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511-034031612010175-54311 中國史.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156 × 1,754 pixels, file size: 25.92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550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中國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王桐齡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中國史
Edition 河南省圖書館 2016年12月
Publisher
文化學社[印行]
Description

本書為中國通史,共4編。其中緒論講述史的定義、中國的種族、中國的歷史地理等。本論第一編為上古史—漢族萌芽時代(史前時代到春秋戰國);第二編為中古史—漢族全盛朝代(秦漢至唐末);第三編為近古史—漢族衰微時代(宋至明末);第四編為近世史—西力東漸時代(清初至嘉、道兩朝)

目錄
本論
第二編 中古史漢族全盛時代
第一期 秦漢時代
第一章 秦始皇之統一政策
第一節 秦始皇之內治
第二節 秦始皇之外征
第三節 秦始皇之神仙思想
附秦代諸郡表
附秦代官制表
附秦代刑制表
附秦代文字表
附秦始皇事略表
附阿房宮表
第二章 秦之衰亡
第一節 二世之昏庸群雄之蜂起
第二節 鉅鹿之戰
第三節 沛公入關
第三章 楚漢之爭
第一節 項籍之專橫
第二節 漢兵之東下
第三節 垓下之戰
附項籍分封各國表
附漢王困於楚表
附楚漢比較表
第四章 漢初之封建問題
第一節 漢初封建之甶來
第二節 呂氏之亂
第三節 濟北王興居之亂
第四節 淮南王長之跋扈
第五節 七國之亂
附漢初封建變更表
附西漢初年封建之亂表
附賈誼推恩策施行表
附晁錯削藩策施行表
第五章 漢初之對外關係
第一節 漢與匈奴之關係
附匈奴內情表
附匈奴對漢之關係表
附漢武帝伐匈奴表
第二節 漢與南越之關係
附南越世系表
第三節 漢與閩越及束甌之關係
第四節 漢與西南夷之關係
第五節 漢與朝鮮之關係
第六節 漢與西域諸國之關係
附張騫奉使表
附西域三十六國表
附漢女外嫁表
第六章 武帝之內治
第一節 儒學之獎勵
第二節 法學家與經濟學家之登庸
第三節 巫蠱之禍
附漢武帝事略表
第七章 外戚之擅權
第一節 呂氏之專橫
第二節 薄昭之驕恣
第三節 竇後之擅權田蚡之專橫
第四節 衛氏之盛衰鈎弋夫人之無罪賜死
附衛氏系統表
第五節 上官桀安之亂霍氏之盛衰
附霍氏系統表
第六節 宣帝之內治
附漢宣帝事略表
第七節 弘恭石顯之禍
笫八節 王氏之禍
第八章 新莽之篡
第一節 王莽家世及其登庸事跡
第二節 王莽之中廢傅太后之專橫董賢之嬖寵
第三節 西漢末年之儒學思想王莽之矯誣
第四節 王莽之弒逆及其篡立
附西漢女主外戚表
附西漢世系表
第九章 王莽之末路
第一節 莽之復古
一、 官制
二、 封建
三、 地方制
四、 貨幣制
五、 田制及賦稅制
第二節 莽大臣之內亂
第三節 莽之家禍
附王莽家世表一
附王莽家世表二
