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4jh006485-71818 中華幣制史.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939 × 1,312 pixels, file size: 23.82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712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中華幣制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張家驤著作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中華幣制史
Publisher
民國大學出版部[發行者]
Description

分歷代貨幣,現代貨幣,現代幣制問題、幣制行政、金銀銅統計、附錄等6編。對歷代幣制情況及近代幣製法規、議案,中央、地方、中外銀行、官錢局、造幣局之章程、條例、鈔幣數目及營業概況等均有詳細敘述,並輯入歷代貨幣照片及有關統計數表等

目錄
第一編 歷代貨幣
第一章 硬幣
第一節 硬幣之起源
第二節 周之硬幣
第三節 秦漢晉魏六朝之硬幣
第四節 唐代五季之硬幣
第五節 宋遼金元明之硬幣
第六節 清之硬幣
第二章 紙幣
第一節 紙幣之起源
第二節 宋之交會
第三節 金之交鈔
第四節 元之寶鈔
第五節 明鈔
第六節 清鈔
第二編 現代貨幣
第一部 硬幣
第一章 銀圓
第一節 自鑄銀圓
附各省舊鑄大小銀圓重量成色表
第二節 流入銀圓
一 本洋
二 鷹洋
三 人洋
四 龍洋
五 安南洋
六 美國洋
附流入銀圓重量成色表
附流入銀圓累年進口額數表
附流入銀圓累年出口額數表
第二章 銀角
第一節 舊銀輔幣
第二節 新銀輔幣
第三章 銅圓
第一節 舊銅畏幣
第二節 新銅輔幣
第四章 銀兩
第一節 用銀之由來及其形式
第二節 銀錠之鑄造權及其分類
附各省寶銀名稱重量表
第三節 各地通用成色標準寶銀及其純分成色計算法
附各地通用成色標準寶銀表
附各種寶銀純分成色比較表
第四節 銀錠之鼓鑄及其鑑定機關
第一項 銀爐
第二項 公估局
第五節 各種重要平式
第一項 庫平
附庫平與各地通用平比較表
第二項 關平
附海關平與各口通用銀兩比較表
附各口關平銀與庫平銀比較表
第三項 漕平
第四項 市平
一 公砝平
二 公估平
三 錢平
四 司碼平
五 九八規銀
六 爐銀
七 洋例平
八 行化平
第六節 各種平砝相互大小推算法
附各種平砝相互比較表
第五章 制錢
第一節 制錢之成分
第二節 制錢之鑄額
附清朝歷代累年鑄造表
附嘉慶五年戶部制定各省每年鑄造額表
第三節 制七之計算法
附全國各地制錢每吊枚數及名稱表
第四節 制錢之種類
第五節 制錢之消滅
第六章 金幣
第一節 用金之由來
第二節 金幣之鑄造
第二部 紙幣
第七章 中央銀行發行之鈔券
第一節 戶部銀行
第二節 大清銀行
第一項 紙幣之種類
第二項 紙幣之印造
第三項 紙幣之推行
第四項 紙幣之兌換
附兌換紙幣則例
第五項 政府對於紙幣之監督
第六項 紙幣發行之數目
第七項 紙幣發行之準備
附紙幣發行數目比較表
附現銀存庫數目表
第三節 中國銀行
第一項 兌換券發行之由來
附中國銀行兌換券暫行章程
第二項 兌換券未能迅速推廣之原因
第三項 兌換券之種類
第四項 兌換券發行額
附中國銀行累年發行兌換券額數表
附中國銀行各分行發行兌換券額數表
第五項 貨幣交換所之設置
附中國銀行貨幣交換所暫行條例
第六項 銀錢兩業領用中行兌換券之經過
一 銀行領用中行兌換券之始末
附各銀行累年領用中行兌換券額數表
二 錢業領用中行兌換券之始末
第四節 交通銀行
第一項 兌換券發行之由來
第二項 兌換券發行制度之新規定
附交通銀行累年發行兌換券額數表
附交通銀行各分行發行兌換券額數表
第五節 中交兩行停兌及收換之經過
第一項 中交兩行停止兌現之原因
第二項 中交兩行停兌後之籌畫情形
第三項 中交兩行停兌後之各地辦理情形
第四項 中國銀行之京鈔整理始末
第五項 中國銀行之少數分行整理兌換券始末
附中國銀行京渝粵汴歸五分行累年停兌券額數表
第六項 財政部發行公債整理中交兩行京鈔之始末
一 七年短期公債與七年六厘公債
二 九年整理金融公債
第八章 特種銀行發行之鈔券
第一節 殖邊銀行
附殖邊銀行兌換券準備章程
