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4jh006835-72178 西洋教育通史.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937 × 1,237 pixels, file size: 18.7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479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西洋教育通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雷通群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西洋教育通史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發行者]
Description

分古代教育、中世紀的教育、近世的教育、挽近的教育、現代的教育等5編。前有緒論,論述教育史的意義、任務、價值及研究法。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教育史的意義
(一) 教育史研究之二途
(二) 教育史的領域
第二章 教育史的任務
第三章 教育史的研究法
(一) 教育史研究的意義
(二) 教育史研究的方法
(三) 教育史組織的順序
第四章 教育史的價值
(一) 歷史的一般價值
(二) 教育史的價值
第一編 古代的教育
第一章 總論
(一) 西洋教育史的區分
(二) 古代教育的概類
第二章 希臘的教育
第一節 總論
(一) 希臘之建國及興亡
(二) 希臘民族的特性
(三) 希臘的社會狀態
(四) 希臘教育史的區分
第二節 斯巴達的教育
(一) 斯巴達人的特性及國情
(二) 斯巴達的教育理想
(三) 斯巴達教育的實際
(四) 斯巴達的女子教育
第三節 雅典的教育
(一) 雅典人的特性及國情
(二) 雅典的教育理想
(三) 雅典教育的實際
(四) 雅典的女子教育
(五) 雅典與斯巴達教育的比較
第四節 民族時代的教育
(一) 教育背景之變動
(二) 民族時代的教育理想
(三) 民族時代的實際教育
第五節 希臘的教育家
(一) 畢達哥拉斯
(二) 詭辯派
(三) 蘇格拉底
(四) 色諾芬
(五) 柏拉圖
(六) 亞里士多德
(七) 布魯達奇
第六節 希臘教育的總評
第三章 羅馬的教育
第一節 總論
(一) 羅馬之建國及其興亡
(二) 羅馬人的特質
(三) 羅馬的社會狀態
(四) 羅馬教育史的區分
第二節 上古的羅馬教育
(一) 王政期的教育
(二) 共和期的教育
第三節 古典時代的羅馬教育
(一) 希臘文化輸入的影響
(二) 古典時代的羅馬教育
(三) 女子教育
第四節 羅馬的教育家
(一) 錫西羅
(二) 羅富斯
(三) 塞匿加
第五節 羅馬教育的總評
第二編 中世紀的教育
第一章 總論
(一) 新舊民族及諸國家之興亡
(二) 日爾曼民族的特質
(三) 中世紀的社會狀態
(四) 中世紀的思想傾向
第二章 基督及基督教
(一) 基督略傳
(二) 基督教的根本思想
(三) 基督教的教育思想
(四) 基督教教育方法
第三章 中世紀前半期的教育
第一節 基督教的教育
(一) 家庭教育
(二) 問答學校
(三) 僧庵學校
(四) 其他學校
(五) 庇尼忒派的教育
第二節 本期的世俗教育
(一) 世俗教育的發達
(二) 查理士大帝與教育
(三) 亞爾弗烈大王與教育
第四章 中世紀後半期的教育
第一節 教育基調的變動
(一) 社會基調的變動
(二) 思想的變動
(三) 新教育之勃興
第二節 都市的世俗式教育
(一) 市民教育的來因
(二) 市民學校之勃興
第三節 武士教育
(一) 武士教育的來因
(二) 武士教育之理想
(三) 武士教育之實際
(四) 女子教育
(五) 武士教育的變遷
第四節 大學教育
(一) 大學教育的勃興
(二) 中世紀大學的由來
(三) 中世紀著名的大學
(四) 大學的組織
第五節 各種教團的教育
(一) 中世紀後半期的宗教團體
(二) 傅蘭碩士堅派與其教育
(三) 杜美尼堅派與其教育
(四) 共同生活的同胞團體
第五章 經院哲學及猶太與亞拉伯文化
第一節 中世紀教育與經院哲學的關係
(一) 經院哲學的真相
(二) 經院哲學與中世紀教育