第四節 莽之外交
第五節 莽之衰亡與盜賊之蜂起
第六節 昆陽之戰
附王莽事略表
第十章 光武之中興
笫一節 光武之家世及其幼年事跡
第二節 平河北之亂
笫三節 平赤眉之亂
第四節 光武初年群雄割據之形勢宗室諸王之破滅東方之平定
第五節 西方之平定隗囂公孫述之破滅寶融之歸附盧芳之遠竄
附東漢初年群雄割據表
附光武帝系統表
附光武帝削平群雄表
附高帝光武帝比較表
第十一章 東漢初年之內政
第一節 光武之內政
一、 制度之復舊
二、 宗室及功臣待遇法
三、 財政之整理
四、 奴婢之保護土地所有權之限制
五、 敎育之提昌學者之獎勵
六、 外戚專橫之預防
附光武帝內政表
第二節 明帝之內政
一、 崇儒
二、 優禮功臣
三、 治河
附明帝內政表
第三節 章帝之內政
第十二章 東漢初年之外交
第一節 東漢對匈奴之關係
第二節 東漢對西域諸國之關係
一、 莎車之猖獗
二、 于寘之跋扈
三、 班超之西征
四、 班勇之西征
附班超事略表
第三節 東漢對烏桓之關係
附漢末烏桓大人表
第四節 東漢對鮮卑之關係
第五節 東漢對羌之關係
附東漢羌表
第十三章 外戚宦官勢力之消長
第一節 馬氏之放恣
第二節 竇憲之專橫
第三節 鄧太后之臨朝鄧氏榮華之始末
第四節 安帝之昏庸耿寶閻顯之傾軋群小之弄權
第五節 梁冀之跋扈
第十四章 外戚與清流之結合及其對宦官之衝突
第一節 宦官之恣橫
第二節 東漢之士風
第三節 第一次鈎黨之獄
第四節 第二次鈎黨之獄
第五節 黨獄之餘波及其結果
附黨錮要人表
第十五章 東漢之衰亡
第一節 黃巾賊之亂
第二節 十常侍之亂
第三節 董卓之亂
附討卓諸鎮表
第四節 涼州諸將之亂
附東漢女主外戚宦官對照表
附東漢君主即位及崩逝或廢黜年齡表
附東漢世系表
第十六章 秦漢時代之文化
第一節 制度
一、 內官制
二、 外官制及地方制
附漢代官制表
附漢代州郡表
三、 兵制
附西漢兵制表
附戰術
附屯田制
四、 田制及賦稅制
附平準均輸法
附專賣制度
附西漢賦稅制表
附貨幣制度
附上古至漢幣制表
五、 刑制
附西漢刑制表
附東漢刑制表
六、 學校制及選舉制
附漢代學制表
附漢代選舉制表
第二節 學術
一、 經學
附群經異名表
附兩漢以來今古文傳授表
二、 史學
附史漢內容對照表
三、 文學
附文字學
附文具
附文景以來學者人官表
附漢代文學表
附漢代文字表
四、 書學及雕刻法
五、 天文學
六、 醫學
七、 術數學
甲、 讖緯
乙、 星命
丙、 堪輿
附漢代術數術學表
第三節 風俗
一、 兩漢風俗之奢靡
二、 家族制度及社會制度
三、 姓氏制
四、 別號與易名之典
五、 喪葬之禮
第四節 宗敎
一、 佛敎
附釋迦牟尼事略表
二、 道敎
第五節 實業
一、 農業
二、 商業
三、 礦業
第二期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
第一章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之形勢
第一節 地方政府勢力發達之原因
第二節 河北之形勢袁紹公孫瓚之衝突
第三節 河南山東江北之形勢曹操之勢力擴張呂布袁術之破減
第四節 袁曹之競爭公孫瓚袁紹之破滅
第五節 南方之形勢曹操之南攻張繡劉琮之降孫劉之聯合赤壁之戰
第六節 關中之形勢韓馬諸將之叛
第七節 西南之形勢劉備取益州劉備孫權分荊州曹操取漢中
