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5jh002216-91792 經濟思想史.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020 × 1,229 pixels, file size: 31.86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900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經濟思想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美〕韓訥(Lewis H. Haney)原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經濟思想史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發行者]
Description

全書分四部分共34章。第一部分「總論」論述經濟思想史的性質及經濟思想的起源;第二部分論述重商主義前的經濟學史;第三部分論述自重農學派到奧地利學派;第四部分論述19世紀下半期各主要經濟學派。卷末附「人名索引」及「名詞索引」

目錄
第一部 總論
第一章 經濟思想史之性質及其重要
1 經濟思想史之範圍
2 經濟思想史與經濟史之關係
3 研究經濟思想史之理由
4 經濟思想所含之哲學:唯物主義及唯心主義
5 方法:歸納演繹統計
6 思想中之絕對主義
7 孔德所分之時代
第二章 經濟思想之起原及其發達之遲緩
8 道德律中經濟思想之來源
9 經濟思想發達遲緩之原因:主觀及客觀
第二部 經濟學未成科學以前之經濟思想
第一編 上古之經濟思想
第三章 希伯來人及印度人之經濟思想
10 東方經濟思想之略說
11 參列本章之理由
12 經濟思想散見於行為律及法律等之中
13 重利
14 商業法規及平價
15 勞動與階級
16 重視農業
17 七年期約及五十年期約
18 結論:簡單之社會哲學,宗教或道德之重尚,法規之苛細,倫理及宗教兩觀念,與經濟動力之衝突,固定及保守,社會之概念
第四章 雅典哲學家之經濟思想
19 國家之起原歷史之經濟解釋之最早者
20 分工
21 雅典學者之社會觀察
22 嗣產
23 人口
24 共產主義
25 亞里士多德經濟思想之範圍及分類,經濟學,牟利之學,自然使用
26 物值
27 貨幣及利息
28 工業及各種職業
29 雅典學者對於富貨之態度
30 人生哲學之重尚
31 與希伯來及印度經濟思想之比較
第五章 羅馬之經濟思想
32 概論
33 法律家之經濟思想:自然律,私有財產及契約,貨幣與利息
34 哲學家之經濟思想:人生哲學利息
35 無為主義
36 農業為唯一可貴之實業
37 實際之趨勢
38 論農業之著作者:大地產,奴隸
39 羅馬人對於物值之觀念
40 工商業法規
41 羅馬思想之影響
42 分工
43 附錄:節錄論農業諸著作者之文
第二編 中古之經濟思想
第六章 中古時代之經濟思想
44 本時代之界說
45 日耳曼人之供獻
46 基督教及教堂
47 經院學派及教法或寺院法
48 物值及平價
49 重利
50 國家之經濟職務
51 寺院
52 中古市民之經濟思想
53 本時代之一般要征
第三編 近世經濟思想之曙光
第七章 重商主義
54 本時代及本主義之界說
55 經濟狀態(重商主義興起之原因)
56 政策及理論:「財寶」之重要,外國貿易,貿易差額之觀念
57 保障有利差額之方法
58 政策之實施
59 經濟理論:物值利息,人口,工資,地租,生產要素,各種職業之生產力,租稅
60 司徒雅特為最後之重商主義者
61 重商主義之哲學
62 評論及撮要
63 本章之附錄
第八章 計臣學派
64 計臣學派之性質,範圍,及發達
65 計臣學派之表率:白秀士,郝尼格,達利士,尤士惕
66 王室私產權之要征
67 計臣學派與重商主要撮要
第三部 經濟學成為科學後之進化
第一編 建立者
第九章 重農學派及社會哲學之革命
68 重農學派之前驅:布哇斯基伯,佛班,費奈朗,闞梯龍
69 重農主義與起之動力
70 重農主義之大綱:自然哲學,總生產及剩餘,工資及利息,單一稅,物值,分配之計畫經濟表
71 重農學派之領袖及其著作
72 重重學派之哲學
73 英國之祖述重農學派者
74 重農學派之批評者
75 重農學派之實際影響
76 評論及撮要
第十章 斯密亞丹,斯密亞丹之直接前輩,及工業革命
77 斯密亞丹之直接前輩:洛克白克里曼德維,哈啟生,侯謨,塔克爾,費古生,哈利士
78 斯密亞密之身世及其與重農學派之關係
79 原富
80 勞力及分工
81 物值
82 社會之各團體及其利益
83 工資
84 贏益及利息
85 地租
86 財政學
87 國家干涉放任主義
