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4jh005970-71328 中國教育史大綱.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50 × 1,443 pixels, file size: 14.7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414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中國教育史大綱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王鳳喈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中國教育史大綱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發行者]
Description

分11章,內容有教育的起源,中國歷代教育概況及變遷大勢。附:歷代學術與政治之交互的影響(日本市村咱次郎著,王桐齡譯)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一) 研究教育史之目的
(二) 研究教育史之方法
(三) 本書之大綱
第二章 教育起源及其變遷
第一節 教育起源
(一) 原始生活
(二) 應付困難
(三) 人類的保守性
第二節 民族習慣的教育
(一) 民族習慣教育的成立
(二) 民族習慣教育的形式
(三) 民族習慣教育的目的與價值
(四) 民族習慣教育的內容與方法
(五) 民族習慣時代之轉機
第三章 中國社會之分析
第一節 社會與教育
(一) 發端
(二) 教育上的個人主義
(三) 教育上的社會主義
(四) 社會與教育之關係
第二節 中國社會之分析
(一) 中國文明之特質
(二) 中國文明之原素
(三) 中國的社會制度
第四章 周代及周代以前之教育
第一節 通論
(一) 教育之發端
(二) 社會的背景
(三) 天道的思想
(四) 教育底目的及方法
(五) 養老的注重
(六) 釋奠釋菜的注重
第二節 教育制度
(一) 周代以前之教育
(二) 周代之教育(止於周平王)
第三節 結論
(一) 本期教育之特點
(二) 本期教育之衰頹
第五章 春秋戰國之教育
第一節 通論
(一) 社會方面之變遷
(二) 變遷之原因
(三) 本期教育與前期教育之比較
第二節 各家的教育學說
(一) 道家的教育學說:老子
(二) 儒家的教育學說:孔子,孟子,荀子
(三) 墨家的教育學說:墨子
(四) 法家的教育學說:管仲,商鞅,韓非子
第三節 結論
(一) 學派與地域之關係
(二) 各家學說對於將來之影響
(三) 破壞與建設的工作
(四) 學術中衰之原因
第六章 秦漢之教育
第一節 通論
(一) 秦漢系建設時代
(二) 秦代教育之特點
(三) 漢代教育之特點
(四) 漢代教育在中國教育史中的地位
第二節 漢代教育制度
(一) 學校之設立
(二) 學校之種類
(三) 教授法與教材
(四) 選舉制度
(五) 經學家與當時教育制度
(六) 漢代之學風
第三節 漢代各家的教育學說
(一) 經學家
(二) 淮南王
(三) 董仲舒
(四) 揚雄
(五) 王充
第四節 結論
(一) 秦漢教育與戰國教育之比較
(二) 漢代教育對於後來之影響
(三) 秦漢時代之新發明
第七章 魏晉及南北朝的教育
第一節 通論
(一) 秦漢教育與魏晉南北朝教育之比較
(二) 政治與社會之變動
(三) 思想的變遷與其原因
(四) 當代之風尚
(五) 選舉制度
第一節 教育制度
(一) 教育與政治之關係
(二) 魏代的教育
(三) 西晉的教育
(四) 南北朝的教育
(五) 當時教育實施之狀況
第三節 學派的分裂與教育
(一) 經學家
(二) 清譚家
(三) 佛學家
(四) 文學家
(五) 結論
第四節 結論
(一) 委靡的放誕的民風
(二) 無廉恥無節義的民風
(三) 好裝飾而不講實用的民風
(四) 南北朝學風的概述
(五) 此時代對於教育之貢獻
第八章 隋唐的教育
第一節 通論
(一) 政治的變動與教育
(二) 募兵制度與教育
(三) 選舉制度與教育
第二節 教育制度
(一) 隋代的教育制度
(二) 唐代的學校制度
(三) 唐代的選舉制度
(四) 教育制度與當時人才
第三節 各家的教育學說
(一) 王通
(二) 經學家孔穎達,顏師古等
(三) 韓愈
(四) 李翱
(五) 佛家派別及其教育學說
(六) 道家
第四節 結論
(一) 隋唐的教育與魏晉南北朝的教育的比較
(二) 隋唐的士風
(三) 科舉的流弊
(四) 纏足之影響
(五) 結論
第九章 宋元明的教育
第一節 通論
(一) 政治的變動與教育
(二) 本期教育與隋唐教育之比較
(三) 本期思想界的變動
第二節 教育制度
(一) 宋朝的教育制度
(二) 元代的教育制度
(三) 明代的教育制度
(四) 書院制度
(五) 私人教授
(六) 科舉制度與理學
(七) 科學與學校
(八) 當時實施教育之狀況
第三節 各家的教育學說
(一) 王荊公
(二) 司馬溫公
(三) 邵康節
第四節 各家的教育學說(續前)
(四) 周濓溪
(五) 張橫渠
(六) 程明道
(七) 程伊川
(八) 程門大弟子:謝上蔡,楊龜山
第五節 各家的教育學說(續前)
(九) 朱晦庵
(十) 陸象山
(十一) 呂東萊
第六節 各家的教育學說(續前)
(十二) 許魯齋
(十三) 吳康齋
(十四) 薛敬軒
第七節 各家的教育學說(續前)
(十五) 王陽明
(十六) 劉念台
第八節 結論
(一) 理學之批評
(二) 儒家之宗教化
(三) 思想之束縛
(四) 科舉之流毒
(五) 當代之風尚
(六) 當時之教法與課程
(七) 當代之新發明
第十章 清代教育
第一節 通論
(一) 政治變動與教育
(二) 清代的學術思潮
(三) 清代實施教育的狀況
(四) 清代系舊教育結束時代
第二節 教育制度
(一) 概述
(二) 學校制度
(三) 科舉制度
(四) 清代的圖書
第三節 各家的教育學說
(一) 概論
(二) 經史派的教育學說:顧亭林,黃梨洲,王船山,朱舜水
第四節 各家的教育學說(續前)
(三) 理學派的教育學說:孫夏峰,李二曲,陸桴亭,陸稼書
(四) 實利派的教育學說:顏習齋,李恕谷
第五節 各家的教育學說(續前)
(五) 天算派與中國教育
(六) 考證派的教育學說:胡朏明,閻百詩,惠定宇,戴東原,龔定庵,魏默深
(七) 各派學說的結論
第六節 結論
(一) 清代教育與宋明教育之比較
(二) 科學的方法與科學的教育
(三) 清代教育在教育史中的地位
(四) 清代教育的總評
(五) 中國舊教育的總評
(六) 中國舊教育與西洋舊教育之比較
(七) 中國舊教育之破壞
第十一章 近代教育
第一節 通論
(一) 近代教育之特點
(二) 近代教育的產生
第二節 近代學制之演進
(一) 新教育萌芽時期
(二) 新教育發展時期
(三) 民國新學制頒布時期
(四) 學校系統改革時期
(五) 結論
第三節 近代教育問題
(一) 教育普及的問題
(二) 蒙藏教育問題
(三) 科學教育問題
(四) 體育問題
(五) 公民教育問題
(六) 改良教育實施的問題
(七) 結論
附錄
歷代學術與政治之交互的影響
參考書目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十九年[1930]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G529/4
主題
InfoField
教育史
中圖分類
InfoField
G529
載體形態
InfoField
367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9:50,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9:50, 11 June 2023850 × 1,443, 414 pages (14.7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中國教育史大綱 (1/1) by 王鳳喈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4jh005970,71328; 民國圖書.8; 中國教育史大綱)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