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4jh007807-69841 財政淵鑒.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060 × 1,493 pixels, file size: 34.12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991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財政淵鑒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Title
財政淵鑒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Publisher
民友社[發行者]
Description

分租稅、公債、會計、貨幣、銀行、財政學6編,分別譯自日本田中穗積、田尻稻次郎、堀江歸一及德國懷格那等人的原著。附錄:各國財政比較表、中國歲出入表

目錄
第一編 租稅
第一卷 租稅原論
第一章 租稅之沿革
第一節 希臘羅馬時代
第二節 中世紀及近世紀時代
第三節 十九世紀時代
第二章 歲入之分類與租稅之定義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歲入之分類
第三節 評學者之歲入分類法
第四節 租稅之定義
第三章 關於租稅之術語
第四章 租稅之本質
第一節 購買說
第二節 利益說
第三節 保險說
第四節 社會政策說
第五節 醵出說
第五章 租稅之分類
第一節 評學者之租稅分類法
第二節 租稅之分類
第六章 直接稅與間接稅之利害
第一節 直接稅之優點
第二節 直接稅之缺點
第三節 間接稅之優點
第四節 間接稅之缺點
第七章 租稅之源泉
第一節 關於稅源之學說之沿革
第二節 稅源之本義
第八章 重稅與輕稅
第一節 關於租稅輕重之謬誤
第二節 重稅之弊害
第九章 租稅之轉嫁及歸著
第一節 關於租稅轉嫁之學說
第二節 租稅轉嫁之原理
第一目 概論
第二目 需要與轉嫁之關係
第三目 供給與轉嫁之關係
第四目 租稅之形體與轉嫁之關係
第五目 資本之移動
第六目 勞力之移動
第七目 資本換算論
第八目 結論
第十章 租稅及於經濟之影響
第十一章 單稅論
第一節 評各種單稅論
第二節 單稅之弊害與復稅制
第十二章 重複稅
第一節 國內重複稅
第二節 國際之重複稅
第十三章 累進稅與比例稅
第一節 累進稅之沿革
第二節 學者之所論
第三節 國民之納稅力
第四節 結論
第十四章 租稅之原則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由公正上論租稅原則
第三節 由經濟上論租稅原則
第四節 由財政上論租稅原則
第二卷 租稅各論
直接稅
第一章 地租
第一節 地租之課稅法
第二節 各國之地位
第三節 地租之轉嫁
第二章 家屋稅
第一節 家屋稅之課稅法及課稅之要件
第二節 各國之農屋稅
第三節 家屋稅之轉嫁
第三章 財產稅
第一節 財產稅之本質
第二節 各國之財產稅
第三節 財產稅之轉嫁
第四章 營業稅
第一節 營業稅之課稅法
第二節 各國之營業稅
第三節 營業稅之轉嫁
第五章 人頭稅及等級稅
第一節 人頭稅及等級稅之本質
第二節 各國之人類稅
第三節 人頭稅之轉嫁
第六章 所得稅
第一節 所得稅之課稅法及要件
第二節 各國之所得稅
第三節 所得稅之轉嫁
第七章 使用物稅
第一節 住屋侻
第二節 奢侈稅
第八章 相繼稅
第一節 相繼稅之本質
第二節 課稅之要件
第三節 各國之相繼稅
第四節 相續稅之轉嫁
間接稅
第九章 國產稅
第一節 國產稅選擇之標準
第二節 國產稅之課稅方法
第三節 各國國產稅之沿革
第四節 酒稅
第五節 煙草稅
第六節 鹽稅
第七節 砂糖稅
第八節 其他各種之國產稅