88 斯密亞丹之哲學及方法
89 斯密亞丹之實際影響
90 滿切斯達學派
91 學者對於「原富」之評論
第二編 初期之祖述者
第一卷 悲觀之趨勢
第十一章 馬爾薩與人口論
92 馬爾薩之身世及其境遇
93 馬爾薩以前之先覺者
94 人口論:人口論之原來及第一版
95 續出各版中所闡發之馬爾薩原理
(一) 人口及食物增加之趨勢
(二) 報酬漸減
(三) 人口增加之制限
96 社會之結果:馬爾薩之循環說
97 馬爾薩之其他經濟觀察
98 馬爾薩主義之評論
99 最初討論人口問題諸學者之概略
第十二章 李嘉圖與分配論及其地租說之特要
100 李嘉圖之身世,境遇,及其主要著作
101 李嘉圖之政治經濟學原論:物值
物值與富貲
分配
地租
工資
贏益及利息
102 李嘉圖對於剩餘之觀念
103 李嘉圖之哲學及方法
104 李嘉圖之門徒
第二卷 樂觀之趨勢
第十三章 加雷與「美國學派」
105 加雷以前之先覺者:哈密爾登
雷孟德
愛孚雷特
菲立卜
106 加雷之身世及其著作
107 加雷之物值說
108 社會進步及分配
109 地租
110 人口說
111 加雷之哲學及方法
112 加雷主張之矛盾
113 祖述「美國學派」之學者
第十四章 巴師夏及法國樂觀主義派
114 巴師夏之身世及其著作
115 經濟之協和:(一)物值
(二) 勞力及資本之利益,土地之值
(三) 人口
(四) 國家之干涉
116 巴師政與加雷
117 批評
第三卷 英國古典派政治經濟學之其他註疏家
第一目 英國之註疏家
第十五章 沈尼耶及其忍欲說
118 沈尼耶所言政治經濟學之範圍
119 物值
120 忍欲與資本之構成
121 原費與費用之反對;過去勞力與現在勞力之反對
122 效用及需要
123 獨占說
124 工資說
125 報酬漸增
126 沈尼耶之側重主觀
127 沈尼耶學說之評論
第二目 英國以外諸註疏家
第十六章 史靄雷峨及德法兩國之其他諸註疏家
128 奈本律,屠能雷峨,及其他德國學者
129 此派學者之供獻
130 史靄(法):經濟學之序列市場說物值
131 古諾特(法)
132 杜納耶(法)
第十七章 屠能與孤立國
133 屠能之方法及其著作之計畫
134 地租
135 物價及物值
136 工資及利息,限界生產力說(剩餘)
137 關稅及其他諸說
138 結論
第三編 反對派及批評者之領袖
第一卷 對於古典派哲學上及人生哲學上之攻擊
第一目 個人主義派之批評
第十八章 勞德待爾及雷依:財富之定義
139 勞德待爾:財富之定義
公有財富與私有富貲之反對
勞德待爾之影響
140 雷依:個人資本與社會資本之反對
發明(與財富增加之關係)
國家之干涉
雷依對於斯密亞丹方法之批評
141 撮要
第十九章 西斯孟迪:所得及消費之着重
142 西斯孟迪之身世及其著作
143 西斯孟迪之經濟思想:經濟學之範圍及進步之標準
分配之計畫
生產過剩與機器
人口
改革之提倡
勞動階級之被陵奪與社會主義
144 西斯孟迪之方法
145 西斯孟迪之影響
第二目 國家主義派之批評
第二十章 穆勒李士特及加雷:初期之國家主義派
146 穆勒:穆勒對於保護之思想
國家
物值
資本
穆勒之批評斯密亞丹
147 李士特:李士特之身世
國家制度
李士特之批評古典學派
李士特之歷史觀察
分工
非物質之資本
李士特一已之絕對主義
148 加雷:加雷之力倡保護論
第三目 社會主義派之批評
第二十一章 十九初葉之社會主義
149 烏托邦派或中產階級派之社會主義:聖西蒙派
結社主義派,奧文,富利耶,湯姆生
150 法國社會主義達於較切實及較平民之過渡時代,一八四〇年至一八四八年:布朗路易
普魯東
151 撮要
第四編 整統者
第二十二章 密爾約翰
152 密爾之身世及著作
153 政治經濟學原論:物值
分配中之應得(靜態社會),地租,工資,贏益
消費及生產
外國貿易
社會進步對於分配之影響(動態社會)
154 「社會問題」
155 非勞力增加之地值
156 國家干涉;放任主義
157 密爾之哲學及方法
第五編 反對派及批評者之領袖(承第三部,第三編)
第一卷 對於古典派哲學上及人生哲學上之攻擊(承第三部,第三編,第一卷)
第二十三章 德國「科學」社會主義之建立者
158 國家社會主義:羅貝爾圖
勞動生產力
工資應得之漸減
地租
分配之分允
恐慌之理論
救濟之提議
對於李嘉圖地租說之批評
拉蕯爾
拉蕯爾改革之計畫
資本主義
共防說
159 國際革命之社會主義:馬克思(及英哲爾士)
歷史之唯物解釋
資本與陵奪
剩餘之值
馬克思經濟學說之批評
160 機會主義派或修正主義派之社會主義
161 社會主義之哲學
162 社會主義派之影響:直接之影響
反動之影響
163 社會主義對於經濟學之最早影響論略
第二卷 對於古典派經濟學範圍及方法之攻擊
第二十四章 以狹義交易值服務行業經濟學之諸家:對於古典派經濟學範圍之批評
164 交易值經濟學之來歷
165 馬師夏及馬克略