第二節 農商銀行
第三節 邊業銀行
第四節 勸業銀行
第五節 蒙藏銀行
第六節 財政部平市官錢局
第一項 平市官錢局發券之略情
附各地平市官錢局發行銅圓券額數表
第二項 北京平市官錢局銅元券整理之經過
附銅元券種類概數一覽表
第九章 普通商業銀行發行之鈔券
第一節 中國通商銀行
第二節 浙江興業銀行
第三節 四明商業銀行
第四節 中南銀行
附鹽業 中南 金城 大陸銀行準備庫規約
附鹽業 中南 金城 大陸銀行準備庫發行章程
附普通商業銀行最近數年兌換券流通額數表
第十章 地方銀行發行之鈔券
第一節 地方銀行發鈔之略情
第二節 直隸省銀行
第三節 奉天省銀行
第一項 東三省官銀號
第二項 奉天興業銀行
第四節 吉林省銀行
第一項 吉省發鈔之沿革
第二項 永衡官銀錢號發鈔之近況
附吉省官帖累年發行額數表
附吉帖對銀一元之市價表
第五節 黑龍江省銀行
第一項 黑龍江官銀號
第二項 廣信公司
第六節 山東省銀行
第七節 河南省銀行
第八節 山西省銀行
第九節 江蘇省銀行
第十節 安徽省銀行
第十一節 江西省銀行
第十二節 福建省銀行
第十三節 浙江省銀行
第十四節 湖北省銀行
附湖北官錢局紙幣表
第十五節 湖南省銀行
第十六節 陝西省銀行
第十七節 甘肅省銀行
第十八節 新疆省銀行
第一項 省城官錢局
第二項 伊犂官錢局
第十九節 四川省銀行
第一項 四川銀行
第二項 濬川源銀行
第二十節 廣東省銀行
第一項 廣東官銀錢局發鈔之始末
第二項 廣東官銀錢局鈔券整理之經過
一 銷券發行數目
二 國家財政與社會金融所受之影響
三 財政部與五國銀行團協定整理廣東紙幣辦法及撥用鹽款合同
四 定期定價收回濫幣之效果
五 宣布定價及定期收回辦法
六 收換紙幣結束情形
第三項 廣東省銀行發行鈔券及其進行整理情形
甲附 整理省銀行紙制辦法總綱
乙附 檢驗前廣東省銀行紙幣辦法
丙附 整理廣東省銀行紙幣委員會章程
丁附 有價證券銷納紙幣辦法
戊附 銀行股本銷納紙幣辦法
己附 公款收入銷納紙幣辦法
第二十一節 廣西省銀行
第二十二節 雲南省銀行
第二十三節 貴州省銀行
第二十四節 熱河特區銀行
第十一章 中外合辦銀行發行之鈔券
第一節 華俄道勝銀行
第二節 中法實業銀行
第三節 中華匯業銀行
第四節 中華懋業銀行
附匯懋業兩銀行最近數年兌換券流通額數表
第十二章 在華各外國銀行發行之鈔券
第一節 滙豐銀行
第二節 麥加利銀行
第三節 花旗銀行
第四節 東方匯理銀行
第五節 橫濱正金銀行
第六節 台灣銀行
第七節 朝鮮銀行
第八節 德華銀行
附在華各外國銀行累年兌換券流通額數表
第十三章 紙幣之法規之其制度
第一節 取締紙幣法規之沿革
第一項 清末制定之紙幣法規
第二項 民國制定之紙幣法規
第二節 紙幣發行制度之籌議
第三節 財政部設立監理官之情形
附各省官銀錢行號監理官章程
第十四章 偽造貨幣禁例
第一節 偽造硬幣禁例
第二節 偽造紙幣禁例
第三編 現代幣制問題
第一章 幣制問題之經過
第二章 幣制本位問題
第一節 鑄造金銀各種貨幣之首先建議者
一 順天府府尹胡燏棻
二 監察御史王鵬運
三 總理衙門給事盛宣懷
四 通政使參議楊宜治
五 駐俄公使胡惟德
第二節 金匯兌本位制之建議
第一項 整理銀本位制及實行金匯兌本位制同時並舉說
一 嚇德氏之建議
二 精琦氏之建議
附張之洞奏駁虛定金本位制原文摘要
第二項 暫時並用銀本位制及金匯兌本位制說
一 度支部議覆汪大變奏案中所擬虛定金本位制辦法之建議
二 衛斯林氏之建議
三 民國七年之金券條例
第三項 暫行金銀兩本位制俟至相當時期實行金匯兌本位制說
一 民國四年幣制委員會擬修正國幣條例之主張
第三章 幣制單位問題
第一節 清末之銀幣單位問題
附張之洞奏請自鑄一兩銀幣原文摘要
院宣統二年度支部奏定之幣制則例
第二節 民國之銀幣單位問題
一 主張採用大單位一元制之理由
二 主張採用小單位制之理由
甲 五錢及五錢五分說
乙 三分之一兩說
丙 十八格蘭姆說
丁 半元制說
第四章 現行國幣條例與幣制問題
附國幣條例及施行細則理由書
附民國三年幣制局整理幣制計畫概要
附民國六年梁啓超任財政總長期內提議之幣制大綱
第四編 幣制行政
第一章 造幣機關
第一節 造幣權及鑄錢局沿革
第一項 造幣權及鑄錢局沿革
第二項 鑄錢局
第二節 造幣廠沿革
第一項 造幣局廠沿革概要
第二項 天津造幣廠沿革
一 北洋銀圓局
二 戶部造幣總廠
三 民國成立後兩廠之合併
附天津銀錢總廠簡明章程
第三項 南京造幣廠沿革
第四項 武昌造幣廠沿革
一 湖北銀元局
二 湖北銅幣局