第九節 國產稅之轉嫁
第十章 關稅
第一節 保護的關稅與收入的關稅
第二節 關稅之課稅要件
第三節 各國關稅之沿革
第四節 關稅之轉嫁
第十一章 印紙稅
第一節 各種之印紙稅
第二節 各國之印紙稅法
第三節 印紙稅之轉嫁
第十二章 交通稅
第一節 各國之交通稅
第二節 交通稅之轉嫁
附記 地方稅
第二編 公債
第一章 確定公債
第一節 種類及名稱
第二節 一時給付公債
第三節 有期定額給付公債
第一目 定額給付奪財政之屈伸力
第二目 誤代換之便利
第四節 有期隨時給付公債
第五節 永遠公債
第六節 各種之配合
第二章 流動公債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財政部證券
第一目 財政部證券之本分
第二目 直稅國與間稅國發行財政部證券必要之差違
第三目 財政部證券發行制限之方法及期限
第四目 財政部證券之利用並與中央銀行之關係
第五目 財政部證券額面上之注意
第三節 國庫存金
第一目 存金機關及資金放下之區域
第二目 危險之預防並利率審定法之注意
第三章 年金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終身年金
第一目 設定之根據
第二目 效用
第三目 核換之必要
第三節 有期年金
第一目 效用
第二目 公債整理上之利用
第四節 敦慶法
第一目 方法及組織
第二目 生存者之實例及數字的說明
第三目 公債整理上之利用
第四章 特別公債
第一節 富簽公債
第一目 總論
第二目 富簽公債上注意之要點
第三目 巴黎萬國博覽會富簽公債證書發行之實例
第二節 特別募集
第五章 募集及發行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平價發行及呼價發行
第一目 總論
第二目 呼價發行之不利
第三目 呼價發行之利用
第四目 結論
第三節 年金付加證書之發行
第四節 發行價格及無減少免許
第一目 總論
第二目 高價無減少免許
第三目 少額無減少免許
第五節 關於募集上掩蔽事實之弊
第一目 怯國之弊習
第二目 俄國之變調
第六節 間接發行之組織
第七節 募集雜件
第一目 一時及部分募集並納入次數
第二目 保證給付並部分給付方法
第三目 募集初年之利息及募集費之給付
第六章 利息支付
第一節 付息次數
第二節 付息與租稅納期及市場之關係
第三節 利券之折扣及利息提前支付
第一目 利券折扣之注意
第二目 提前支付之實例及新案
第七章 本金償還
第一節 償還之時期
第二節 就償還債權者之意向
第三節 償還之方法
第一目 總論及抽籤償還
第二目 收買償還
第三目 償還基金公積法
第四節 關於公債償還之注意
第一目 總論
第二目 減稅
第三目 減債
第四目 事業之擴張
第五節 償還之必要
第六節 償還之財源
第一目 臨時收入
第二目 償還基金
第三目 官有財產並租權之拋棄
第八章 公債費擔負之輕重及難易
第一節 本金之多寡及利息支付
第二節 與政府歲入之比較
第三節 與國民收入之比較
第四節 起債之原因
第一目 生產的與不生產的之差異
第二目 明治二十七八年前之實況
第五節 內外債之區別
第一目 外債有加重公債費之傾向
第二目 債權國與債務國輸出入之關係
第九章 募集公債及於經濟上之影響
第一節 巨額之起債紊亂資本之分配
第二節 持有外國有價證券與國債應募力之關係
第一目 英國之海外投資
第二目 法德等國之海外投資
第三目 北美合眾國之趨勢
第四目 美國海外投資之詳況
第五目 緒論
第三節 生產的募集
第十章 非常準備與國債之關係
第一節 國際動產之所有與準備金之比較
第二節 強中央銀行正貨準備之必要
第十一章 關於公債契約之變更
第一節 債務不復行之際國家與公司之比較
第二節 擔保物之選擇
第三節 整理之精神及目的
第十二章 地方債
第一節 國債與地方債之區別
第一目 地方債之期限
第二目 地方債與國債法律之差違
第三目 各國地方債法制之差違