第二節 中世紀教育與猶太文化的關係
(一) 中世紀教育的要素
(二) 猶太的教育特色
(三) 猶太文化與中世紀教育的關係
第三節 中世紀教育與亞拉伯文化的關係
(一) 亞拉伯國勢發展的過程
(二) 亞拉伯文化的貢獻
第六章 中世紀的教育家
(一) 克里門司
(二) 疴黎革尼斯
(三) 基利蘇斯多姆士
(四) 奧古士丁
(五) 亞爾坤
(六) 馬拉
(七) 聖韋度
第七章 中世紀教育的總評
第三編 近世的教育
第一章 總論
(一) 近世教育史的劃分法
(二) 近世社會上思想上生活上的特徵
第二章 文藝復興期的教育
第一節 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
(一) 文藝復興的真相
(二) 人文主義的真相
(三) 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的關係
(四) 兩者勃興之原因
第二節 人文主義的教育
(一) 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傳播之概要
(二) 人文主義教育的理想
(三) 人文主義教育的實際
第三節 文藝復興期的教育家
(一) 佛葛里烏斯
(二) 韋多利諾
(三) 委其烏斯
(四) 比哥羅美尼
(五) 費烈科
(六) 亞格里哥拉
(七) 溫飛靈
(八) 耶拉斯默
(九) 韋佛士
第四節 文藝復興期教育總評
第三章 宗教改革期的教育
第一節 宗教改革的真相
(一) 宗教改革的意義
(二) 宗教改革的原因
(三) 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的關係
(四) 宗教改革的實際
第二節 新教主義的教育
(一) 新教教育的立場及其特質
(二) 新教主義教育的理想
(三) 新教主義教育的實際
第三節 新教主義的教育家
(一) 路德
(二) 芝溫黎與甲列文
(三) 米蘭希頓
(四) 突祿成多福
(五) 司打麻
(六) 亞斯榷姆
(七) 南笛
(八) 彌爾頓
第四節 唯實主義教育之勃興
(一) 新教主義以外的教育
(二) 唯實主義教育的勃興
拉卑利
孟丹尼
莎倫
馬加斯德
第五節 宗教改革期教育之實際
(一) 初等教育
(二) 中等教育
(三) 大學教育
第六節 宗教改革期教育的總評
第四章 十七八世紀的教育
第一節 總論
(一) 社會狀況
(二) 思想界的狀況
(三) 十七八世紀教育的概觀
第二節 厄斯伊達派的教育
(一) 厄斯伊達派的立場
(二) 厄斯伊達派的創始者
(三) 厄斯伊達派的組織
(四) 厄斯伊達派的師資培養
(五) 厄斯伊達派的教育目的
(六) 厄斯伊達派的學校
(七) 厄斯伊達派教育的興衰
第三節 自然的唯實主義的教育
(甲) 自然的唯實主義教育之真相
(一) 自然的唯實主義教育之意義
(二) 自然的唯實主義教育之由來
(三) 自然的唯實主義教育之要點
(乙) 自然的唯實的教育家
(一) 培根
(二) 拉德開
(三) 夸美紐司
(四) 陸克
(五) 盧騷
第四節 泛愛主義的教育
(一) 泛愛主義教育的真相
(二) 巴西多
(三) 泛愛派的教育家
(1) 莎爾紫曼
(2) 堪比
(3) 托洛普
(4) 魯荷
第五節 贊善派及敬虔派的教育
(一) 贊善派及其教育
(二) 弗倫那
(三) 敬虔派與其教育
(四) 佛蘭克
(五) 佛庇傑與金達文
第六節 十七八世紀教育之實際
(一) 教育實際的概況
(二) 德國的實際教育狀況
(三) 法蘭西的實際教育狀況
(四) 英國的教育實際
第七節 十七八世紀教育的總評
第四編 挽近的教育
第一章 總論
(一) 社會狀態
(二) 思想界的狀態
(三) 教育界的狀態
第二章 新人文主義的教育
第一節 新人文主義的真相
(一) 新人文主義的意義與特質
(二) 新人文主義的內容
第二節 新人文主義的教育家
(一) 赫德
(二) 馮播爾特
(三) 席勒爾
第三章 理性的道德的教育
第一節 理性的道德的教育之真相
第二節 黎錫特
第三節 康德
第四節 奈買兒
第五節 海爾巴脫
第六節 海爾巴脫學派
(一) 海爾巴脫學派
(二) 啟爾拉
(三) 萊因
(四) 海爾巴脫之反對者
第七節 羅仙克蘭芝
第四章 社會的人道的教育
第一節 社會的人道的教育之真相
第二節 麥斯塔羅齊
第三節 麥斯塔羅齊學派
(一) 裴斯塔羅齊教育的傳播
(二) 裴斯塔羅齊學派
歐惠卜
丁鐸爾
哈尼希
迪德維希
第四節 蘇萊瑪凱