三 兵工廠附設銅幣局
第五項 廣東造幣廠沿革
第六項 成都造幣廠沿革
一 銀圓局
二 銅圓局
三 本廠成立之組織
四 事實之變遷
五 復歸部有之概況
第七項 雲南造幣廠沿革
第八項 奉天造幣廠沿革
第九項 重慶銅圓局沿革
第十項 湖南銅圓局沿革
第十一項 杭州造幣分廠沿革
第十二項 山東造幣廠籌設及停辦之經過
第十三項 口北造幣廠籌設及開鑄之經過
第十四項 江西造幣廠籌設及開鑄之經過
第十五項 上海造幣廠籌設及開鑄之經過
附上海造幣廠借款銀團致財政總長暨幣制局總裁意見書
附上海造幣廠借款收支表
附上海造幣廠財產一覽表
第二章 造幣廠之官制及其組織
附造幣廠章程
附造幣廠官制
附造幣廠修正章程
第三章 造幣之化驗與稽查
第一節 化驗新幣暫行章程
第二節 稽查造幣總分廠簡章
第三節 貨幣檢查委員會章程
第四章 財政部印刷局造紙廠沿革
第一節 印刷局造紙廠設立之由來
第二節 印刷局辦理之經過
附印刷局章程
第三節 造紙廠辦理之經過
附造紙廠章程
第五章 幣制局設立之始末
第一節 創立之由來
附幣制局官制
第二節 職掌之劃分
第五編 金銀銅統計
第一章 金銀銅進出口統計
第一節 金銀銅累年進出口情形
一 金累年進出口額數表
二 銀累年進出口額數表
三 銅累年進出口額數表
第二節 金銀銅類別及其國別進出口情形
一 金條砂等累年進口及其國別額數表
二 金條砂等累年出口及其國別額數表
三 金幣累年進口及其國別額數表
四 金幣累年出口及其國別額數表
五 銀條與元寶累年進口及其國別額數表
六 銀條與元寶累年出口及其國別額數表
七 銀幣累年進口及其國別額數表
八 銀幣累年出口及其國別額數表
九 紫銅錠塊累年進口及其國別額數表
十 紫銅錠塊累年出口及其國別額數表
十一 紫銅錠塊累年進出口及其國別額數表
第二章 金銀銅比價
第一節 金銀比價
一 金銀比介變動表
二 關平銀累年換算金磅之平均匯率表
第二節 銀銅比價
第一項 銀兩與制錢比價
一 銀兩與制錢比價變動表
第二項 銀元與銅元比價
一 銀元與銅元比價變動表
二 紫銅錠塊累年價值關平銀之平均漲落表
第三章 銀銅鑄幣額數
第一節 各種舊型銀銅鑄帛額數
一 各造幣廠鑄成各種舊型銀幣額數表
二 各造幣廠鑄成各種舊型銅幣額數表
第二節 各種新型銀銅鑄幣額數
一 各造幣廠累年鑄造一元新銀主幣額數表
二 各造幣廠累年鑄造中元二角及一角三種新銀輔幣額數表
三 各造幣廠累年鑄造一分及五厘兩種新銅輔幣額數表
第三節 各種舊型銀銅幣銷毀情形
一 各種幣廠銷燬各種舊型銀幣額數表
第四節 上海市場現銀流通情形
一 上海銀錢兩業累年庫存現銀額數表
第六編 附錄
一 清宣統三年幣制實業借款始末
二 幣制委員會會議幣制報告書
三 中華貿易公司章程
四 各省區銀行紙幣發行總額累年比較表
五 各省區錢業紙幣發行總額累年比較表
六 全國各銀行紙幣發行額數累年比較表
七 全國各縣錢業紙幣發行額數累年比較表
附各種照片
一 歷代硬幣圖表
二 金元明清紙幣圖表
三 現代自鑄銀元圖表
四 現代流入銀元圖表
五 現代銀解圖表
六 現代銅元圖表
七 現代銀錠圖表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十五年[1926]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F822.9/41
主題
InfoField
貨幣史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822.9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冊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3:37, 25 April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3:37, 25 April 2023939 × 1,312, 712 pages (23.82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中華幣制史 (1/1) by 張家驤著作 (batch task; nlc:data_416,14jh006485,71818; 民國圖書-PD2022.4; 中華幣制史)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