第八節 曹操之專橫耿韋之舉義
第九節 劉備取漢中關羽之敗沒孫劉之分離與孫曹之聯合
第十節 孫權取嶺南曹丕之篡
第二章 三國之分離及其合併
第一節 昭烈之紹統猇亭之戰
第二節 魏文帝之南侵吳魏之分離與吳蜀之複合
第三節 諸葛亮之南征
第四節 諸葛亮之北伐
第五節 公孫氏之破減魏取遼東
第六節 司馬懿之專橫曹奭王凌之死二
第七節 東興之役諸葛恪之死
附吳大帝家族表
第八節 司馬師昭之專橫曹芳曹髦之廢弒毌丘儉文欽諸葛誕之舉義
第九節 黃皓之弄權鍾鄧之入寇蜀漢之亡
第十節 鍾鄧之內訌司馬炎之篡
第十一節 孫皓之專橫孫皓之暴虐羊陸之交飲吳之衰亡與晉之一統
附蜀漢世系表
附魏世系表
附吳世系表
附三國大勢表
第三章 晉室衰亂之原因
第一節 諸王之典兵武帝之荒淫與惠帝之庸暗
第二節 士風之彫弊
一、 韜晦派
二、 鄉愿派
三、 放蕩派
四、 虛浮派
五、 豪奢派
附琅琊王氏世系表一王覽苗裔
附琅琊王氏世系表一一王導苗裔
附三國西晉士風表
附竹林七賢表
第四章 賈后之亂與八王之亂
第一節 賈后之亂
第二節 趙王倫之亂
第三節 齊王冏成都王潁河間王顒長沙王義之亂
第四節 東海王越范陽王虓之亂
附晉代分封簡表
附西晉世系表
第五章 五胡十六國之亂
第一節 前趙之勃興與西晉之淪滅
一、 劉淵之家世及其幼年事跡
二、 前趙之建國
三、 洛陽之陷落懷帝之被獄
四、 長安之陷落愍帝之被弒
第二節 兩趙之衝突與前趙之滅亡
一、 劉氏之內亂
二、 石勒之勢力擴張王浚劉琨之敗沒
三、 劉曜之末路
附前趙世系表
第三節 前燕之勃興與後趙之淪滅
一、 慕容氏之家世及其建國事跡
附段氏世系表
二、 後趙之衰亂
附後趙世系表
第四節 前秦之勃興與黃河流域之一統
一、 前秦之建國
二、 前燕之勢力擴張
三、 前燕之衰亡
附前燕世系表
四、 仇池楊氏之興亡
附仇池楊氏世系表
五、 前涼張氏之興亡
附前涼世系表
六、 代之興亡
附代世系表
七、 西域之歸附
附王猛相業表
五 前秦之衰亡與黃河流域之瓦解
一、 淝水之戰
附淝水之戰表
二、 後燕之建國
三、 西燕之建國
四、 後秦之建國
五、 前秦之衰亡西燕之破滅
附前秦世系表
附西燕世系表
第六章 東晉室之中原恢復策
第一節 元帝之紹統
第二節 祖逖之北伐
第三節 王敦之亂
第四節 蘇峻乏亂
第五節 康穆之幼沖何庾之輔政
第六節 桓溫之西征成李氏之興亡
附成世系表
笫七節 桓溫之構釁桓溫之北伐桓溫之廢立
第八節 謝安之相業謝玄之武功
第九節 會稽王道子之弄權王恭殷仲堪之跋扈
第十節 桓玄之亂
附東晉北伐表
附東晉內亂表
第七章 劉裕之武功與中原之恢復
笫一節 劉裕第一次北伐南燕之興亡
附南燕世系表
第二節 盧循之亂
第三節 譙縱之亂
第四節 後秦之勢力擴張後涼之興亡南涼北涼西涼之建國
附後涼世系表
第五節 劉裕第二次北伐後秦之衰亡
附後秦世系表
附劉裕事略表
第八章 後魏之勃興與黃河流域之一統
第一節 拓跋珪之復國
第二節 後魏之西侵匈奴劉氏之興亡
附匈奴劉氏世系表
第三節 後魏之東侵後燕之衰亡與北燕之建國
附後燕世系表
第四節 道武帝之內政
第五節 夏之建國
第六節 西秦之建國
第七節 南涼之衰亡
附南涼世系表
第八節 西秦與夏之衰亡
附西秦世系表
附夏世系表
第九節 北燕之衰亡
附北燕世系表
第十節 西涼之衰亡
附西涼世系表
第十一節 北涼之衰亡
附北涼世系表
附東晉世系表
附五胡十六國興亡趨勢表
附五胡十六國興亡一覽表
