒸發皿及量杯之用法
411 蒸發量之記載
412 蒸發量之改正
413 蒸發量成績之審核
414 蒸發量成績之統計
第三十三章 水位
415 概說
416 水標之分類
417 直接水標
418 設立水標地點之選擇
419 水標零點高度及水準標點
420 水標觀讀次數及記載表式樣
421 冰凍期骨觀測水位
422 水標站圖說
423 水位成績之審核
424 水位曲線
425 自記水標
426 自記水標之裝置
第三十四章 流量測法
427 概說
428 河道橫斷面面積
429 斷面內各點流速之不同
430 測量—垂線內之平均流速
用浮標施測流速
431 浮標
432 浮標測流法
433 流速記載及流量計算
434 用浮標測流之優點及缺點
435 浮標測流之差誤
用流速計施測流速
436 流速計
437 潑拉斯流速計
438 沃脫流速計
439 流速計之用法
440 施測流速之馮藉物
441 施測垂線內平均流速法
442 流速計測流法
443 流速記載及流量計算
444 流速計測流之優點及缺點
445 流速計測流之差誤
用水面斜坡法計算流速
446 方法概說
447 定水面傾斜度
448 橫斷面積
449 水半徑
450 係數c
451 滿寧及福煦海墨公式
452 反求n值
453 用水面斜坡法計算流速之得失
454 洪水期內施測流量
455 冰凍期內施測流量
456 施測潮水河流量
457 橫斷面地點之選擇
458 流率曲線
459 垂直流速曲線
460 流量站圖說
第三十五章 河流挾沙量
461 引言
462 試驗挾沙量應用器具
463 汲取水樣之法
464 試驗水樣之法
465 試驗水樣之次數
第四編 繪算
第三十六章 計算概說
466 校對
467 計算之秩序
468 計算之速度
469 簡捷算法
470 刪除不需要之數字
471 有用之表
472 圖解
473 用機械計算
第三十七章 計算土方
474 何謂土方
475 土工之橫斷面
476 橫斷面積之計算
477 計算體積之公式
用底面公式計算體積
478 水平斷面
479 二斜線斷面
480 不規則斷面
稜柱體改正數
481 三角形稜柱體改正數
482 水平斷面稜柱體改正數
483 二斜線斷面稜柱體改正數
484 不規則斷面稜柱體改正數
485 山坡上之土工
第三十八章 繪圖儀器及用品
486 鉛筆
487 直線尺
488 丁字尺
489 三角板
490 公尺
491 分角器
492 直線筆
493 曲線筆
494 兩腳規
495 圓規
496 曲線板
497 縮放儀
498 繪圖紙
499 摹圖紙及摹圖布
500 方格紙
501 藍曬紙
502 繪圖墨水
第三十九章 製圖概說
503 圖之種類
504 製圖各步手續
505 繪製圖稿
506 上墨
507 摹圖
508 藍曬
509 太陽紙
510 圖上字體及注字之法
511 保持圖之清潔
第四十章 地形圖之完成
512 地形圖上應備具各項
513 標題
514 縮尺
515 子午線
516 圖框
517 圖例
518 各色墨水之應用
519 水準基面
520 圖之擦拭
521 圖之編號
第五編 儀器之校正愛護及修理
第四十一章 儀器之校正
522 校正儀器之重要
523 校正儀器之通則
524 反轉法
525 經緯儀之校正
橫線之校正
縱線之校正
526 蔡司經緯儀之校正
527 活鏡水準儀之校正
528 木椿校正法
529 定鏡水準儀之校正
530 蔡司水準儀之校正
531 羅盤儀之校正
532 平板儀之校正
533 六分儀之校正
534 流速計迴轉數與流速關係之重行檢定
第四十二章 儀器之愛護
535 愛護儀器之重要
536 儀器出箱及入箱時應注意之點
537 安平儀器時應注意之點
538 搬移儀器時應注意之點
539 去螺絲縫中之垢
540 經緯儀之拆卸及內部擦拭
541 水準儀之拆卸及內部擦拭
542 透鏡之愛護
543 磁針之愛護
544 儀器帽及箱套
545 鋼尺之愛護
546 流速計之愛護
第四十三章 儀器之修理
547 引言
548 接合斷鋼尺
549 磁針加磁
550 配製螺釘
551 重裝水準管
552 重裝十字線或視距線
附表
1 對數表
2 正弦餘弦對數表
3 正切餘切對數表
4 正弦餘弦真數表
5 正切餘切真數表
6 平方立方平方根立方根及倒數表
7 視距表
8 空氣折光改正數表
9 化度為時表
10 化時為度表
11 化平時為恆星時表
12 化恆星時為平時表
13 弧面與折光總改正數表
14 用氣壓計讀數求高度差表
15 氣壓計溫度訂正表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三十六年[1947]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P2/5
主題
InfoField
測量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P2
載體形態
InfoField
395,107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8:42,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8:42, 11 June 20231,050 × 1,339, 530 pages (19.99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測量學 (1/1) by 李海觀編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3jh009170,61939; 民國圖書.8; 測量學)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