第二節 地方債之原因
第一目 市街之成長
第二目 自治體之發達
第三目 市設事業增加之傾向
第四目 資金蓄積與起債之比較
第三節 地方債效力增加之方法
第一目 轉貸法
第二目 證券用紙之供給
第三目 地方債之優劣
第四目 關於地方債之特別機關
第五目 地方債之特別財源
第四節 地方債之監督
第一目 監督法之類別
第二目 起債權之源泉
附記 財政計劃意見書
償還外債計劃意見書
附錄 參考諸表
第一 最近各國財政比較概觀
甲 各國全歲出比較
乙 各國國債比較
丙 各國各種歲入比較
丁 各國各種歲出比率
第二 最近各國財政狀態
日本
德意志
英吉利
法蘭西
伊大利
墺地利
匈牙利
俄羅斯
亞美利加合眾國
第三 各國財政狀態之發達歲出入之部
日本
德意志
英吉利
法蘭西
伊大利
墺地利
匈牙利
俄羅斯
亞美利加合眾國
第四 各國財政狀態之發達公債之部
第三編 會計
第一卷 預算及決算
第一章 預算之編制及執行
第一節 預算之種類
第一目 一般預算及特別預算
第二目 預算可分不可分
第三目 追加預算
第二節 科目
第一目 立法科目行政科目之別
第二目 檢束挪移之程度
第三目 現行之大體
第四目 科目區分精粗之程度
第三節 預備費
第一目 預備費之集合及分割
第二目 關於預備費之制度
第三目 預備費之金額
第四節 機密費恩給休職給及補充科目
第五節 補助費
第一目 總論
第二目 地方補助費所當注意
第三目 補助費應集成一款
第六節 豆於數年度之經費
第一目 繼續費
第二目 預算外國庫應擔負之契約
第七節 工事費及物品材料之供給
第一目 工事及物品材料之集中
第二目 山林之利用
第八節 臨時收入與經常費之關係
第一目 總論
第二目 臨時收入之實質
第三目 恆久之費用不可取給於臨時收
第四目 日本之近況
第五目 俄國財政之近況
第六目 德意志之情況
第九節 國家選辦事業供給費用之注意
第一目 臨時費過大能破經濟上之調和
第二目 目前日本臨時費之特情
第三目 臨時費結果之注意
第十節 臨時籌措之順序
第一目 一般之順序
第二目 租稅中之順序
第三目 公債中之順序
第四目 前記之順序平時亦可適用
第十一節 以租稅易為短期公債以短期公債易為長期公債其時機若何又增稅之標準若何
第一目 總論
第二目 租稅之最大點
第三目 最大點以外諸標準
第四目 長期公債之時機
第十二節 非常臨時費籌措之實例
第一目 英國克米利亞之戰費
第二目 英國之南斐戰費
第三目 日本及法國之例
第四目 法國之極端論
第五目 千九百四五年俄國之戰時財政
第十三節 關於國費之發言權及請願
第一目 法規之關係
第二目 行政府獨適於編制預算
第三目 內外之事例
第四目 權利之執行須加慎重
第五目 請願之提出
第十四節 預算基礎不正確之弊
第一目 總論
第二目 預算基礎不確實之原因結果
第三目 預算不實所事之弊
第四目 剩餘金之濫用
第五目 結論
第十五節 行政部內會計事務監督之不備
第一目 近年之實況
第二目 監督之方法
第三目 他國之事例
第二章 決算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決算務從速發表
第一目 結束之期限
第二目 整理期之短縮
第三節 最終之目的
第一目 近年之進步
第二目 甲年度決算與丙年度預算同時提出議會之方法
第四節 官有物會計之監督
第一目 監督方法之不備
第二目 前記之不備所生之缺點
第五節 會計檢查院之組織權限
第六節 決算之系統
第一目 總論
第二目 命令系統
第三目 出納系統
第二卷 會計年度及國庫
第一章 會計年度
第一節 年度之要義
第二節 年度開始之注意
第三節 年度變更之困難
第四節 出納之鎖閉
第二章 國庫
第一節 國庫之主義
第一目 存金主義
第二目 金庫主義
第二節 日本之現行
第一目 金庫之種類及其關係
第二目 國庫與中央銀行之貸借核算
第三節 國庫對於貨幣市場之干涉
第一目 干涉之沿革
第二目 有效之干涉
第三目 金庫主義國更當注意國庫與市場之關係