第九章 南北朝之對峙
第一節 宋魏之衝突
一、 劉裕之篡
二、 徐傅之廢立
三、 奚斤之南侵河南之淪沒
四、 劉彥之之北伐
五、 仇池之役
附仇池楊氏世系表
六、 蓋吳之役
七、 王玄謨之北伐
附宋魏衝突表
第二節 魏之內亂宗愛之弒逆
附宋武帝魏太武帝比較表
第三節 宋之內亂
一、 彭城王義康之專政
二、 太子劭之弒逆
三、 孝武帝之驕暴
四、 子業之昏暴晉安王子勛之舉兵淮北四州之淪沒
五、 明帝之驕暴
六、 昱之昏暴蕭道成之篡
附宋世系表
附劉宋內亂表
第四節 魏之內亂乙渾之專權馮太后之弒逆
第五節 魏孝文帝之變法
附魏孝文帝改從漢姓一覽表
第六節 齊魏之衝突
第七節 齊之內亂
一、 昭業之荒淫蕭鸞之篡
二、 東昏候之昏暴和帝之起兵蕭衍之篡
附齊世系表
附齊魏衝突表
附蕭齊內亂表
第八節 梁魏之衝突
第十章 後魏之衰亡
第一節 後魏衰亂之原因
附後魏衰亂原因表
第二節 六鎮之叛與河北關中之亂
第三節 胡太后之弒逆河陰之變
第四節 梁之北侵元顥入洛
附梁魏衝突表
第五節 爾朱榮之伏誅爾朱世隆之弒逆高幹之舉義
第六節 高歡之舉兵爾朱氏之族滅
第七節 高歡之叛逆孝武帝之西遷魏室之分裂
附後魏內亂表
第十一章 梁室之衰亡
第一節 梁室衰亂之原因
附梁室衰亂原因表
第二節 侯景之亂
第三節 侯景伏誅湘東嶽陽之衝突
第四節 江陵之陷陳霸先之篡
附梁世系表
附梁室內亂表
第十二章 北周北齊之競爭與黃河流域之一統
第一節 東魏之亡與北齊之篡
第二節 西魏之亡與北周之篡
附魏世系表
附東魏內亂表
附西魏內亂表
第三節 北齊歷代之內亂
附北齊內亂表
第四節 宇文護之專權北齊之衰與黃河流域之一統
附北齊世系表
附北齊北周衝突表
第十三章 陳隋之競爭與南北之一統
第一節 陳宣帝之篡
附陳室北伐表
第二節 周宣帝昏暴楊堅之篡
附北周世系表
附北周內亂表
第三節 後梁之衰亡
附後梁世系表
第四節 陳之衰亡
附陳世系表
附南北朝廢弒表
附北朝南略表
附南北朝昏主事略表
第十四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之文化
第一節 制度
一、 內官制
二、 外官制
附三國兩晉南北朝官制表
附封建制度
三、 地方制
四、 兵制
附屯田制
五、 田制及賦稅制
附兩晉南北朝田制及賦稅制表
附幣制
附三國兩晉南北朝幣制表
六、 刑制
附北朝刑制表
七、 學校制及選舉制
第二節 學術
一、 經學
二、 史學
三、 文學
四、 音韻學
五、 書法
六、 畫法
七、 音樂
八、 醫學
九、 術數學
附三國兩晉南北朝學術表
第三節 風俗
一、 風俗之奢靡與道德之墮落
二、 門第之見
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門第之見表
三、 方輿之見
四、 婚制
附北朝早婚事實表
五、 尊家諱
六、 持淸議
七、 葬祭之禮
八、 迷信
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迷信表
第四節 宗敎
一、 佛敎
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佛敎傳播表
附法顯事略表
二、 道敎
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道敎派別表