第五章 國家社會主義的教育
第一節 國家社會主義的教育之真相
(一) 國家社會主義教育的概念
(二) 國家主義教育之來由
第二節 斐希德
第三節 裴葉
第六章 科學的功利主義的教育
第一節 實證主義之勃興
(一) 實證主義的思潮之勃興
(二) 實證主義之意義與特質
(三) 實證主義教育之勃興
第二節 斯賓塞
第七章 其他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福祿倍爾
第二節 奔納開
第三節 威爾曼
第四節 查葛德
第五節 貝因
第六節 羅利
第七節 戴林格
第八節 康買兒
第八章 十九世紀的教育之實際
第一節 德國教育之實際
第二節 法國教育之實際
第三節 英國教育之實際
第四節 美國教育之實際
第五節 本期著名的教育實際家
(一) 法國的著名教育家
拉薩聿提
達里蘭
昆杜寶
(二) 英國著名的教育家
晏那爾
比爾
朗卡斯達
雷克思
(三)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
疴利斯曼
潘訥德
裴芝
薛爾敦
朱諾德
派克
第九章 十九世紀的教育總評
第五編 現代的教育
第一章 歐戰以前的教育
第一節 總論
(一) 歐戰前的社會狀態
(二) 歐戰前思想界的狀態
(三) 歐戰前的教育
第二節 社會本位主義的教育
(一) 社會本位的教育之由來
(二) 社會的教育學之概念
(三) 社會的教育學者
白爾格曼
拿德普
第三節 新個人主義的教育
(一) 新個人主義教育的概念
(二) 新個人主義教育之由來
尼采
愛倫凱
第四節 國家公民的教育
(一) 國家公民教育的概念
(二) 國家公民教育之由來
凱普西台奈
其他的國家公民教育主倡者
第五節 人格的教育
(一) 人格的教育之由來
(二) 人格的教育之概念
(三) 人格的教育學者
(1) 魏鏗的新理想主義
(2) 步德
(3) 林德
(4) 其他的人格教育說
第六節 藝術的教育
(一) 藝術的教育之概念
(二) 藝術的教育之由來
(三) 藝術的教育論者
(1) 拉士瓊
(2) 朗格
(3) 威巴之美的教育學
第七節 實驗的教育學
(一) 實驗教育學之概念
(二) 實驗教育學之由來
(三) 實驗教育學者
(1) 黎意
(2) 梅勉
第二章 歐戰後的教育
第一節 總論
(一) 歐戰後社會的傾向
(二) 思想界的傾向
(三) 教育界的傾向
第二節 民本主義的教育
(一) 民本主義的解釋
(二) 杜威
第三節 文化的教育
(一) 文化教育學之意義
(二) 文化教育學之由來
(三) 文化教育學之立場與特色
(四) 文化教育學者
(1) 德爾台
(2) 休普朗格
第四節 社會主義的教育
(一) 社會主義的概念
(二) 社會主義的由來
(三) 現代社會主義的理想
(四) 社會主義的教育思想家
(1) 西達保羅
(2) 平克微芝
社會主義教育的總評
第三章 現代歐美教育之實際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蘇俄的教育
第三節 德意志共和國的教育
第四節 英法美的教育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二十六年[1937]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G519/2
主題
InfoField
教育史
中圖分類
InfoField
G519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7],454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0:58,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0:58, 11 June 2023937 × 1,237, 479 pages (18.7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西洋教育通史 (1/1) by 雷通群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4jh006835,72178; 民國圖書.8; 西洋教育通史)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