166 撮要
第二十五章 英國實體歷史派之批評
167 鄒恩士:鄒氏之批評抽象假定
鄒氏之論究李嘉圖地租論
鄒氏之方法
168 巴加特:經濟學之範圍及方法
對於古典派經濟學之批評
169 勒斯理:反對抽象論
「先因後果」之方法
唯實主義
階級利益
反對實利主義
勒斯理著作之消極性質
170 殷格郎
171 陶蔭碧:古典派思想之相對說
樂觀主義
172 羅傑爾
173 撮要
第二十六章 德國歷史學派
174 歷史學派之環境及其前驅(歷史學派與起之原因)
175 舊系或較消極系:羅協,希德布蘭,克尼斯
羅協之大綱
黑智兒主義
希德布蘭之批評
克尼斯對於思想中絕對主義之攻擊
羅協對於大典派之批評
經濟法則之性質
176 新系或較積極系:石慕勒
社會政治同盟會
畢喜
遐福爾
新系趨勢之撮要
177 綜要及評論
第三卷 對於古典派論理學上之攻擊
第二十七章 勞德特爾及赫爾曼:對於資本,贏益,及物值論最早之批評
178 勞德待爾對於資本及贏益說之批評
勞德待爾之消費及物值說
179 赫爾曼及其他德國經濟學家對於資本及企業者利益之理論
赫爾曼對於當時經濟學之批評
資本
地租及工資
企業者之利益
德國工業之情形
胡復蘭,雷峨,赫爾曼,曼葛德
消費及物值
180 結論
第二十八章 工資基金說之傾覆
181 鄒恩士,郎吉,北英評論之記者,勒斯理,索恩敦,密爾約翰之撤銷工資基金說,倭克爾,陶西格
第六編 改造者
第二十九章 奧大得學派以及限界效用觀念之發達:洛意,高申,葉萬士,及華拉士
182 最初之發達:龔迪拉,賁蕯姆,克賴格,郎非爾,洛意,陶默思,杜彼特,沈尼耶
183 高申
184 葉萬士:物值說,其他經濟說
185 華拉士
186 撮要
第三十章 奧大利學派:主觀物值說之發達
187 奧大利學者及其物值說:門格爾
經濟之造因
效用
物之分類
物價之制限
188 威塞耳
物值之源
歸屬說
原費之地位
189 賁巴衛
主觀物值
主觀交易值
客觀物值
物值之判定
原費
190 利息說及分配論
191 奧大利學派之繼起者
192 奧大得學派之哲學及方法
193 評論及撮要
194 限界效用
第四部 十九世紀下半期各主要學派通論
第三十一章 十九世紀下半期德意志及意大利之經濟思想
195 德意志及奧大利:經濟學之範圍及其分類
方法
思想之派別
物值說
一般之特質
196 意大利:工業之退步
最初之領袖
德國之影響
後起者
晚近之學派及其主要著作
第三十二章 十九世紀下半期英吉利及法蘭西之經濟思想
197 英吉利:古典派經濟學之衰征
開爾奈及佛賽特
學院經濟學之復興
晚近之學派及其主要著作
198 法蘭西奧比利時:古典派經濟學及樂觀主義之重尚
德國之影響
歷史學派
學院專攬之破壞
社會主義
共同責任派
晚近之學派及著作家
第三十三章 十九世紀下半期美利堅之經濟思想
199 美國特殊經濟思想之背影
200 歷史:一八〇六年前之保護說及樂觀主義
一八六〇年至一八八五年間之古典派經濟學,及獨斷主義
一八八五年後之新問題,德國之影響,限界效用美國經濟學會
201 十九世紀末葉之情形及經濟學家
202 美國經濟學家之主要著作表
第三十四章 結論
203 總括
204 薪傳及環境
205 經濟思想中不同之各要點:人生哲學上之分歧
樂觀主義及悲觀主義
剩餘之各說
原費與效用之反對
主觀及客觀
206 現在及將來:哲學,方法,及理論
參考書表:
主要參考之材料
經濟思想史之主要著作
索引: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十五年[1926]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F091.3/14
主題
InfoField
經濟思想史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091.3
載體形態
InfoField
791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7:02, 25 April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7:02, 25 April 20231,020 × 1,229, 900 pages (31.86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經濟思想史 (1/1) by (美)韓訥(Lewis H. Haney)原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5jh002216,91792; 民國圖書-PD2022.4; 經濟思想史)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