第五節 實業
第三期 隋唐時代
第一章 隋之治亂
附秦隋比較表
第一節 隋文帝之內治
一、 內官制
二、 外官制及地方制
附隋代官制表
三、 賦稅制
附貨幣制度
附常平倉制度
四、 刑制
附隋代刑制表
五、 典籍之徵求應用文字之改良
第二節 隋煬帝之弒逆
一、 文帝之猜忌
附隋文帝猜忌表
二、 煬帝之奪嫡
附隋揚帝奪嫡計劃表
三、 煬帝之弒逆
第三節 隋煬帝之奢侈
附隋煬帝奢侈表
附運河開鑿表
第四節 隋煬帝之外交
附隋煬帝外交表
第五節 隋室之衰亡群雄之蜂起
附隋末群雄割據簡表
第二章 唐室之勃興
第一節 唐高祖之起兵
第二節 隋煬帶之末路
附隋世系表
第三節 群雄之滅亡唐室之一統
一、 平隴右
二、 平河西
三、 平河東
四、 平河南河北
五、 平江陵
六、 平江淮
附唐初削平群雄表
第三章 臨湖之變
第四章 唐初之內治
附唐初內治標
第五章 唐初之外征
第一節 平東突厥
第二節 平鐵勒
第三節 平西突厥
第四節 平高昌
第五節 平龜茲
第六節 吐火羅之內屬
第七節 昭武九姓諸國之內屬
第八節 吐谷渾之內蜀
第九節 党項之內屬
第十節 吐蕃之內屬
第十一節 平高麗及百濟
第十二節 印度之徵服
附唐初外征表
第六章 女寵之亂政
第一節 武后之亂
一、 太宗貽謀之不臧
二、 武后入宮之始末
三、 武后之廢立及其篡立
附武后事略表
第二節 韋後之亂
第三節 太平公主之亂
第四節 楊妃之寵與安史之亂
一、 玄宗初年之內政
甲、 重用宦官
乙、 州郡初置節度使
丙、 重用外戚
二、 楊妃入宮之始末
三、 邊帥弄兵之由來
四、 安祿山進身之始末
五、 范陽之變
附邊帥弄兵由來表
附范陽變後唐兵布置表
附唐代女寵表
第七章 藩鎮之跋扈
第一節 蕃鎮握兵之由來
第二節 德宗之初政
一、 崔祐甫之推恩策
二、 楊炎之兩稅法
三、 劉晏之理財法
第三節 建中之亂
一、 河北河南之亂
二、 建中之惡稅
三、 涇原之變
四、 李懷光之叛
第四節 德宗中葉以後之政治
第五節 元和之治
一、 憲宗之初政
二、 成德之用兵
三、 魏博之歸國
四、 淮西之用兵
五、 河北藩鎮之末路
附悍鎮系統簡明表
第八章 宦官之專橫
第一節 宦官弄權之由來高力士楊思勗之寵幸
第二節 李輔國之亂政
第三節 程元振魚朝恩之亂政
第四節 元載之擅權
第五節 白志貞之誤亂國神策中尉樞密使之設置
第六節 吐突承璀之寵幸陳弘志之弒逆
第七節 王守澄之專權劉克明之弒逆
第八節 宋申錫之竄甘露之變
附唐代宦官之禍表
附司馬溫公宦官論
第九章 朋黨之傾軋
附漢唐黨禍比較表
第一節 牛李結怨之始
附牛李結怨原因表
第二節 李逢吉之專政
一、 裴李之結怨
二、 裴度之復相元裴之傾軋
三、 李逢吉牛僧孺內閣之成立李德裕裴度之左遷
四、 李紳之貶
五、 裴度之復相李牛內閣之倒閉
第三節 李宗閔之專政
一、 李宗閔牛僧孺內閣之成立裴度鄭覃之左遷
二、 恢復維州議
三、 李德裕入相李牛內閣之倒閉
第四節 李訓鄭注之專政李德裕李宗閔之左遷
第五節 鄭覃陳夷行楊嗣復李珏之傾軋
第六節 李德裕之相業
一、 援救敵黨
二、 制馭宦官
三、 收復幽燕
四、 平定回鶻
五、 平定昭義
附李衛公相業表
第七節 牛李黨黨魁之末路
附牛李傾軋經過表
第八節 宣宗之內政
附唐宣宗事跡表
第十章 外患之侵陵
第一節 新羅之統一與朝鮮半島覊糜權之喪失
第二節 渤海之勃興與滿州覊糜權之喪失