第四目 買賣上政府之干涉
第五目 干涉效力大概為薄弱
第四編 貨幣
第一卷 硬貨
第一章 硬貨之制度
第一節 本位
第一目 複本位
第二目 跛本位
第三目 本位之大小
第二節 補助貨
第一目 補助貨通用之制限
第二目 補助貨實價減殺之方法
第三目 補助貨之方式
第四目 補助貨之供給
第五目 補助貨之貨面金額與物價之關係
第六目 小額紙幣之撤回及一元補助貨
第三節 複合合法貨幣
第四節 貨幣法之要素及造幣大試驗
第一目 公差
第二目 最輕量目
第三目 輕量貨幣之撤回
第五節 造幣大試驗
第二章 造幣
第一節 造幣局
第二節 造幣所需之專門的注意
第一目 壓造偽造及模造等之預防
第二目 盜蝕之預防
第三目 正當磨損之預防
第四目 造幣費之節約
第五目 兩貨幣金屬相同而量目不相比例之不可
第六目 貨幣之大小輕重必各種互異
第三章 貨幣之管理
第一目 金屬性封筒
第二目 貨幣計數之方法
第二卷 軟貨
第一章 兌換券
第一節 制限屈伸法
第一目 總論
第二目 德日之差異
第二節 一部準備法及準備比例法
第一目 一部準備法之不便
第二目 準備比例法與制限屈伸法之比較
第三目 俄國之兌換制度
第三節 自由發行法
第一目 自由發行法不適於實際
第二目 自濫發以至下落之順序
第四節 兌換券發行準備
第一目 正貨準備
第二目 證券準備
第五節 發行紙幣機關之統一
第一目 不統一之不便
第二目 德國之新法
第三目 東西之別
第六節 國際通貨運行之原則紙幣之發行增發及撤回
第一目 國際通貨運動之原則
第二目 紙幣之發行及增發
第三目 紙幣之撤回
第二章 不換紙幣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增發之害
第一目 一般之弊害
第二目 增發誘致投機增通貨之需要
第三目 增發騰貴金利減有價證券之價格
第四目 增發騰貴物價增加輸入
第五目 前二目之綜合及甲午以後之日本
第六目 不換紙幣之下落滯澀一般之貿易
第七目 增發紊亂借貸之關係
第八目 增發攸妨貯蓄減勞銀之實力
第九目 增發害有一定歲入者之利益且增國用
第十目 以不換紙幣為無息公債之非
第十一目 不換紙幣於政治上太生弱點
第十二目 增發召社會之不和
第十三目 消卻不換紙幣之困難
第十四目 不換紙幣之發行機關必如中央銀行之活動自在
第三節 不換紙幣之發行方法
第一目 發行方法研究之必要
第二目 金紙平均法
第三目 外國匯兌平準法
第四目 兩法並用之必要
第五目 實施之手段
第四節 不換紙幣發行之方式
第五編 銀行
第一章 關於銀行之概念
第一節 銀行之定義並性質
銀行之定義
銀行營業之變遷
貨幣之引換
貨幣之保管存托
匯劃資金
發行紙幣
貸付折現
現代銀行之特徵
銀行與銀行類似之營業
第二節 存金銀行之起源
佛哀尼斯銀行
銀行貨幣
匯劃核算
貨幣銀行與信用銀行
十七世紀之英國銀行業
倫敦市之金匠
英蘭銀行之創立
支票制度
歷史的觀察
第三節 銀行之效用
資金之活動
放下資金之選擇
商品移動之自由
遊資之利用
通貨伸縮之自在
第四節 銀行之種類
第二章 存金
第一節 隨時存金之性質
存金之區別
隨時存金之目的
隨時存金之利益
隨時存金之利率
付利之可否
斷案
英蘭銀行之新慣例
存金髮生之原因
第二節 支票制度
隨時存金與償債務之方便
支票之性質並效用
支票流通之利益
支票之種類
橫線並特別橫線
保證支票之利害
德國之支票信用保證
支票流通之制限
存金制度之發達
存金制具與一般經濟上之利益
第三節 匯劃核算
匯劃核算之性質作用
第四節 定期存金並其他存金
定期存金之利率
定期存金之目的
定期存金與隨時存金區別之必要
通知存金
貯蓄存金
保管存金
公開保管與閉鎖保管
第五節 提取並支付
要求支付票與定期支付票
本所支付票與他所支付票
第六節 票據交換所
票據交換所之起源
票據交換所之職務
票據交換所之手續
交換差額之清償法
票據交換所與中央銀行之關係
第三章 折現
第一節 票據折現之性質
折現之目的物
折現為銀行營業一科目之理由
折現資金之融通
票據捳之利益
對於銀行之利益
對於票據所有者之利益
第二節 折現率
一般折現率之高低
折現票據之需要與供給
票據之種類與折現率
票據之支付地
票據之信用程度
票據之期限
第三節 折現票據之期限
短期票據折現之理由
長期票據折現之利益
第四節 折現票據之種類
折現票據之資格
票據里書人之數
虛票
關於虛票之鑑識
第五節 票據介紹之業務
票據介紹業之性質
金融市場票據介紹人之地位
票據介紹人之營業資金
票據介紹人與中央銀行之關係
第六節 折現率與一般金融市場
中央銀行市內銀行並票據介紹人之關係
中央銀行與折現市場
中央銀行之折現政策
第四章 貸付
第一節 折現與貸付之比較
資金運用上折現與貸付之差違
第二節 貸付率
貸付率高於折現率之理由
銀行所在地與對於貸付折現之方針
貸付期限與貸付率
第三節 擔保品
擔保品之目的
擔保品選擇之標準
生金銀外國貨幣
公債股票債券
納股未畢之股票
商品
存金證券質入證券
不動產
第四節 保證貸付
蘇格蘭之保證貸付
保證貸付與折扣貸付之比較
銀行營業上保證貸付之地位
第五節 隨時貸越
第六節 隨時貸付及哥爾馬奈
隨時貸付之必要
隨時貸付之利息
紐約市場之慣例
第七節 關於折現貸付之特別制限
對於顧客之融通制限
美國國立銀行條例之規定
對於職員並股束之融通制限
第五章 準備金
第一節 準備金之性質
第二節 對於準備金之政府干涉
美國之實例
歐洲諸國之實例
以干涉為必要之議論
以干涉為不必要之議論
決定準備金之成數
華古那及談巴兩氏之說
第三節 準備金之集中與分散
準備金集中之事實
準備金集中之原因
準備金集中之利害
第四節 關於準備金之政策
準備金之維持
中央銀行之準備金
政府與中央銀行準備金之關係
美國國立銀行之實例
公債利息之先期支付
收買公債
國庫金之存托
第五節 聯合準備金制度
準備金聯合之必要
準備金聯合之方法
聯合準備法之效力
聯合準備之實例
第六章 紙幣
第一節 紙幣之性質
紙幣流通之利益
制限紙幣發行之理由
對於無記名式一覽附期票之制限
發行之禁止
最小額面之制限
第二節 政府紙幣
政府紙幣之種類
不換紙幣之性質
不換紙幣過發之弊害
政府之兌換紙幣
政府紙幣不可發行之理由
第三節 銀行紙幣與政府之監督
銀行紙幣不可發行之理由
制限發行銀行之必要
對於紙幣發行之特典之義務
政府干涉發行紙幣之理由
雪雅林格及羅富林兩氏之說
第四節 銀行紙幣之發行法
對於銀行紙幣監督之目的
單純準備發行法
比例準備發行法
一部準備發行法
屈伸制限發行法
最多額制限法
證券存托法
第五節 銀行紙幣之額面並資格
銀行紙幣之額面與流通上之關係
英國之實例
各外國之規定
日本銀行紙幣之額面
一元兌換券之收回
以法貨資格與銀行紙幣之可否
安全銀行紙幣流通之方法
第七章 美國國立銀行
第一節 組織制度之一斑
國立銀行組織以前之紙幣發行
國立銀行設立之目的
國立銀行條例之要點
國立銀行之現況
第二節 紙幣發行法之缺點
銀行資本金之固定
紙幣供求之適合
紙幣伸縮不自由
平時紙幣兌換之不安全
第三節 千九百年並千九百八年之改正條例
千九百年之改正
關於改正之世論
千九百八年之改正
第八章 英蘭銀行並蘇格蘭銀行
第一節 組織制度之一斑
英蘭銀行之起源
英蘭銀行與紙幣發行權
千八百四十四年以前紙幣流通之狀態
千八百四十四年之銀行條例
第二節 現行制度之運用
通貨主義之要點
銀行主義之要點
兩主義之評論
保證準備之增加額
紙幣之伸縮
關於銀行準備之規定
金塊買入之義務
英蘭銀行之準備金
英蘭銀行與政府之關係
政府貸付金
國庫金之運用
課稅及其他義務
第三節 金融市場英蘭銀行之地位
英蘭銀行營業方針之一斑
公定折現率之意義
英蘭銀行之勢力
參英蘭銀行左右市場折現率之事實
英蘭銀行之營業與政府
英蘭銀行為公共機關之事實
千八百四十七年之委員會報告
千八百六十六年之實例
第四節 英國銀行條例之改正問題
通貨伸縮資金融通之不自由
救濟策
依行政命令銀行條例之中止
制限外保證準備發行法
第二準備之設置