第三節 契丹之勃興與內蒙古東部覊縻權之喪失
第四節 回紇之勃興與外蒙古覊縻權之喪失
第五節 吐蕃之崛強與西藏川邊靑海新疆覊糜權之喪失
第六節 南詔之勃興與雲南覊縻權之喪失
附唐與諸族關係一覽表
附突厥可汗尙主表
附吐蕃贊普尙主表
附唐與薛延陀通婚表
附回紇可汗尙主表
附契丹酋長尙主表
附奚酋長尙主表
附吐谷渾可汗尙主表
附南詔尙主表
第十一章 內亂之踵作
第一節 龐勛之亂
第二節 黃巢之亂
附黃巢之亂表
第十二章 唐室之衰亡
第一節 朱李之交惡
第二節 朱玫李昌符之亂
第三節 張濬之覆軍
第四節 楊復恭之亂李茂貞王行瑜韓建之亂
第五節 劉季述之亂崔胤之召外兵朱李之衝突
第六節 朱全忠之篡
附唐帝播越表
附唐代女寵宦官蕃鎮表
附唐世系表
第十三章 隋唐時代之文化
第一節 制度
一、 內官制
附唐代宰相名實變遷表
二、 外官制
附唐代官制表
三、 地方制
附唐代諸道表
附唐六都護十節度表
四、 兵制
附唐代兵制表
五、 田制及賦稅制
附唐初均田法
附唐初賦稅制表
附貨幣制度
附唐代幣制表
六、 刑制
附唐代刑制表
七、 學校制
附唐代學校制表
八、 選舉制
附唐代選舉制表
第二節 學術
一、 經學
附五經正義表
二、 史學
附中古史學家名著表
三、 文學
附唐代文學家表
附李杜事略表
附韓柳事略表
四、 書法
附唐代書家表
五、 畫法及雕刻術
附唐代畫家表
六、 音樂
七、 天文學
附中古天文學家及數學家表
八、 醫學
附隋唐時代醫學家表
九、 術數學
附隋唐時代術數者表
附隋唐時代日本遣唐使及留學生姓名年代表
附中日交通路線表
第三節 風俗
一、 崇尚門戶
二、 士子之鑽營
三、 平民之階級
四、 婚喪之禮
五、 養子
第四節 唐代風俗及於後世之惡影響
一、 科舉
二、 募兵制度
三、 纏足
第五節 宗敎
一、 道敎
附唐代君主惑於長生說表
二、 佛教
附玄奘事略表
附唐代佛教八宗表
附唐代中印交通路線表
三、 襖敎
四、 摩尼敎
五、 景敎
六、 回教
附唐代外敎概略表
第六節 實業
一、 工業
二、 商業
附唐代米價前後貴賤比較表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1928
publication_date QS:P577,+1928-00-00T00:00:00Z/9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文獻)
主題
InfoField
中國
載體形態
InfoField
頁數:52,490頁;尺寸:24cm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2:39, 24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2:39, 24 June 20231,156 × 1,754, 550 pages (25.92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中國史 (1/1) by 王桐齡 (batch task; nlc:data_511,034031612010175,54311; 民國文獻.8; 中國史)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