第五節 蘇格蘭銀行
第九章 德意志帝國銀行
第一節 組織制度之一斑
帝國統一前之銀行制度
千八百七十四年之改革
千八百七十五年之銀行條例制定
紙幣發行法
帝國銀行之營業科目
帝國銀行之組織
第二節 制限外發行法
制限外發行法制度之理由
發行稅之比率
談巴華古那巴格雷夫等氏之說
制限外發行法之利益
制限外發行法之運用
第三節 現制度之運用
帝國銀行之正貨準備
三分一準備制
保證準備之增加
第四節 千八百九十九年之條例改正
資本金公積金之增加
保證準備制限之擴張
課稅及其他義務
帝國銀行與其他發行銀行之關係
關於折現率法律上之制限
第十章 法蘭西銀行
第一節 組織制度之一斑
沿革概要
法蘭西銀行之營業科目
紙幣銀行之最高額
法蘭西銀行對於政府之義務
第二節 兌換手數料之問題
法蘭西銀行折現低率之事實
兌換手數料徵收之方法
典利格雷亞兩氏之評論
第三節 折現票據之額面
票據額面微小之事實
小額面票據折現之理由
第十一章 關於中央銀行之一般觀察
第一節 集中主義與分立主義
各國之實例
在過渡時期之諸國
偏於集中主義之理由
集中主義之缺點
第二節 政府對於中央銀行之干涉
政府干涉之程度並方法
紙幣發行法之制定
營業科目之制限
職員之任選
第三節 中央銀行國有問題
國有問題之將來
國有論之論據
國有制度之缺點
第十二章 銀行之資本金公積金並組織
第一節 資本金公積金之性質
銀行之資本金與普通營業之資金
公積金之目的效用
第二節 資本金公積金之效用
放下資本金公積金於公債之方策
使用資本金公積金於一般營業上之方策
第三節 資本金醵出之方法
第四節 獨立制度與支店制度
支店制度之利益
支店制度與銀行內部之組織
支店制度與銀行之營業
支店制度之缺點
日本之現況
第十三章 銀行之監督檢查
第十四章 日本之銀行制度
第一節 國立銀行條例之制定
國立銀行條例制定之由來
明治五年之條例要點
明治九年之條例改正
不換紙幣之增發
紙幣整理之必要
第二節 日本銀行條例之制定
日本銀行創立之目的
日本銀行之職務
日本銀行之紙幣發行權
不換紙幣之整理
第三節 兌換券之發行法
明治二十一年之條例
對於政府之貸付金
保證準備之制限
制限外發行法
保證準備制限之擴張
第四節 日本銀行之營業
日本銀行之營業科目
見返品附票據折現
日本銀行之營業資金
個人買賣與銀行買賣
日本銀行之營業方針與銀行制度之發達
第五節 政府對於日本銀行之干涉
股東之資格
股票讓出之制限
公債之買賣
正副總裁之官選對於金利比率之制限
第六節 日本銀行之特典與義務
第七節 制限外發行法
制限外發行之實例
明治二十三年之第一次發行
明治二十七年之第二次發行
明治二十八年之第三次發行
明治三十年之第四次發行
以後之發行
第十五章 金融之特殊機關
第一節 勸業銀行動產銀行興業銀行
對於農工業之特殊金融機關
德意志之土地抵當銀行
來富愛澄式
修爾特利吉式
法蘭西之土地抵當銀行
法蘭西之動產銀行
德意志之普通銀行與對於工業之融通
日本之勸業銀行農工銀行並興業銀行
第二節 美國之信託公司
信託公司之目的
信託公司之營業
信託公司與普通銀行之關係
第三節 貯蓄銀行
貯蓄銀行之性質
貯蓄銀行與普通銀行之異點
兩者之關係
對於貯蓄銀行之方針
第十六章 外國匯兌
外國匯兌之作用並自的
國際貸借清債之方法
外國匯兌匯票匯兌市價
匯兌之當事者
第二節 相對匯兌並匯兌介紹
相對買賣之缺點
銀行營匯兌業之必要
第三節 國際貸借之原因
貿易上之關係
有價證券之買賣
雜種之國際貸借
第四節 匯兌市價
市價之平準並順逆
匯兌市價變動之原因
順逆之意義
匯兌市價之現送點
匯兌市價之建方
收取核算支付核算
第五節 異例之匯兌市價
通貨之價格變動
貴金屬之產出
商業恐慌及其他事變
金融上之買賣
第六節 票據之期限並信用與市價
定期支付票據之市價
電信匯兌之市價
票據期限內所起之危險
票據之種類與信用程度
第七節 匯兌市價之恢復
兩國問市價之平均
仲裁匯兌
輸入貿易與匯兌市價
金利比率與匯兌市價
第八節 各國匯兌市價之特色
倫敦
紐約
巴黎
第十七章 恐慌
第一節 恐慌之定義並性質
對人信用與對物信用
恐慌發生之要件
恐慌與金融破綻
恐慌之定義
第二節 恐慌之原因
生產與消費之不適合
自然經濟之時代
貨幣經濟之時代
資本的生產之時代
經濟社會之變動與恐慌
恐慌與銀行業
第三節 關於恐慌之學說
屋溫馬薩斯西斯蒙古
社會主義者之學說
大陽黑點說
信用順環期說
第四節 關於恐慌之方策
收縮政策
膨脹政策
恐慌前之方策
恐慌時銀行之共同
第六編 財政學
總論
第一節 財政
第二節 財政之性質
第三節 財政學
第四節 財政學及其著作之發展
第一卷 財政之秩序
第一章 財政與公共生活之關係
第二章 國家結合團體並地方自治團體之財政
第一節 國家結合團體之財政
第二節 自治團體之財政
第三章 財政之實質秩序及其關於經費補充之理論
第四章 財政之形式的秩序
第一節 財務概論並財政官廳之組織
第二節 預算
第三節 支出金庫及會計
第四節 監督
第五節 決算年度之區分並公共財產目錄之編制
第二卷 財政需用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 物品需要與金錢需要
第二節 人的需用並俸給制度
第三節 物品需用
第四節 徵收費作業費
第二章 財政需要各論
第一節 國家統轄機關之需要
第二節 維持內國治安之需要
第三節 海陸軍之需要
第四節 文化與國民福利增進上之需要
第三卷 經常收入總論並私經濟的收入論
第一章 概論並經常收入之區分
第一節 經常收入之區分並關於區分之原則
第二節 私經濟的收入概論
第三節 國家經濟的收入概論並手數科論
第四節 租稅概論
第五節 各種經常收入相互之關係
第二章 私經濟的收入
第一節 國有田野並附帶之特殊權利
第一目 國有田野之繼續與賣卻
第二目 國有地之管理經營
第三目 土地附帶之擔負
第二節 森林漁獵
第一目 國有森林賣卻之可否
第二目 國有森林之經營與行政
第三目 漁獵
第三節 官居營礦山業與工場
第一目 採礦場
第二目 冶金
第三目 採鹽
第四目 國有工場
第五目 國有住宅
第四節 商業銀行業並有利動產
第一目 官營商業
第二目 銀行業
第三目 有利動產並特別基金
第五節 通信與運送中心之鐵道
第一目 交通及國家對於交通之態度
第二目 鐵道
一 國有與私有
二 建設
三 鐵道之管理
四 賃率
第三目 鐵道之收益
第四目 國有運河並官航船業
第五目 結論
附錄
一 中國全國歲入表
二 中國全國歲出表
三 中國各省歲入表
四 中國各省歲出表
五 中國各省田賦收入比較表
六 中國各省厘金收入比較表
七 中國各海關收入比較表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元年[1912]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F811.9/2/2
主題
InfoField
財政史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811.9
載體形態
InfoField
52,18,907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4:28, 25 April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4:28, 25 April 20231,060 × 1,493, 991 pages (34.12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財政淵鑒 (1/1) by (batch task; nlc:data_416,14jh007807,69841; 民國圖書-PD2022.4; 財政淵鑒)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